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力落后儿童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的训练

 木香草堂 2019-07-15

语言能力是人类智能结构中最重要的基础能力之一,是未来许多能力得以发展、成熟的先决条件。语言是人类开展思维活动、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是一个人顺利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工具,同时语言也是人类接受知识的工具。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对其认知能力、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语言发展迟缓,是指语言发展水平比同龄一般儿童低,如已是8 岁儿童,其语言理解与表达只有5 岁儿童水平。智力落后儿童除语言发展迟缓外,还可以有其他表现,如:无语言、说话声音小、口齿不清楚、发音吐字不准确、语气语调不当、不会表达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儿童的发展。
一、主要问题表现
    1 .无口语能力:通常会被认为听力有问题或是有失语症。
    2 .说话不带感情:只是在告诉你,而不是和你谈话,也没有一般人说话时一问一答、一来一往的特性。
    3 .无法掌握音调、音量:说话时有如木偶一般,无法通过语音的音调、节奏、抑扬顿挫来表现情绪或是感受。也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音量。
    4 .语法结构不成熟:使用自己的语言,通常只有常跟他接触的人才了解其语言所隐藏的含义。
    5 .无主动语言:除了强迫性的行为表现外,他们很少会提出问题来发问。
    6 .语言理解差: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周围人的语言。
    7 .语言不具备正常的交往功能。
二、形成原因
    造成孩子语言发展障碍的原因多种多样,分析语言障碍的原因,可使训练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以下列举几项主要原因:
    1 .日常生活中语言刺激不足:与周围的人交流较少,由于不能表达自己的意图或不能通过语言理解他人意图,造成语言能力低下,易受挫折。      2 .语言功能低下:由于平常很少说话或动嘴,语言器官得不到适当的活动,使其功能得不到完善甚至退化。如口部周围肌肉紧张,唇、舌和颔动作僵硬等。
    3 .运动不足和其他原因:不爱运动或双脚不灵活的儿童,大部分说话声小,不会换气或语言反应迟钝。
    4 .构音器官发育障碍。
    5 .受智力水平的制约,在语言表达和使用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训练活动
(一)口部模仿
    一个人想要正常的说话,就要用到嘴巴和舌头,嘴唇和舌头要一起动,在正确的配合下才能出声音,而孩子要学会这一点是有困难的,特别是智力严重低下的儿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通过各种方法训练他们,让他们从口部模仿开始。
    ◎训练目标:模仿唇部和舌部动作
    ◎材料准备:泡泡水、乒乓球、强化物(食物与玩具)、小风车、棒棒糖、口哨、丝巾、蜡烛、镜子、打火机等

    1 .模仿向各方位吹气
    ◎具体方法:(l)家长拿起孩子的手,先进行示范。将气吹向孩子的手心、手背,再由孩子吹自己的手心、手背,最后吹家长的手心、手背。(2)家长与孩子各自准备一杯凉开水,用吸管吹水。先让孩子看,再学习吹水。(3)利用软彩纸吹气,吹可以飘动的彩色纸条,吹桌面上的碎纸片,吹泡泡,吹水中飘动的乒乓球,吹自制的纸风车等。
    2 .模仿唇部动作
    ◎具体方法:(l)先让孩子听从指令“把嘴巴张开”,同时家长慢慢张开嘴巴。家长拿一面镜子,让孩子看到自己张开的嘴巴。(2)家长可让孩子看家长闭口→抿唇→突然放开发出声音。然后抬着孩子的下巴让他模仿。(3)口齿游戏。当家长让孩子张口后,让他把上下牙咬住,然后上下牙相击发出响声。当孩子困难时家长可利用镜子放在他脸旁让他多看。(4)利用喜欢的食物,进行咂咂嘴的学习。当孩子看到喜欢的食物时,家长先自己咂咂嘴,并说“香香”,再让孩子模仿。
    3 .模仿舌部动作
    ◎具体方法:(l)让孩子听从指示,模仿伸、收舌头,由慢到快,可发出“了,了,了”音。(2)家长可手持棒棒糖,并轻扶孩子下巴,发出指令“伸出舌头,舔舔搪”,当孩子能正面舔到糖后,再向不同方位移动糖,使孩子的舌头舔向不同方位(上下左右)。(3)把一小片果丹皮粘在孩子的唇部(上下左右),家长自己唇部的相同位置也粘一小片,让孩子看到家长怎样用舌头舔到,再来模仿舔的动作。(4)学弹响舌时,让孩子看到家长的动作,再让他模仿。
    ◎温馨提示:(l)家长与孩子要面对面互动。做到及时强化。吹泡泡时,可到户外进行。(2)开始对孩子的各个配合动作都要强化。当孩子能听从指令做动作后,可多次重复,再强化。(3)孩子学习舔的动作时,一个方位舔的技能掌握后,再学习顺时针的转圈舔法。
(二)发出声音
    由于各种原因使孩子不会发出声音,就更谈不上说话了,所以能发出声音是第一步。家长可以从最简单的发声开始练习,使他们尽量能够出声音,让孩子感受声音,如:笑声、“啊”等。
    ◎训练目标:望着家长的脸,发出声音(笑声、啊… … )
    ◎材料准备:学拼音卡片、儿童喜欢的食物、方巾、仿真动物玩具等     1 .听叫声时能注视家长
    ◎具体方法:(l)家长轻轻托着孩子的脸,并亲切地说:“看着我。”然后称赞他。(2)利用食物和喜欢的玩具,引导孩子看着家长。(3)让孩子看家长的笑脸。
    2 .让孩子倾听笑声
    ◎具体方法:(l)家长将方巾蒙在脸上,突然拉开发出“喵”的声音,引发孩子发笑和注意力。(2)家长轻托孩子的脸,问他:“看我怎么了?”并同时告诉他:“我笑了!" (3)家长发出笑声,让孩子看,听笑声。      3 .搔痒孩子身体,让他发笑或发声
    ◎具体方法:(l)家长让孩子看自己并让他“笑一笑”。孩子会模仿时,马上奖励。(2)当孩子模仿笑困难时,家长利用抓孩子的痒后与孩子一同发出笑声。(3)孩子会发出笑声时,应尽可能使他笑声加大,可保持几秒,再强化。
    4 .做交往游戏,引发孩子发出各种声音        ◎具体方法:(l)家长将方巾盖在脸上,突然拉下,发出“嘿”的声音。(2)家长扶着孩子的一只手,与家长的另一只手相击打,发出“嘿”的声音。(3)让孩子模仿家长发出“哈…… ”的笑声。(同时互相抓痒)
    ◎温馨提示:(l)利用食物或玩具引起孩子注意。(2)家长可大声发笑,并引起孩子看和倾听笑声。(3)利用互相抓痒学习发出笑声。(4)盖脸布可互相练习。家长始终保持亲切、微笑和夸张的表情引导孩子遵从指令,进行口部技能的适当练习。对于很少哭的孩子,可进行被动短时哭的训练,可增强肺部呼吸。

(三)动作沟通
    有些孩子的语言发展能力严重滞后,甚至有的到了好几岁都不会说话,使得他们无法与人沟通。有些孩子语言是他们终身的障碍,他们可能永远无法开口说话。遇到这种情况,家长怎么来帮助他们呢?家长可以教这些孩子使用手势语与他人进行沟通,使他们也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
    ◎训练目标:用正确手势语的动作表达自己的意愿,学会与他人简单的沟通
    ◎材料准备:有带响的小汽车等玩具,儿童喜欢的食物(薯片、葡萄干等)
    1 .伸手表示“我要”
    ◎具体方法:(l)家长将准备好的玩具如孩子喜欢的汽车,问孩子“谁要”。(2)家长示范做动作,一手伸向自己拍一下,同时说“我”再伸向孩子说“要”,再次做连贯动作说“我要”。(3)两个家长可协助练习。当一个家长发问“谁要”时,另一个家长在孩子身后手扶孩子的一只手先拍孩子自己,说“我”,再将手伸向另一个家长,说“要”, 家长马上将汽车放到孩子手中玩3~5 秒。(4)家长再向孩子说“还给我”,可协助孩子完成。可再重复上述过程。(5)重复上述过程,将“我要”改成“我吃”。
    2 .用手势表示“谢谢”
    ◎具体方法:(l)当孩子学会用手势表达自己的需求“我要”或“我吃”时,利用这时机学习礼貌手势语“谢谢”。(2)家长在没有给实物之前,要说:“我给你,你要谢谢我。”(3)另一个家长在孩子身后,先扶着孩子两只手,再将手心相对于胸前,最后前后摆手的同时说“谢谢”,家长马上将孩子喜欢的实物递给他。(4)在家长的帮助下反复做动作,然后让孩子独立模仿完成。
    3 . 摆摆手表示“再见”
    ◎具体方法:(l)家长告诉孩子下课了,要说“再见”。(2)家长做示范,伸出一只手在孩子眼前,做前后摆动的动作,说“这就是再见”。(3)让孩子边看示范边模仿动作。家长一只手做摆手动作,另一只手扶着孩子做同步模仿表示再见,孩子作出后要马上允许孩子休息一会儿。当孩子休息10 ~15秒后,马上告诉孩子上课,让孩子做自己会的动作(如拍手、拍腿、跳跳等)后又说下课,再次学习用手势表示“再见”。
    4 .在具体环境中用手势表达
    ◎具体方法:(l)当孩子有需要时就让他表达“我要”。(2)当孩子想吃食物时,让他表达“我吃”。(3)当离开家中或训练机构时,对他人说“再见”。(4)当接受奖励时,让他说“谢谢”。(5)当大家用掌声鼓励他时,教他说谢谢或用鞠躬表示。
    ◎温馨提示:(l)家长的示范一定要清楚,注意手势语沟通用于语言前阶段教学。(2)强化物平时最好不要让孩子得到。(3)短时内的重点训练,会使孩子记忆更加牢固。(4)在真实环境中训练孩子会收到最佳的效果。
(四)模仿发声
    对于有语言障碍的孩子,训练他们的口语能力,要以基础的发声练习为主,使他们能够模仿口型继而发出声音。
    ◎训练目标:模仿不同的口型并能发出各种简单的声音
    ◎材料准备:仿真动物或手指玩偶(鸡,鸭,猪,羊… … )、玩具或图片(火车,汽车,手枪… … )
    1 .拍打口部发出不同声音
    ◎具体方法:(l)扶着孩子的手,拍打口部,发出“哇,哇… …”的声音。(2)扶着孩子伸出的食指拨动唇部,发出“不,不… … ”的声音。(3)扶着孩子伸出的食指竖在唇前,发出“嘘,嘘… … ”的声音。
    2 .模仿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
    ◎具体方法:(1)家长提示孩子张大嘴巴,发出“a,a,a … … ”的声音。(2)家长提示孩子放扁嘴巴,发出“i , i , i … …”的声音。(3)家长提示孩子张圆嘴巴,发出“o,o,o… … ”的声音。(4)家长提示孩子撅起嘴巴,发出“u , u , u … … ”的声音。

3.模仿发出各种动物叫声
    ◎具体方法:(l)出示动物小狗后,家长边做动作边发声,让孩子模仿发出“汪汪… … ”声。(2)出示动物小鸡后,家长边做动作边发声,让孩子模仿发出“叽叽… … ”声。(3)出示动物小鸭后,家长边做动作边发声,让孩子模仿发出“嘎嘎… … ”声。(4)出示动物小猪后,家长边做动作边发声,让孩子模仿发出“噜噜… … ”声。(5)出示动物小羊后,家长边做动作边发声,让孩子模仿发出“咩咩… … ”声。(6)出示动物小猫后,家长边做动作边发声,让孩子模仿发出“喵喵… … ”声。(7)出示动物老虎后,家长边做动作边发声,让孩子模仿发出“嗷嗷… … ”声。
    4 .模仿发出常见的自然界声音
    ◎具体方法:(l)家长与孩子玩火车玩具时,问孩子“火车怎么响”, 并让孩子模仿发出“呜呜… … ”的声音。(2)家长与孩子玩汽车玩具时,问孩子:“汽车怎样鸣笛",并让孩子模仿发出“嘀嘀… … ”的声音。(3)家长与孩子玩手枪玩具时,问孩子“手枪怎样响”,并让孩子模仿发出“啪啪… … ”的声音。(4)家长与孩子玩打鼓的动作,发出“咚咚”的声音,并让孩子模仿发出“咚咚… … ”的声音。
    ◎温馨提示:(l)家长的动作要夸张,示范时口型变化速度要慢。(2)利用仿真玩具,使孩子发音。扶着孩子双手做不同动作,引导发音。(3)先看实物后,再边看家一长的口型,边拿着仿真玩具发出各种声音。
(五)数字发音
    孩子学习数学也有一定的困难,从数字发音来讲,有的儿童就有严重障碍,教儿童学习数字发音,到学会数数,首先要从能说出10 个数字开始。所以家长要通过训练让儿童能够清楚地说出这10 个数字。
    ◎训练目标:能对数字1~10有口部模仿及发音
    ◎材料准备:形象数字卡片l~10 ,强化食品,带音乐的玩具
    1 .依从指令有唇部动作及发音
    ◎具体方法:(l)给孩子说手指儿歌,引起他看手指的兴趣。一边说一边做手指变化的游戏给孩子看。(2)手指游戏歌:一只手指变呀变,变成毛毛虫;两只手指变呀变,变成小白兔;三只手指变呀变,变成小山羊;四只手指变呀变,变成小螃蟹;五只手指变呀变,变成花蝴蝶;六只手指变呀变,变成老黄牛;七只手指变呀变,变成啄木鸟;八只手指变呀变,变成小手枪;九只手指变呀变,变成好朋友;十只手指变呀变,变成小榔头。
    2 .模仿数字1~10 发音
    ◎具体方法:(l)家长和孩子面对面坐好,保持同样高的位置(家长要坐矮椅子)。(2)家长向孩子伸出食指,竖立→示范发音“1” 。家长要明显地吸气,闭口,最后发出数字“1”的音节(l的音节尽可能拉长声)。(3)家长将手指放下,轻托孩子脸颊,当孩子目光对视时,夸张地示范发音, “1 " ,让孩子这样反复练习,只要孩子有意识模仿就马上奖励强化。(4)做手指的游戏,展示数字1~10 ,反复练习(每个数字练习3~4 遍)。
    3 .拍手游戏
    ◎具体方法:(l)两个家长先做示范,面对面坐下,一边拍手一边说儿歌。(2)拍手儿歌:你拍一,我拍一,我们一块开飞机;你拍二,我拍二,我们一块洗手绢;你拍三,我拍三,我们一块来爬山;你拍四,我拍四,我们一块写写字;你拍五,我拍五,我们一块敲大鼓;你拍六,我拍六,我们一块吃石榴;你拍七,我拍七,我们一块来射击;你拍八,我拍八,我们一块吹喇叭;你拍九,我拍九,我们一块举举手;你拍十,我拍十,我们起立要站直。      ◎温馨提示:(l)在做手指游戏时,家长给孩子做的示范动作要比较慢。(2)要纠正错误发音,奖励儿童的口型配合,防止挫伤儿童的情绪。数字发音的练习有利于孩子呼气吸气的练习。

(六)自我认识
    当儿童会发音,能说出词后,家长就会教儿童说一些简单的话,从一些基本的开始。在这里家长要教儿童认识自己,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说出自己,这些也是儿童开始表达的基础。对于一个正常的孩子来说,这也许很容易,不用教,但是对于智力落后的儿童来说能够表达自己也是不容易的,家长必须重视这个问题,把它定为孩子的一个目标,加以训练。
    ◎训练目标:回答简单的自我认识问题
    ◎材料准备:镜子一个,儿童本人照片一张(大头的)
    1.知道自己的名字
    ◎具体方法:(l)家长和孩子一起玩照镜子游戏:照镜子,照镜子,镜子里面有个我,我是“东东”(小名和学名都可以)。(2)孩子熟悉自己的小名以后家长可教孩子的学名,如“刘东”,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另一个名字,并模仿发音说出名字。(3)家长提问,请孩子回答出自己的名字(小名和学名都可以,但最终目标是学名)。(4)听到发问“你叫什么名字”时,孩子回答完整句子“我叫x xx ”。
    2 .知道自己几岁了
    ◎具体方法:(l)孩子对提问“你叫什么”有正确反应后,可以开始问“你几岁了”。家长利用手势伸出手指表示几岁(如伸出4 个手指)表示4 岁。(2)扶着孩子的手作出动作,说出“4 岁”。(3)记住4 岁后,可加上主语“我”,来回答“我4 岁了”。
    3 .知道自己的性别
    ◎具体方法:(l)当提问“你是男孩还是女孩时”,让孩子回答“我是男孩(或女孩)”。(2)家长提问,让孩子独自回答,并反复练习.
    4 .正确认识自己
    ◎具体方法:(1)认识镜中的自己,回答“镜子里的是谁?几岁了?是男孩还是女孩?" (2)认识照片中的自己,回答“照片里的是谁?几岁了?是男孩还是女孩?" (3)认识生活中真实的自己,指着自己回答出名字、年龄、性别。
    5 .指认自己身体部位名称
    ◎具体方法:(l)指认自己的五官。(2)认自己的身体(上肢、下肢、肚子、脚、手、脖子、头… … )。(3)说照镜子儿歌:照镜子,照镜子,镜子里面有个我,黑头发,黑眼睛,红嘴唇,白牙齿,还有一个小鼻子。      ◎温馨提示:(l)利用大的镜子会更好。(2)你我的转换利用轻拍自己胸前进行转换较好。(3)利用正确提示使孩子掌握。(4)要打乱固定的问话模式使孩子正确掌握。
(七)正确称呼熟人
    有很多智力落后儿童不知道应如何称呼自己的家人、自己的老师以及周围的亲人等。人与人的交往中,如何称呼对方是第一步的,如果这点做不到,就谈不上与他人进行沟通了。对于智力落后儿童进行语言训练,能正确称呼。别人是很重要的。
    ◎训练目标:(l)对常见的熟人有适当的语言反应。(2)能说出每个熟悉人员的称呼。
    ◎材料准备:熟悉人员的照片各一张(爸爸,妈妈,老师,爷爷,奶奶等),图片:哥,姐,弟,妹,阿姨,叔叔,伯伯等。

1.叫“爸爸”、“妈妈”
    ◎具体方法:(1)开始训练最好是由妈妈或爸爸本人入手,“叫我”指令发出,等3~5 秒后让孩子称呼“妈妈”或“爸爸”。(2)家长开始时,先出示照片(大头照),指照片问“谁?”停3~5 秒后让孩子说“妈妈”。(3)从孩子模仿“爸爸”“妈妈”的声音中,选出最佳的一种反复训练。(4)当“妈妈”的发音正确后,再出示爸爸的照片,进行发音训练,方法同上。(5)利用两张照片让孩子指认各自是谁,进一步进行发音训练。
    2 .模仿称呼“老师”或“师师”
    ◎具体方法:(l)家长先从游戏入手,和孩子做小手对拍并发出“嘿’的游戏,引导儿童进入情境。(2)家长发出指令,并用手指指向自己说“叫我”,停3~5 秒后如孩子无反应,家长则说“师师”或“老师”。(3)家长再次发出指令并轻托孩子下巴,在让孩子称呼“老师”的同时帮助孩子把口部张开并强化。(4)此训练需要多次重复,鼓励孩子的任何一个配合的适当反应,特别是口型。
    3.正确称呼熟悉的人
    ◎具体方法:(l)首先是孩子家庭中的成员,每天相见时每个人都说“叫我“,让孩子说出称呼,如“爷爷”,“奶奶”,“姐姐”, “妈妈”, “爸爸”等。(2)在学校称呼常见的老师或同学,如某某老师,某某同学等。(3)称呼常见的人,如阿姨,叔叔等。
    4 .对图片上的人物有正确的称呼
    ◎具体方法:(1)看照片能分辨并正确称呼家中主要成员(训练孩子会主动称呼)。(2)看照片能正确分辨称呼熟悉的人员(老师,同学等)。(3)看卡片能正确分辨称呼社会人员(工人,解放军,医生,警察等)。
    ◎温馨提示:(1)最好是从已发出的唇音开始训练,有的孩子可先会发“爸”,也有的先会发“妈”音。这里不要纠正孩子发音,需给以正确刺激,当孩子发音或口型接近正确时,立即给以强化。(2)家长可在孩子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口部的协助发音训练。家长发音口型要夸张,语速要慢而清晰。(3)人员称呼需每天加强练习。大家发出口令要一致,大人要蹲下以便与孩子更好地对话。
(八)正确应答
    能够和别人进行沟通的第一步是能应答。有的孩子不知道如何应答,也不会应答,因而无法与他人沟通。所以在这里家长首先要训练的是,叫儿童的名字能答应,这样才能进一步进行沟通。
    ◎训练目标:听到叫自己的名字能够有应答反应
    ◎材料准备:孩子喜欢的食物(如薯片,山植等)、录音机、响鼓、指头玩偶(鸡、鸭、兔)
    1 .听到叫自己的名字时,模仿张口
    ◎具体方法:(l)家长和孩子对面而坐,托着孩子下巴,亲切地叫孩子的小名(如洋洋),让孩子看家长张口,应答“哎”。(2)孩子只要有张口的动作就要马上强化给以鼓励。(3)当孩子张口有困难时家长要轻拨唇部使之张口,并强化鼓励。
    2 .听到叫自己名字在提示下应答
    ◎具体方法:(l)家长可利用孩子喜欢的玩具、食物举到孩子眼前,叫孩子的名字后移开强化物,并让孩子张大口做“哎”的发音,促使孩子应答。(2)当孩子回答正确时马上将强化物呈现。(3)如果孩子回答困难,家长可多次称呼孩子名字,耐心等待一会儿。
    ◎温馨提示:(l)先从孩子最熟悉的人开始训练,叫孩子名字有助于其接受,然后可让其他人叫孩子的名字,如爸爸、奶奶、爷爷、老师、邻居等人叫孩子的名字,让他答应。(2)当孩子应答后,在3 秒内将孩子喜欢的物品奖励给他。(3)可利用指头玩偶引起孩子兴趣。(4)在近距离叫孩子的名字后,可在相对较远的距离叫他的名字,让他练习答应。

(九)表达需求
    由于一些孩子智力水平低下,尤其在语言表达方面明显低于常人,他们无法用语言正确地表达出自己的需要。不会表达往往会出现各种异常行为,使得别人无法理解他们,他们有时会很伤心,很生气,有时还会出现攻击他人的行为,这些都出于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无法把心里所想的,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所以教一个孩子表达自己的需求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变得快乐。
    ◎训练目标:能用口头语言表达需求
    ◎材料准备:孩子喜欢的玩具、爱吃的糖果、相同照片(喝水、睡觉、尿尿、吃饭等)或语言沟通卡
    1 .用口头语言表达简单的需求和愿望
    ◎具体方法:(l)家长可利用生活中孩子出现的需求动机来训练其用语言表达,可与手势并用。(2)吃饭时,喝水时,教孩子说“我喝水”、“我吃饭”等。(3)当孩子穿鞋时,学习说“我要去玩儿”。(4)当孩子想看电视时学习说“我要看电视”并立即满足孩子初学表达的要求。
    2 .启发孩子主动用语言表达需求
    ◎具体方法:(1)当孩子看到喜欢的物品时,问孩子“你要什么?”让他主动说“我要吃糖”等。(2)当孩子想做事时,问孩子“你要干什么?”让他主动说“我想穿珠子”等。(3)当孩子要小便时,问孩子“你说什么?”让他主动说“我要尿尿”等。(4)看到孩子哭时,让孩子说出他想干什么,当说出来后立即满足。(5)家长利用孩子一切的需求动机(或沟通卡)教会他明白自己的需求,并鼓励他用语言表达出来。
    ◎温馨提示:(l)平时可利用孩子生活的实际要求进行训练。(2)孩子的需求动机出现时,要立即教他表达需求,并满足初次需求的正确表达行为。(3)生活环境中只要发现孩子用手势表达需求时,一定要教他用语言表达或与手势语并用。
(十)学礼貌用语
    有些智力落后的儿童说起话来,让人感觉很没有礼貌,因为他们不会使用礼貌用语。因此教他们如何使用礼貌用语,让他们做一个讲礼貌的好孩子是十分重要的。
    ◎训练目标:知道并能说出常用的礼貌用语
    ◎材料准备:孩子喜欢的食物和玩具、录音机及磁带
    1 .回答对方的问好
    ◎具体方法:(l)在家中当孩子睡醒时,家长见到后要问“x xx好”,同时要让孩子模仿问“x xx好”。(最好有两位家长做示范,如妈妈说“x xx (孩子名字)好”,由爸爸协助回答“妈妈好”。)(2)无论什么时候,任何人进入孩子房间中,就要抓住机会与孩子做互相问好练习。(3)当孩子进入机构或随家长去亲朋家时,要教孩子向客人问好。(4)教孩子与孩子间相互问好,增强与同伴沟通交往的能力。
    2 .与他人分手时说“再见”
    ◎具体方法:(l)家长可利用训练结束分手时,要求孩子与老师说“再见”,家长也要主动向孩子说“再见”。(2)当孩子会模仿说“再见”时,家长要提示孩子主动说“再见”。家长说“下课”提示儿童“你说什么?”一边扶着孩子的手摆动一边说“再见”。逐渐地使孩子在不提示时,听到“下课”,主动与老师或妈妈等说“再见”。

3.说“谢谢”
    ◎具体方法:(l)当家长为孩子购买物品后,在给予孩子的同时,要抓住机会教孩子说“谢谢xx ”。(2)家长在训练孩子模仿说“谢谢”时可创立情景,发给孩子喜欢的食物与玩具,让孩子先说出“谢谢xx " ,再给孩子,家长也要回答“不用谢”。当孩子接受亲友礼物时,家长一定抓住真实的情景,教孩子学习说“谢谢”,再接受礼物(如孩子已接受礼物,也一定要当面谢后方可离开)。
    4 .学会向他人道歉
    ◎具体方法:(l)当孩子不小心使别人受到伤害时(如踩脚,碰撞,抓,打时),家长一定要及时教孩子说“对不起”“请原谅”等词语。(2)当孩子随大人外出与陌生人发生冲突时,家长更要做到不计较,给孩子树立一个典范。当孩子接受别人道歉时,教孩子说“没关系”。
    5 .使用更多的礼貌用语
    ◎具体方法:(l)放磁带,听礼貌歌。如《上学歌》:晨风吹,阳光照,红领巾胸前飘,小朋友呀,欢欢喜喜上学校。见到老师,问声好,见到同学,问声早…… 或《我和小刚在一起》:我和小刚在一起做游戏,一不小心我把他撞倒在地。我急忙说了声“对不起”,他笑着对我说“没关系。”(2)与同学唱礼貌歌。(3)与其他孩子一同表演礼貌歌。依孩子的实际能力,可学习“晚安”“早上好”“欢迎再来”“明天见”等。
    ◎温馨提示:(l)抓住一切见面的机会与孩子问好。家长主动与孩子问好时,要与孩子保持目光对视和同一水平线。(2)家长要逐渐减少提示,使孩子学会主动表达。(3)身教胜于言教,要以身作则,创建良好的氛围。(4)进一步延伸训练,利用歌曲和游戏,让孩子使用礼貌用语。
(十一)传递物品及口信
    智力落后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存在着障碍,有的儿童具备简单的表达能力,能说简单的语句,较难的表达能力就不具备了。有很多智力落后儿童不会传递口信,不会转述他人的话,而传递口信的能力在生活中是必备的,家长要从这方面训练孩子。
    ◎训练目标:(l)能记住一个简短信息(3 个字或以上),并把它转告给另一个成人。(2)发展儿童的对话和社交能力。
    ◎材料准备:玩具、一把椅子
    1.依从指示传递物品
    ◎具体方法:(1)妈妈给孩子一个玩具,告诉他“把这个给爸爸”。(2)当孩子正确地把这个实物递给爸爸时,爸爸接过物品马上将另一个物品让孩子传递给妈妈。反复训练后使孩子掌握传递的路线及目标。
    2.传递口信 
    ◎具体方法:(1)妈妈将孩子叫到身边,告诉他“叫爸爸坐下”。可用手势提示孩子。(2)爸爸在另一处站着。当孩子过来时,先等待孩子自己说话,如果孩子忘记了,爸爸提示“妈妈说过什么?”孩子仍不能回答,再次提示“叫爸爸……”可配上动作指自己再指椅子,使孩子能够模仿出妈妈发出的信息。(3)爸爸可转换口信:“过去请妈妈拍拍手。”如孩子有困难则用上面方法反复训练。两位家长协调配合使孩子重复训练,并逐渐减少提示和协助,直到孩子掌握。

◎温馨提示:(1)两位家长要在孩子熟悉的环境中进行训练。(2)两位家长协调配合,使孩子熟悉传递的目标和路线。(3)提高孩子传递口信的能力,从传递一句到几句话,而且要做到循序渐进。
(十二)肯定与否定
    在对孩子进行语言训练时,有一项训练是必要的,就是用语言表达肯定或否定,通过这项训练,可以使儿童明确说明自己的想法。
    ◎训练目标:能选择简单的肯定词与否定词对见到的事物有适当的反应;能够说出简单的否定句
    ◎材料准备:孩子喜欢与不喜欢的食物和玩具
    1.对见到的实物能作出(要或不要)适当反应
    ◎具体方法:(1)家长坐在孩子对面,举起一个孩子不喜欢的东西(食物或玩具)问“你要吗?”提示孩子摇头或说“不要”。家长马上移走不喜欢的东西,并给孩子强化(可利用食物放入口中)。(2)家长举起一个孩子喜欢的东西(食物或玩具)问孩子“你要吗?”提示孩子点头,伸手或说“要”,家长对孩子的正确反应及时强化。家长利用玩具,一个喜欢的,一个不喜欢的,交替呈现在孩子面前,反复训练,让孩子对“要”与“不要”作出适当选择。
    2 .时常见的事物作出是与不是的适当的反应
    ◎具体方法:(l)家长将孩子最熟悉人的照片举起(如妈妈),问:“这是谁?”孩子回答“妈妈”时应马上肯定并立即问:“这是爸爸吗?”指导并提示说出“这不是爸爸”。反复训练直到正确回答。(2)家长拿出孩子爱吃的食物,先举起苹果问:“这是梨吗?”提示孩子回答“这不是”。家长可暗示(摇头),马上再问:“这是什么?”引导孩子回答:“这是苹果。”家长拿起孩子喜欢的玩具(如洋娃娃)问:“这是汽车吗?”使孩子回答出“这不是汽车,是洋娃娃”。反复练习直到会正确回答。
    3 .对“可以”与“不可以”的指示作出适当的反应
    ◎具体方法:(1)家长利用图画故事书让孩子知道大家可以共同玩玩具,不可以独占玩具。(2)家长在分食物时,教孩子好吃的不可以自己吃,要大家一起吃。(3)家长在孩子看动画片时,针对一些情景,使孩子了解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时候不可以做(如:睡觉时不可以大声说话,回答问题时要声音响亮)。
    ◎温馨提示:(l)利用孩子喜欢与不喜欢的实物进行学习,可以较快地掌握要与不要的概念。(2)开动脑筋创设情景进行训练。
(十三)说一句话
    智力落后儿童有时很难说出完整的句子,他们不知道如何用完整的句子将他们看到的事物描述出来。这时我们也很难知道,他们看到的是什么?所以锻炼孩子说完整句子是很必要的。
    ◎训练目标:能够用完整的句子描述所观察到的简单事物
    ◎材料准备:全家人照片、表示动作的卡片、家人的用品
    1 .看一幅图说一句话
    ◎具体方法:(l)家长和孩子面对面坐好,拿出一张图片让孩子看。然后问孩子:“图片里有什么?" (如有一个女孩)再问:“她在干什么?”使孩子在提示下回答“她在看书”。(2)家长根据孩子的能力继续提问:“谁?干什么?”让孩子能够描述“妹妹在看书”。(3)家长进行连续提问:“图上有谁?在哪?干什么?”使孩子能回答出:“妹妹在教室里看书。”
    2 .看场景说一段话
    ◎具体方法:(l)利用真实环境,可以描述公园里或商店里有谁,在干什么。(2)利用家中活动,让孩子说出各自在干什么及干得怎么样?(有的看报,有的写字,有的打电话等)(3)利用家里人各自所属的物品,说一段话(妈妈的手表,爸爸的书,爷爷的眼镜,小明的玩具等)。
    ◎温馨提示:(l)可用全家人的照片让孩子描述。(2)可先从一个问题让孩子学会观察。从观察大图画面开始。(3)利用已熟悉的知识逐渐加深内容的难度,培养孩子综合观察后的表达能力。(4)抓住情境或设计情境让孩子学会观察和描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