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基础理论》《经方辨治学》《类方解伤寒——附<经方法钥>》三本书虽然经过多次审校,但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细节上的不足,后续发现了多处疏漏,现将已发现的疏漏及勘误公布于下。 同时,我们诚挚地希望广大读者和汉传中医学习者们,在阅读书籍时,如有发现其他问题,及时向我们提出,以便在后续的印刷时及时更正。 另外,第一批书已经售罄下架,后续印刷完成后,我们会及时公布。 《经方基础理论》 【22页】 “又《五十二病方》” 应为 “有《五十二病方》”。 【151页】 “称其为《黄帝内经》,或称《素问》” 应为 “称其为《黄帝内经》,或称《素问》与《灵枢》”。 《经方辨治学》 【12页】 “丹波氏认为《伤寒论》的三阳三阳” 应为 “丹波氏认为《伤寒论》的三阴三阳”。 【288~289】 本书的“方剂索引”由于印刷前动版问题,导致对应页码相差一页,如大白虎汤标为“170”页,实际应为“171”页。 《类方解伤寒——附<经方法钥>》 P18,“一般情况下,虚寒的不是十分严重的,脉象基本都细弱。” 补充为: “一般情况下,虚寒的不是十分严重的,脉象基本都细弱。少阴病也有轻重程度之分,分“凉滞证”和“寒饮证”,相关条文参见《经方法钥》。” P48,“未服任何中西物来诊”应改为“未服任何中西药物来诊”。 P53,“是都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应该为“都是在桂枝汤基础上”。 P58,表中甘草的药症,“全创肿”,应该为“金创肿”。 P71,“服药后排气多,大便一天2次,偏浠”后面重复了一遍,去掉。 P79,大青龙汤条文,“筋惕肉”,应为“筋惕肉瞤”。 P101,“使药:半夏3两、生姜5两”,应为“使药:半夏4两、生姜5两” P104,表4-3中,桂枝汤的芍药和大枣药量应为“芍药3两”“大枣12枚” P108,表4-5中,黄芩2两应改为3两;两处枳实5两可改为4枚;半夏4两可改为0.5升。 P114,栀子药症,“主治主”应为“主”。 P117,栀子柏皮汤的三才解析法遗漏,可自行填补。 P118,栀子生姜豉汤的阴性药中,“豆豉4合”应归入阳性药。 P121,【调胃承气汤】上一大段最后一句“也是能最能”改为“也是最能”。 P131,从下往上数第4排,……不恶寒,反恶热,等阳明里实热的承气汤证表现,标点符号逗号应去掉,应为 “不恶寒反恶热等阳明里实热的承气汤证表现”。 P140,“阴性药:大黄、栝蒌实”应为“阴性药:黄连、栝蒌实” P144,瓜蒂药症,主大水身面“四肝浮肿”,应为“四肢浮肿”。 P204,三才解析法中,阳性药应为:“无”,阴性药应为“石膏、知母”。 P207,三才解析法中,阳性药应为:“无”,阴性药应为“石膏、知母、人参”。 P296,桔梗药症“胀满肠鸣幽幽”应为“腹满肠鸣幽幽”。 P310,炙甘草汤,三才解析法阴性药中,“生地16两”重复,删掉第二个。 另外,《经方辨治学》及《类方解伤寒》的经方度量表由于沿用了早期使用的度量表,没及时全部更正,这些问题及以上勘误,都会在后续的印刷中加以修正和调整。 如: 1石= 4钧= 28800 克 1钧= 30斤= 7200 克 1斤= 16 两= 240 克 1两= 24 铢= 15 克 1铢= 0.625 克 水蛭 30只=40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