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的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心脉属心,下络小肠,小肠之脉属小肠,上络于心,心属里,小肠属表。二者经脉相联,故气血相通。 在生理情况下,两者相互协调,心之气通于小肠,小肠之气亦通于心。 在病理情况下,则相互影响,如心火过旺时,除表现口烂,舌疮外,还有小便短赤,灼热疼痛等小肠热证和证候,叫做“心移热于小肠”。若小肠实热,亦可顺经上于心,则可出现心烦,舌尖糜烂等症状,治疗上即要清泻心火,又要清利小肠之热,相互兼顾,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打通心经和小肠经的好处 1.心华在面,面白无华,心气不足;面色青紫,心脉瘀阻。 2.心为舌之苗,心血不足,则舌质淡白;心火上炎,则舌尖红赤;心脉瘀阻,则舌紫,瘀点瘀斑。 3.心主神志,异常可见舌强直、舌卷、失语等。 4.汗为心之液,心气虚,为自汗;心阴虚,爱盗汗。 5.有中医大夫说,心经最好少碰,心不舒服,尽量打通心包经。但皇森经络养生顾问认为,心经里如果有瘀堵的痛点,也应该揉开,不过手法要柔和些。做经络时,同样也讲究个心情。好的心情,气场好,效果也好;又急又躁时,劝您还是先调平心气,再动经络。 手太阳 小肠经 (运行时间:午时13:00-15:00) 小肠的一个主要功能叫,分清泌浊,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食物经胃消磨,最后营养的吸收是在小肠里,比如猪肉蛋白要变成人肉蛋白是在小肠里完成,纤维素、维生素的吸收也是在小肠里完成的。小肠在食物的化学反应转换过程中,有很多蛋白酶、脂肪转化酶等作为催化剂。酶的最佳工作温度是37℃,此时酶的工作能力最强,营养吸收的就好。 如果吃了过多寒凉食物,一摸小肚冰凉冰凉的,那是小肠的温度下降了,酶的工作能力下降,甚至不工作了,食物的营养吸收功能减弱,甚至还会有一部分变成有害物质。实验证明,腹部温度每下降一度,代谢就会减少12%,血液循环差,血液里杂质污染就会增加,免疫力减少30%,所以,常说过食寒凉东西,伤了脾胃就是这个道理。 而当小肠的温度持续下降,将会导致心的温度下降,将会导致情志出问题,如抑郁症等,也就是日常所说的心凉了。所以,切勿过食寒凉东西,尤其是夏天人体阳气都在外,如果再喝冰的饮料下去,伤害更大。 小肠经主“液”,所有与液有关的疾病,如月经、乳汁、白带、精液以及现代医学所说的胃液、胰腺、前列腺等,都可以通过疏通小肠经得到缓解。 小肠经的走向:起自手小指尺侧端,沿手掌尺侧缘上行,沿前臂后边尺侧直上,沿上臂后内侧出行到肩关节后,绕肩胛,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又向前进入锁骨上窝,深入体腔,联络心脏,沿食道下行,穿膈肌,到胃部,入属小肠。其分支从锁骨上窝沿颈上面颊到外眼角,又折回进入耳中。另一支脉从面颊部分出,经眶下,达鼻根部的内眼角,然后斜行到颧部。脉气由此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小肠经不通的主要表现 咽痛、下颌肿、耳聋、中耳炎、咽痛、头痛、扁桃体、耳聋、耳鸣、听力下降、失眠、落枕、肩痛、腰扭伤等。 经常按摩小肠经可改善肩颈和颈椎疾病,并能起到大脑供血的作用。 健康小提示 1.小肠受盛化物(装东西,消化而生),气机紊乱,则腹部痛疼。 2.小肠泌别清浊,一旦分不清楚,就会水谷混杂,便溏泄泻,小便短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