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医籍必背-03

 世纪风 2019-07-15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部分)

原文:

黄帝曰:病之六变者,刺之奈何?歧伯答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已按其痏,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参考译文:

黄帝问:五脏生病出现的六种脉象变化(缓急大小滑涩),针刺时应当用怎样的方法?岐伯回答说:凡遇到弦紧的脉象多主有寒,脉象缓的多主有热,脉象浮大多主气有余而血不足,脉象细小的多主气血都不足,滑脉多主阳气盛而微有热,涩脉多主血少、气血俱虚(一说气滞血瘀),而微有寒。因此,在针刺弦紧脉的病变时,进针要深些,留针时间要长些。针刺缓脉时,进针要浅些,且快出针(以清其热)。针刺大脉时,要泻气分,不使出血。针刺滑脉的病变,要快发针、浅刺,以泻其阳气,排除热邪。针刺涩脉时,先按循其经脉,再针刺其脉就留针,出针后,马上按闭针孔,不能让它流出血来,以调和经脉。那些脉象细小的病变,阴阳形气都不足,不宜用针,应用甘味药物调治。

(不同脉象的不同刺法)

原文:

歧伯曰:荥俞治外经,合治内府。黄帝曰:治内府奈何?歧伯曰:取之于合。黄帝曰:合各有名乎?歧伯答曰: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参考译文:

岐伯回答说:针刺荥穴、输穴,可治外部十二经脉的病证;针刺合穴,可治内部六腑的病证。黄帝问:治疗六腑的病,该怎样呢?岐伯回答说:应当取合穴。黄帝问:合穴各有它的名称吗?岐伯回答说:胃的合穴在三里,大肠的合穴在巨虚上廉;小肠的合穴在巨虚下廉,三焦的合穴在委阳,膀胱的合穴在委中,胆的合穴在阳陵泉。

(本段提出:“荥俞治外经,合治内府”的重要理论。荥穴、输穴公众号回复“针灸基础30天06”获得相关内容;下合穴回复“针灸基础30天21”获得相关内容。)

原文:

黄帝曰:刺之有道乎?歧伯答曰: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即皮肤痛;补泻反,则病益笃。中筋则筋缓,邪气不出,与其真相搏乱而不去,反还内着。用针不审,以顺为逆也。

参考译文:

黄帝问:针刺有一定的法则吗?岐伯回答说:针刺时,一定要刺中穴位,不可刺肌肉之节界。刺中穴位,针就如游于巷道中(经脉就相通了)。如果刺中肉节,皮肤就会疼痛。病当补而误用泻,或当泻而误用补,只会使病情加重。如果误刺中筋,筋就会弛缓,邪气出不去,反与真气相搏,留到里面而成病,这是由于用针不审慎,顺逆相反造成的。

今天是3段内容,“病之六变者,刺之奈何”、“荥俞治外经,合治内府”、“ 刺此者,必中气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