分享

道平路小学的往事

 新用户82177594 2020-06-17

小学总是难忘的,老师、同学、校舍历历在目,每位学生都有一个不一样的童年。

翻开发黄的书卷,道平路小学也有一段值得记载的的历史。这所学校在清代曾是一座寺庙,叫太平丛林,还叫幽冥钟。

解放前后,这里是联合中学二部,作为小学是一九五三年六月的事。

一九五三年六月四日,和平街小学迁入这里,接着学校更名为道平路小学。(和平街小学旧址位于今第五中学院内北部)

学校更名经过△

过了两个多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教育厅批准,道平路小学又更名为江苏省徐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看来,叫过“徐师附小”的学校至少有三个,位于淮海路的徐师附小在一九五三年更名为祠堂巷小学,后改名为鼓楼小学。(祠堂巷因军阀张勋立生祠得名)

今鼓楼小学△

省教育厅的批复△

徐州师范学校的报告△

有关和平街小学的记载△

和平街小学也有来头,原是基督教会创办的,叫“正心小学”,命名文化和五中前身“培心中学”一脉相承,都是梁启超新文化运动的结果。

道平路小学初始有十一班,高级班三个,初级班四个,幼儿班一个。

又过了两年多,江苏省徐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再次改名为道平路小学。

这位签字的副校长当年25岁,字迹工工整整△

道平路,这条街道曾经叫过莺市街、毓秀巷、英士街、公恰路、道平路、建国西路。

道平路、英士街、建国西路它们的起点都不一样,道平路起于解放南路止于博爱街,英士街起于彭城路止于博爱街,建国西路1971年命名时,起于中山南路止于博爱街。这儿说的博爱街是指博爱街的南头,即现在建国西路和西安南路的交叉口。

道平路小学,门牌号曾是151号,东有徐州塑料厂,西有团结织布厂、鞋厂、袜子厂等。

这些五十年代的老师你还记得吗?

图片可点击然后放大△

文革期间,道平路改名为建国西路,随之,道平路小学改名为建国西路小学。

道平路小学,整个学校是一个长方形的四合院,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青砖合瓦的教室有7大间,红砖的二层楼有一座。院落当中有一棵斜着身子的老槐树。

校门位于学校的东北角,入口处是位于过道里的传达室,进了四合院,第一间房屋是老师的办公室,南面有一张水泥做的乒乓球案子。

最调皮的是高年级的学生,没事找刺激,把背心掖在帽子里戴在头上,手里举着一把扫帚学鬼子进村,三三两两整齐排列,口里哼着电影里的背景音乐……上课铃声过后,窗外就会飘来这些学生被罚站、被教育的声音。

西头的古建面积最大,空旷旷,阴深深,有次忆苦思甜会是在这里开的,大家每个人都会按要求带碗、面、杂粮等,玩法相当于现在的手工活动,大家嘻嘻哈哈,一脸白面,不小心就把碗给打了。

西北角是校办工厂,厂子不大,一个小院,两三间屋的样子,只做蜡烛,参加劳动要么是把蜡烛从模子里敲出来要么是把蜡烛装箱。有个花白头发的老师和和气气,天天忙里忙外,后来知道他是原市政协副主席肖树平的弟弟。

上世纪九十年代小学撤并,这里才结束了作为小学的使命,现在是泉山区政务服务中心。

     教育是一件大事,历朝历代都重视,《颜氏家训》:“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励行,秋实也。”,没有启蒙教育哪来的春华秋实?

   每每看到明清时期的《学校考》也就想到了曾经就学的地方——建国西路小学,它的前身是道平路小学,这篇算是对它的一个小小的考证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