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即“灾”)必逮夫身。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论语》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贫而无谄,富贵无骄。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君子周而不比(勾结),小人比而不周。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不迁怒,不贰过。 君子周急不继富。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可与人言而不言,失人(错过人才);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躬自厚而薄责人,则远怨矣。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损矣。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大德不逾闲(遮拦阻隔之物),小德出入可也。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孟子》 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充足)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所所欲,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使内心震动,坚韧本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子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庄子》 1.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2.凡人心险于山川 3.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4.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 5.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 6.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7.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 8.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9.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10.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1.天地一指,万物一马 12.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13.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14.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 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 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 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 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 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 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 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 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 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 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 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其实个人觉得,找些名句意义不大,最好还是买一本四书五经名句赏析,但可能有些枯燥;也可以看看于丹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之类的,比较容易看进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