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之君历来是招人唾弃的又是招人同情的 北士扎蜀景耀六年(公元263年),蜀汉朝堂对于战与降的问题上争执不下,时任魏国征西将军邓艾率军兵临城下包围成都。这个历经四十三的王朝正处于危急存亡时刻。最终在光禄大夫谯周力排众议,极力主张后主刘禅投降,刘禅采纳其建议决定向邓艾投降。由于行事匆忙,对于写降表一事就落在时任秘书令郤正身上(注:因秘书令典尚书奏事可以说写降表最佳人选,故无法推断谯周是否不愿写降表保名节之事)郤正,字令先,司州河南郡偃师人。与益州本土士族不同,郤家属于汉末最早一批入蜀的中原人士,本人也是不折不扣的官宦子弟,不过名声却不太好,其祖父郤俭在灵帝时期通过买官方式购得益州刺史。其人是出了名的昏庸无能之辈,横征暴敛,暴虐害民在当时可谓是远近闻名。终在中平五年(公元188年),益州叛乱郤俭本人被叛贼马相、赵祗所杀。直到益州从事贾龙平定斩杀马相叛乱平定,故此郤氏一家就留在川蜀。刘焉入蜀之后,由于郤俭声名狼藉其子郤揖在刘焉,刘璋时期不为所用。后刘备入蜀与孟达等人投奔之,担任孟达军中营都督一职,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孟达因关羽围困襄樊之际不予援军相助,后关羽被弑怕降罪与自己,带着部曲投降曹魏郤揖也在此行列,独留幼子郤正于益州。想必叛臣之子的身份让一家的生活举步维艰,后母改嫁他人,郤正可谓是孤苦伶仃。但郤正却没有自暴自弃,安贫乐道开始广读古籍,拜访杜琼,谯周等蜀中大儒。弱冠年纪就以善于写作闻名川蜀。终于在建兴年间受朝廷征召担任秘书吏,这对郤正来说可谓是意外之喜,或许他认为作为叛臣之子自己将无缘仕途,但蜀汉朝廷不介意其身份是对他最大的认可。然而此时的蜀汉王朝却早已江河日下。 郤家三代可谓说是见证了蜀地从东汉末年到三国结束的变幻 淡名守节入朝之后,郤正很快获得赏识被调任令史,升任秘书郎,官至秘书令。然而蜀汉朝廷在经历诸葛亮,蒋琬,费祎病逝之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先荆,东,益三派的矛盾日益突显,后主刘禅在独掌朝政之后不思进取,沉溺于玩乐之中。景耀元年(公元258年),维持各方平衡的陈祗病逝之后,宦官黄皓专政,郤正对于黄皓是十分憎恶。《三国志 郤正传》记载:“自在内职,与宦人黄皓比屋周旋,经三十年,皓从微至贵,操弄威权,正既不为皓所爱,亦不为皓所憎,是以官不过六百石,而免于忧患。”为何眼里揉不得沙子的黄皓对这位所恶之人迟迟不动手?一来郤正官位实在是太低了,史书记载为官不过六百石按照当时官位大小来看也就是七品到八品左右,这样的芝麻小官当然不入黄皓的眼里,更不会受到后主刘禅的重视。二来郤正对于蜀汉这个朝廷相当失望,本人又是一个淡泊名利,之人,于是开始阅读文学作品,诸如两汉时期司马相如,扬雄,蔡邕等名将著作,甚至于收集魏,吴两国优秀的文章加以细细专研,在此期间又效仿先前儒者,撰写《释讥》,或许这篇《释讥》中可以看出郤正对于蜀汉朝廷的各种无奈,这也让黄皓无把柄可抓。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大将军姜维见黄皓肆无忌惮的专权,十分忌惮于是上书刘禅将其处死,刘禅则以黄皓为一小人,不足挂齿。还命黄皓向姜维谢罪,但黄皓已在朝中势力根深蒂固,打算废除姜维。这也成了小说《三国演义》郤正与姜维的重要的一次交集:黄皓谢罪之后,郤正感到姜维将大祸临头于是劝姜维前往屯田沓中避祸。曹魏伐蜀之时力荐,诸葛瞻共商退敌之策。然而这只是一个美好的设想,实际上姜维常年在外对于朝堂之上的掌控力可谓说是微乎其微,诸葛瞻曾说:“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可见身为官不过六百石能否见到姜维还是一个问题(注:《三国志 姜维传》虽有一段郤正对于姜维的评价但这不足以证明双方是否是会面探讨)其次,郤正此人淡泊名利,更对朝中派系争斗感到厌恶。因此郤正不会给姜维出此谋略。然而无论姜维,黄皓,诸葛瞻三人如何争斗,也难以逃脱次年蜀汉灭亡这历史车轮中。 或许郤正敬佩姜维就像谯周敬佩诸葛武侯一样 伴主随行蜀亡之后,刘禅并没有早早踏上洛阳的行程。景元五年(公元264年),钟会叛魏谋反,成都大乱。这让司马昭觉得情况不妙,于是赶紧让刘禅东迁至洛阳。让刘禅失望的是曾今深受自己宠幸,围着自己身旁转的蜀汉重量级“忠臣”们竟无一人相随保护自己。唯有郤正与张通这两位不起眼的官吏舍其妻子随行侍从,这让刘禅感动不已。至于郤正为何会做出这种决定,或许是因为刘禅对于自己赏识之恩的感谢,也可能因为父亲叛蜀投魏的行为对老刘家感到有所亏欠,因此决定舍命陪故主。这一路对刘禅一行人来说可谓是历经重重困难,行走数月终于到洛阳,到达洛阳之后,刘禅对于交际礼仪不太了解,幸得郤正指点并无大错。其中最有名的列子就是乐不思蜀。《魏晋春秋》记载: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为何郤正会让刘禅回答这种可能随时掉脑袋的答案,有人说可能郤正已经像父亲那样叛变想害刘禅,这显然是不可能(如郤正想害刘禅路途上早就结果,不至于大老远跑到洛阳来)。更大的可能性是郤正料定司马昭不敢动刘禅,测试司马昭的态度,早在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司马昭弑君事件使得朝野上下动荡,不仅让司马集团留下政治阴影,也断送了自己代魏称帝之路。而蜀汉被灭对司马昭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如果蜀主被弑,不仅蜀地动乱,也让原本司马家彻底打上不仁不义的牌子。另一点,此时吴国尚未灭亡,刘禅这个活生生的例子对孙皓的心理有所影响。最终的结果却被刘禅一句诚如尊命所止,这让司马昭对郤正既佩服又忌惮,于是赐爵位关内侯,任安阳县县令试图切断他与故主刘禅的联系。泰始七年,故主刘禅去世,这也让晋武帝司马炎松了一口气。次年晋升郤正为巴西太守返回蜀地,七年后郤正病逝。或许对郤正来说病逝于蜀地是一个最完美的归宿罢了。 郤正为护故主坚守到人生最后一刻 司马炎对于郤正赞誉是:“正昔在成都,颠沛守义,不违忠节,及见受用,尽心干事,有治理之绩。”故主刘禅则叹息,悔恨自己没有早知悉郤正。污吏之孙,叛臣之子这些原本属于郤正不良称号,也因其忠贞守义渐渐的所淡去。正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或许这就是郤正迷人之处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