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长只看结论版】 它们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我学习到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 知识,永远会随着时间淡忘;但始终不忘的,是深植脑海的思维模式。 今天我去了趟南京,到省注册税务师协会领取了我的税务师证,到了后发现我已经是迟到的了,正常领证期早过了,幸好省注税协还特意发短信通知到个人。 我大四时候就过了司法考试,读研期间(也是七八年前的事了)因为无聊又考了注册会计师,去年由于工作需要考了税务师,三张证看起来很显耀(笑~) 所以总是有朋友来问我:你觉得这三个证哪个难?或者,你觉得我哪个证比较值得考?或者,我应该如何备考它们? 问的多了,我想就干脆写个帖子总结下吧,以后有人再问我就直接发链接给他(笑~) 我必须先声明一下: 一、我的判断仅是个人判断,或许会有失客观,因为它难免要受我个人经历影响; 因为我七年法学教育,一直读的就是法学,而财税都是自学的。 至于数学、高考后再也没碰过,当然财税里要用到的数学很简单的,加减乘除而已,跟我一样数学差的、不用惊慌。 所以:我作判断的时候总归有意无意地被自己的求学经历影响,只能尽量说下自己的看法。 二、时间流逝,各个证也在不断地改革。比如司考,据说改革成法考后简单不少,这我就不了解了。 一、三张证之备考比较 (一)关于考试难度: 我个人认为是司法考试最难。 理由有二: 1、司考出的题最难,司考出的题挖的坑最多。 我考注册会计师和税务师时明显感受到,搞财税的同志是很单纯的,出题就是出题,没有太多的弯弯绕绕以及小心思; 而司考不一样,百转千回的,还是需要仔细体会。 2、司考的主要考察对象——法条复杂。 复杂与数量无关:我无意于堆砌司考要考多少门法学学科,没意思。 像我现在主从破产法,但我司考时就没看过,为啥? 老师说了,晦气。 最多也就考一两分,于是我就战略性放弃了。 它的复杂是真复杂,很少会有哪个法条单独就把一个法律关系给规定下来的,你必须要会合多个法条才能理解到一个简单的法律关系。 举例,我考完司考后,等答案披露了,我就去司考异议区对答案和提异议了。 有个大哥在某题下义愤填膺:这个答案错了!刑法某某条明确规定该如何如何,所以不能选B,要选D! 我看了,长叹一声:大哥,你复习不全面啊,某某司法解释明明就对这条做了说明,应该选B,不是选D啊! (二)关于耗费精力: 精力这个问题,是无法用数字衡量的,但是耗费的时间与精力成正比,那我就以时间为单位算精力了。 在我这里,司考绝对不是耗费时间的那一门!!! 真正耗费时间的是注会!!!我一共为它花了2515个小时! 1、司考:390小时 我大三暑假正式备考司考,时间两个月。 我每天有效看书时间6-7小时,就取中间数6.5小时好了。 那我司考花的时间就是6.5*60=390小时。 我一直觉得我靠着司考重新梳理了我的法学框架,因为说来惭愧,我大学专业基本上是混过来的。 文科生嘛,除非是读书种子,有谁不是混的……至少我们那个二流学校是这样的。 但说起来我还是法学本科,可能平时边睡边听的课真的会有点作用吧! 2、注会:2515小时 我考的注会要分两步走,非常六加一,六门专业和一门综合。 我是喜欢按计划备考的,所以即便时日已久,我记得相对清楚,应该大差不差。 专业部分: 会计,两个月,390小时; 审计,两个月,390小时; 税法,一个半月,293小时;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14天,91小时; 经济法,7天,46小时; 财务成本管理,三个月,585小时; 财务成本管理,我考了两年, 第一年也花了两个月,因为一些外界因素影响没有好好做题, 第一年58分,第二年作为最后一门专业非常认真地准备了,考了78分,我想给它排3个月也中允。 毕竟……在下其他科目也就会计超过了70分。 综合部分: 考综合的时候我已经工作了,已经没有办法全日制看了,有效学习时间可以按每天平均3小时算。 我元旦开始准备,当年8月底考试,八个月就算它720小时。 分数还不高,64的样子。 所以专业加综合共2515小时,非常的辛苦,非常的花精力。 3、税务师:270小时 税务师我去年考的,一次性过了五门。花了三个月,每天3小时。 因为工作与税务搭界,所以我打算考下税务师,拎一下税法的知识体系。 不过考税务师时间较短,一、可能是因为我有注会的底子,虽然,备考税务师时已经五年过去了,忘了很多很多,毕竟毕业后没从事财税工作,几乎用不上注会。。。 税务师五门,除了实务有主观题外,其他都是单项、多项和不定项这样的客观题。 我这样总结税务师考试:内容难,考试不难。 税务师有五门课:税法一、税法二、涉税服务实务、涉税服务相关法律、财务与会计。 税法一、二和涉税服务实务重合度很高,与注会的税法也有重合。这三门我花了有2个月吧。实务对我来说难度非常大,更何况还有主观题的压力。 财务与会计1个月吧,毕竟忘了很多了。它由注会中的财务成本管理和会计组成,真的很难。 法律部分,几乎裸考,不会超过5小时。 最后实务分数果真最低,92(五门及格线都是84),毕竟我不做实务,非常不熟悉。 财务会计98,太难,忘的太多。 其他都是100+ (三)关于选考建议 对于已经工作了的人士,除非真的是非常渴望和冲动,非常非常不推荐考注会。 原因如上,太花时间和精力,工作以后的时间和精力,真的宝贵得像金子一样,尤其在生儿育女之后。 今天我跟我师姐交流,她是这样子感慨得:我每周只有35个小时用于工作,否则我就得熬夜。 还在学校里的孩子,有时间精力可以去试试,爱考哪个就考哪个,可以放飞自己。 那么我就针对已经工作了的人士提个人建议了: 1、如果,只是想了解会计的, 那么第一步,就去考个初级会计职称。 一来了解一点基本的会计原理,非常有用,注会和税务师里的会计,都太难了,不了解基本原理很难或者很慢才能上手;——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我就是那个在一开始忽略原理的傻缺。 二来用个简单考试测试一下自己还有没有能力和精力回到学习中去。 2、如果,只是想考个对工作最有用的证, 那么,强烈推荐税务师。 一来税务师的考试内容非常的实用,学完后可以直接用到工作中来的; 不像注会,思路还是更偏审计,除非是专职干审计的,谁工作中没事要用上审计的思路啊。 二来税务师试题简单,通过率高,不像注会门门都有主观题,可以培养自信。 3、如果想不开,一定要考注会的, 我粗略的分为两类: (1)像我一样有法律基础、无财税基础的,其实看我的备考时间就知道了—— 经济法是我们最亲密的小伙伴,难度感肯定比其他的低,经济法最低;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我们素未相识的好朋友,很简单,偏理解; 税法是我们的假朋友,但因为涉法、还有点朋友的腔调,记得多做题; 会计和审计不是我们的朋友,会计偏理解,一定要多写分录;审计理解加记忆,重在理解; 财务成本管理?对于我这样的傻逼文科生而言,是羞辱。多做题,一定要多做题,比税法题做得更多。 (2)有财税基础、无法律基础的,据网传—— 会计、审计,是我们天然的好朋友,都学过的啦;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很简单的啦; 财务成本管理和税法,要多做题的,有点难; 经济法,呜呜呜,好难。 4、如果还想注会和税务师一起考的, 其实我个人觉得,考了注会,完全可以顺便考个税务师,重合率相当的高; 那对于我这样有法律基础、无财税基础的,我的备考建议是—— (1)注会的会计、财务成本管理和税务师的财务与成本高度重合,一起考,不亦乐乎; (2)注会的税法和税务师的税一、税二以及涉税实务高度重合,一起考,不亦乐乎; (3)注会的经济法和税务师的相关法律高度重合,一起考,不亦乐乎; (4)注会的审计偏难,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偏易,各位看情况凑单报考。 二、拿到三张证的收获: 我个人是执业律师,税务师和注会对我而言,工作中能用的少之又少,当然破产中用到的会相对多一点,有人说注会和律师证是做IPO的标配,但我执业领域目前也无意于资本市场。 那么这三张证,尤其是本执业以外的税务师和注会,对我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它们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我学习到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 知识,永远会随着时间淡忘;但不忘的,是深植脑海的思维模式。 比如说,我向来觉得,我们一个人活着要像一个公司那样活着,既要计算自己的收入支出,也要计算资产和负债,还要计算自己的可持续经营,这就是来自注会的思路; 比如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中的模型,像SWOT模型,也可以经常用于个人的决策上面,S是指Strength,是指个人的优势, W是指Weakness,是指个人的缺点, O是指Opportunity,是指环境中的机会, 而T是指Threaten,是指环境中的不利。 再比如,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中的很多模型,也可以用来分析组织,其实有些老师在讲这些课的时候,都会边讲边分析社会新闻,当然我囿于备考时间,并无精力去细听,但是讲的很好的。 对了,如果有人想问我教材的话,为了避免广告的嫌疑,我只能说,两大网上培训机构,ZH和DA都不错的,请各位自行搜索。 有能力自学的买他们的教材, 自学略吃力的可以买他们的网课, 没有自我约束力的,要不报个现实的班吧? 可能老师讲的不如网课,但你花了大笔的钱,总归会心疼一点点的吧???而且还有人盯着你。。。 三、最后 洋洋洒洒写了两个多小时,也回顾了自己09年大三时备考司考起,至如今的十年,难免有点唏嘘。 有人会问我,拿了这三张证会有什么感受? 我是觉得,如果一个人不断地在攀登高峰,那他永远只能仰头看到:自己和前面的人差距有多远。 仅就三张证而言,我已然知道,我的朋友圈里至少有两个人也同时拥有,并且他们的专业技艺比我更精湛,比我也更勤勉。 (说来有意思,我发现税务局的同志都好勤勉,我感觉这个群体里有三张证的比例最高,让人佩服极了) 我永远在路上,而目标,永远在前方。 谨祝各位,都能如愿实现自己的计划。 封面图片系朋友金老师拍摄。 我就知道你“在看” |
|
来自: 昵称38696288 >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