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士研究生抑郁诊断十四:看不懂的书,你还跟它死磕

 阿里山图书馆 2019-07-15

有些事情就是需要暂时放手!
                ——爬树鱼

读了博士当然要读书,自然就会从导师那儿拿份书单。那么,你猜书单上会有什么书?《国际经济法简明教程》?拉倒吧,那是给本科生看的。《WTO案例汇编》?那玩意跟布莱克法律词典差不多,是用来查的而非用来看的。你的书单上,更有可能出现两类书:第一类,是某个方向的专著,例如《国际经济主权论》;第二类,是纯理论书籍,如,某位国际法导师给他的研究生(对,是研究生)开的书单:《二十年危机》、《国家间政治》。第一类书还好,博士生的抑郁情绪多半会出在第二类书上。每个字都认识,放一起啥也读不懂,合上书啥都记不住,见了导师心发慌。
    

咋办?
先别急,尤其别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跟这本书死磕。先分析一下看不懂的原因。其实,绝大多数理论书籍,最开始看不懂,都正常。因为,你面前,会有如下三座大山:

其一,翻译腔。中国人的著作还好,译著看上去尤其会被翻译腔折磨,看不懂书,很大程度是由于译者过于忠实于原文,而牺牲了语言本身的美感。举个例子,你看这句话:“霸权可被看为话语或一系列话语的扩张而成为社会价值取向和行为的统治性视域”。你先把句子断明白再说?这比考研英语长难句还烦人。

其二,陌生概念太多。很多书籍之所以看不懂,是因为作者使用了大量他认为是常识性的概念,而这些东西对你来讲约等于天书。我再举个例子:“俾斯麦的改革措施并非其首创。德国加纳利王朝的第三任皇帝在指挥红玫瑰军团对抗摩力人的三十年战争中也曾有过类似的举措。”现在,请回答,“类似举措”究竟产生于哪年?红玫瑰军团是啥?三十年战争咋回事?只要一个概念弄不清,这句话就看不懂。一个个词去百度,得,一上午过去了,才看懂一段。这书还有的看?然后,下一句又来了。这句开始讨论俾斯麦的经济政策与赫拉克利特的关系了……(ps, 以上内容你看不懂太正常了。我杜撰的,就是让你找找啥都看不懂的感觉)

第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多理论书籍的写法是:“张教授认为……李教授认为……王教授认为……”在罗列了二十位名家的理论后,作者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以上均不对。这时候,你已经读了五十页书,完全晕了。对于熟知理论发展脉络的人而言,这种写法没啥。但对于新手而言,想从中刨出来“应当记住”的内容,简直是个灾难。尤其是理论罗列的过程中夹杂大量陌生概念,两座大山一起来,你更晕。再举个例子:“进攻性现实主义和结构现实主义的区别,可以类比为米尔斯海默与卡普兰的观点差异”。这句话,你看得懂?(别去研究啊,这也是我杜撰的,二者真的不能类比)

        

那么,面对“三座大山”,究竟得咋整?不死磕,但书总得看,对吧?
对,但是得巧妙的看,迂回的看。

首先,认怂。如果你发现自己是新手,比如对国际私法的了解只停留在知道啥是反致就得被导师赶去啃巴托鲁斯,千万别装作自己无所不能。老老实实跟导师承认,自己基础差,能不能从基础教科书开始看。这样至多被数落几句基础太差,但是,几本基础书目下去,至少能扫清陌生概念,教科书的表述一般也比较简明易懂。

然后,从二手资料读起。黑格尔不好懂,对吧?整个中国敢说自己能读懂的其实也没几个人。那么,与其去啃原文,不如先去读中国著名学者对其的解读,掌握了名家要义之后,再看要不要去读原文。看二手资料,不丢人。真不丢人。中国古代读书人也不是抱着四书五经去啃的啊。著名的《十三经注疏》是啥?教学参考书啊。

最后,抓大放小。当你终于进入到了能读原著的阶段,千万别一个字一个字的死磕!那样,你又会发现,自己还是看不大懂,没准几句话就被绕晕了。三国演义里都说了,诸葛亮和朋友们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最后,其他几位做没做成郡守都不好说,诸葛亮可是“功盖三分国”了。咱跟人家学学不行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