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宇宙之灵和新型的诗人将由于他们自己的神性而成为男人和女人以及一切事件和事物的解释者。他们会在今天的现实之物、过去和未来的征兆中找到他们的灵感……他们不屑于维护不朽或上帝,或事物与自由的至善至美,或灵魂的绝妙的美和真实。他们会在美国升起,并获得世界其他各地的响应。” ——《草叶集》初版序言 01 《草叶集》就是美国史 不像许多诗集的名字大都华丽美妙,《草叶集》拥有一个“朴实”的名字,寓意着“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 1855年,这部划时代的诗集出版时,只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94页,12首诗。封面上只有《草叶集》三个字,还有一些烫金的金黄色草叶点缀;翻到扉页,会看到一幅铜版画像: 一个男人心不在焉地对着镜头,一副劳动者的打扮,斜戴着草帽,衬衫领口敞着,嘴上蓄着短须,右手插在裤袋里,自信而不羁。 这本小册子给人的观感完全不像诗集,而像是一本农业技术宣传册。 这倒非常还原惠特曼的气质。他出生于纽约长岛的工人家庭,小学只读了几年级就外出谋生。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惠特曼当过排字工人、木工、泥水匠,但是他并没有放弃阅读。1835年,惠特曼回到家乡的小学执教,而后又开始做编辑与办报。 在家乡期间,惠特曼走遍了码头与森林,见了许许多多的人,这一切都被他看在眼里。在《草叶集》刚出版时,他在一封给朋友的信中说:“记着,这本书是我从1838年至1853年间在布鲁克林的生活中涌现出来的,其中吸进了千百万个人和十五年的生活;那种亲密,那种热烈,那种陶醉,简直是无与伦比的。” 然而,惠特曼的激情澎湃并未引得读者购买。跟那些一面世即石破天惊的作品不一样,《草叶集》真的像是一根无人关注的小草。这意味着,首版《草叶集》1000册,购买者寥寥无几,只好到处送人。 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更何况《草叶集》堪称一条金矿。惠特曼日后不断地往《草叶集》增添诗作,多次再版,到他病逝前的最后一版,已经收有近四百首诗歌了。 这些诗里,惠特曼融入了全新的美国民族的特征与气派,有蓬勃发展的工业,也有野蛮生长的植物,有独立的个体,也有战争中的群像,完整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美国的精神面貌。可以说,《草叶集》就是第一部真正属于美国的诗集。 02 惠特曼有多伟大? 爱默生是当时美国文坛最大的文豪,而且他当时正在呼吁创作真正的美国文学。于是,惠特曼给爱默生写了一封自荐信,并附上了《草叶集》。 爱默生在读到《草叶集》后,立刻激动不已,他发现自己期待已久的“美国诗人”出现了。他立刻买下几本《草叶集》送给朋友,并在书上写了两句话:“在海外的美国人现在可以回来了,因为我们这里已经有了一位大人物。” 同时,爱默生在给惠特曼的回信中,开头便这样写道:“对于才华横溢的《草叶集》,我不是看不见它的价值的。我认为它是美国至今所能贡献的最了不起的聪明才智的菁华。” 有了爱默生的点赞,《草叶集》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马克·吐温比惠特曼小16岁,作为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在惠特曼70岁生日之际,曾亲自写信祝寿,他在信中极具热情地赞美了惠特曼的伟大,以及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您所度过的70年人生,正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70年,也是为人类福祉和进步做出最大贡献的70年……在您已见证这些发明之后,您将看到越来越多的奇迹;在奇迹之上引您瞩目的,将是巨大的成就——充分发挥才能的人类!在您的注视下,人类会继续成长,显著地成长。” 是啊,那是一个世界蓬勃发展的年代,每一天都有新的发明诞生,每个人都充满希望。而惠特曼最值得称道的就是他的视角是全人类的,他不拘泥于个人情感,而是由衷地抒发作为人类的情感。正如他在诗歌中所写:“我,沃特.惠特曼,一整个宇宙,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北方人,也是一个南方人……” “全世界的诗人都是为惠特曼作准备的,不模仿他便是无知。” 很难想象上面这句话居然是高冷的博尔赫斯说的,出自《自传随笔》。 不光如此,博尔赫斯评价起惠特曼来从不吝溢美之词,他说:“惠特曼的语言是现代语言;要过上数百年才会成为该废弃的语言。到了那时,我们就可以对惠特曼的作品自由自在地进行翻译和再创作了。” 博尔赫斯还曾以诗人视角解读过惠特曼的诗,指出他诗歌的特点是“三位一体”的。 他表示,在《草叶集》中,有一个生于长岛的普通记者沃尔特·惠特曼,走在曼哈顿大街上会有某个来去匆匆的朋友跟他打招呼;同时他又是另一个他曾想当而未当成的人,一个冷漠、敢干、无所顾忌、闯荡过美国各地的风流人物……他还要给《草叶集》的主人公再增添一个身份,从而变得三位一体,这第三个身份就是读者,一个不断变换的读者。 惠特曼开创的自由体诗歌极具韵律,风格多变,却大都饱含深情与力量,充满旺盛的生命力。他的诗歌影响了后世无数的诗人,其中包括艾伦·金斯伯格(代表作<嚎叫>),还有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 03 每一代美国人都要读惠特曼 在著名电影《死亡诗社》里,多次引用了惠特曼的诗歌,尤其是那首著名的《噢!船长!我的船长!》。 噢!船长!我的船长!我们可怖的旅途已尽, 船身饱受折磨, 我们已获得出征奖赏, 海港将近,钟声入耳,众人欢欣鼓舞, 双眼循着稳固的龙骨,无情大胆船舰; 噢,一滴滴的红艳鲜血, 甲板上躺着船长的身躯, 冰冷死亡,倒地不起。 (节选) 电影的最后一幕,基丁老师被迫离开学校,学生们纷纷效仿他站在课桌上,念出了这首诗,成为电影史上最经典的镜头之一。这首惠特曼最负盛名的诗歌,饱含深情与激扬怀念了美国总统林肯的遇难。 在这里就不得不说,南北战争中,惠特曼拖着高龄病体,亲自上阵救助伤员。在此期间,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惠特曼写下了大量关于人性与和平的诗歌。由于终日护理伤员,惠特曼损害了自己的健康,但也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为紫丁香开放的时节歌唱》是惠特曼另一首悼念林肯的名篇。在诗中,惠特曼将林肯遇刺比喻成星星的陨落,每年盛开的紫丁香则是对这位伟大的总统的悼念。 谈论美国文学,就没法绕过惠特曼。毫不夸张地说,惠特曼是以一己之力让美国诗歌走上世界诗坛的,是当之无愧的“美国诗歌之父”,《草叶集》影响了后世无数人,改变了欧洲与美洲的诗歌格局。 明天是惠特曼诞辰200周年纪念日,谨以此文简短地梳理惠特曼辉煌而伟大的一生,也希望更多的中国读者能够感受惠特曼诗歌的魅力,愿所有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人,有美好的诗歌陪伴灵魂,直至远方。 诗歌出自惠特曼<草叶集>精选《为紫丁香开放的时节歌唱》,部分图文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标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