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少教育焦虑,都是因为没想清楚这三个问题

 六六花 2019-07-15
现在的父母们为了娃的未来都拼尽了全力,甭管什么经济条件和能力,都尽可能的给孩子们创造最好的条件。很多家长嘴上说,我把我能做的都做了,将来能不能成就看孩子自己了。可是往往拼尽全力的家长没有不热切的盼着孩子成才,于是一个又一个教育焦虑产生。
瑞敏

教育焦虑,仿佛成了一种流行病,从城市到乡村,从伪中产到伪精英,个个都是一副严阵以待的表情。

这样下去,年轻人X生活恐怕都有压力了,万一不小心生了娃,人生就再无好光景了。

果真如此么?

其实,除了一些“专业”写公众号的家长需要维持人设之外,大部分父母的焦虑,到了小学高年级就会缓解很多。

我跟安安班上的一些家长交流过,经过幼升小的手忙脚乱,大家都是越来越笃定,越来越从容。

有一位家长说得很通透:当你知道自己的娃是块什么料,心里就凉快了!

当然,小升初、中考和高考的时候,因为有竞争和选择,难免还是会焦虑一下。但是,有目标的焦虑和没头苍蝇式的焦虑,还是差别很大的。

根据我多年的观察和体验,教育焦虑和任何焦虑一样,都是内生的,换句话说,自找的。根源通常在于,没有想清楚下面这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教育决定阶层,还是阶层决定教育?

前不久,霍启刚郭晶晶带着孩子,到田间插了个秧,大大小小的公众号高潮迭起。黄多多染个发获个奖,也让很多的公号收割了流量。

我一直忍着没敢发声,其实很想问一句,贵族和财务自由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咱老百姓有个毛关系?

请别误会,我不是在质疑霍启刚的苦难教育,也不是在质疑黄磊的自由教育,只是觉得,离开具体环境泛泛而谈教育观,未免离普通人的教育实践太远。

很多人之所以因教育而焦虑,源于在内心中认定,教育决定阶层。

特别是看到阶层高于自己的人,比自己还努力还牛逼,就觉得前途幻灭走投无路了。

这种状态用下面的成语来概括再准确不过了——作茧自缚,用自己的逻辑把自己勒死了。

教育决定阶层?

我不敢说错,只能说看不清。

因为阶层的形成,阶层的稳定,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至于有多漫长,恐怕谁也说不清。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一两代人很难完成。

我曾经拿自己和同学,和父亲做过横向对比,结论是,虽然学习改变了个人的命运,但是,离阶层跃升还有十万八千里都不止。

行至中年,每个人都可以回望一下,自己改变阶层了么?

如果没有,为什么要被那些“上升的大门即将关闭了”之类的言论扰乱心境?为什么要被纽约上东区的铂金包乱了方寸?

人可以志存高远,可以有鸿鹄之志,却终究不要忘了自己站在哪里。

有人说,你看有钱人都那么重视教育,咱普通老百姓不更得重视教育么?

这个逻辑就更滑稽了。

教育不是简单的资金投入,重视不重视教育,与有没有钱无关。

回到这个问题本身,其实这种思辨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但是,如果非要站队,我站后者,阶层决定教育——如果把阶层简单按照财富等级划分的话。

从经济学来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显然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从常识来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有多少钱过什么样的日子。

如果无力给孩子买学区房,就把家里的书房变成学区房。无力给孩子上一对一,就自己给孩子一对一。无力给孩子报马术,可以带着孩子爬山和跑步。无力辅导孩子,就教育孩子服从学校安排听老师的话。

最怕你一边为生计发愁一边又要自由。最怕你学会有钱人的教育方式却发现自己没钱。最怕你嘴上说着要努力,实际上成天唉声叹气。

第二个问题:教育的目的,是PB还是WB?

PB是体育术语,Personal Best,个人最佳成绩。WB是我构造的词,World Best,这个World可大可小。

讲道理的时候,大家肯定都选PB,鸡汤都说:成为最(更)好的自己。

但是,走着走着,画风就变了。

谁谁谁被八少八素录了!

谁谁谁五年级就被点了!

谁谁谁4岁1500个单词!

然后,就坐不住了。

别人学奥数,我们也得学奥数。

别人有特长,我们也得有特长。

别人上3个兴趣班,我们也不能少。

这到底是追求PB还是WB?

为了更好地分析这个问题,我想借助一下很多人都知道的木桶理论。

大家都知道,木桶理论的精髓在于补短板。但是,有两件事往往被忽视了。

第一件事,短板是相对的。

补齐这个,另外一个就相形见绌了,然后又补,永续循环。

正面来说,这是向上的动能。反面来看,这是无底洞。

所以,我们就看到,有非常多的孩子,数学补,英语补,语文补,体育补,特长补,然后焦虑就来了,越补越多。

为什么呢?

因为没有目标,或者目标太高。

假设最终的目标是清北复交,那不是补短板,那是再造啊,亲们!

第二件事,影响木桶的还有底板。

关注WB的看桶,关注PB的看水。

如果底板是有漏的,那么装再多水,也存不住。

对于教育而言,这个漏就是做人,是个人品质,是所谓的修养和情商。

人情练达的学问,是要在人情中练就的,靠上课是没用的。

当然,这种课市场上也有,明晃晃的智商税。

这些年,底板漏水乃至成了大窟窿的,并不鲜见。

如果教育的目的是PB,那最首要最重要的任务,是先打好底板,做一只合格的木桶。

第三个问题:教育的责任,在家庭还是学校?

我关注了一些以家长为主要读者群的公号,也关注了一些以老师为主要读者群的公号,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前者经常发布或者转发“JW说,不能给家长布置作业了”“一个家长,被踢出了班级群”这种消息;

后者经常发布或者转发“父母才是孩子一生的老师”“这些话一定要转给家长看”之类的文章。

公众号的“投其所好”,源于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立场。

在教育这件事上,双方都认为,责任是对方的。

“你是靠我交的税养的,凭什么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孩子是你生的,为什么查个作业都怨声载道?”

其实,这个问题真的没必要再争论了。

前两天,国家发了一个文件,有读者希望我解读一下,被我婉拒了。

因为之前我已经详细解读过“减负30条”,这次的文件,和上次那个以及和这两年发过的一系列文件,核心精神都是一致的。

核心精神是什么?

学校承担教育全责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家庭在教育这件事上,责任重大,责无旁贷!

如果您还念叨“我们小时候怎么怎么样”,那才真是应了那句话了,“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招呼都不会打”。

如果您还想着“送进去一个蒙童,领出来一个状元”,那就真的是痴人说梦了。

如果您还在吐槽“学校不好老师不好”,可能就会把公立学校这根救命稻草扔掉,把那些有理想有才华的老师逼跑。

家庭在教育中的责任,越早扛越好,扛得越实越好。家校合作,不是为了配合学校,而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孩子。

之前跟大家交流过,这个问题,海淀家长早就明白了。

一旦这个问题想清楚了,那么检查作业辅导学习,都不会那么焦虑了。

大家都是聪明人,认清形势,抛弃杂念之后,就会发现,办法总比问题多。

还有什么可焦虑的呢?换句话说,焦虑又有什么用呢?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今天的话题。

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发现了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它。

回到教育这件事上。

世上只有一种父(母)爱,就是发现自己生的不是牛娃,依然无条件的爱他。

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