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运河上的船。作为漕粮转运的必经之路,明清两代的大运河异常繁忙,造就了天津城的繁华,也形成了天津特色的码头文化。 1909年的老三岔河口,曾经是南北运河与海河的交汇点,形成众多码头。老三岔河口原位于望海楼教堂前,1928年三岔河口裁弯取直后,在金钢桥形成新三岔河口。 天津租界码头位置示意图 1903年原英租界码头,早期码头的木桩岸壁清晰可见。 1940年从太古洋行轮船上拍摄的英租界码头----太古码头、怡和码头(今大连道至大同道)。 原法租界大阪码头及栈桥。浅滩较多的河岸,一般使用栈桥。但对于不宽且繁忙的海河,栈桥会影响航道。 图为上世纪30年代日租界码头。 原德租界码头停靠的轮船,今徐州道海河边。 太古洋行在河东俄租界设立的码头(今河东区保定桥下)。 近端为意租界河岸(今大沽桥河北区一侧),对岸是原日法租界。 奥国租界河坝。最右侧的冯国璋旧居和袁乃宽旧居。 繁忙的英租界招商局码头 1923年原英租界太古洋行码头,今保定桥和平区一侧。 图中对岸是原英租界怡和洋行码头,今六号院创意产业园。拍摄者所在位置的原俄租界尚未修筑码头。 沟通原英俄租界的“大光明”浮桥,远端建筑是俄国领事馆。 1927年英租界码头位置图 1908年前后的法租界码头,右侧可见大量的仓库。 原法租界修筑码头现场,今津湾广场。 1928年法租界航拍,沿河码头位置清晰可见。 上世纪40年代原法租界华商小码头。 1908年前后的原日租界码头。 1927年原日租界码头修建中,图为驻津总领事加藤外松现场视察。 日本轮船通过万国桥(今解放桥)驶向原日租界码头。 1944-1945年间,停靠在原日租界码头的日军护航驱逐舰“椿”号,排水量850吨。 修筑完成的日租界码头。 图中左侧为1908年前后俄租界河岸,相比对岸的原德租界码头,可以看到,原俄租界河岸还是原始状态。 上图1919年原俄租界码头,下图1923年俄租界码头,今河东大王庄。从中可以看出,河岸聚集了大量仓储建筑,且岸壁情况与英法租界有很大差异。 原俄租界码头,左侧为俄国纪念塔及花园。 至今仍可在海河边看到的铁缆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