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学敏院士“维筋相交”理论探析

 369蓝田书院 2019-07-15

“维筋相交”一词出自《灵枢·经筋》对足少阳经筋的叙述。《灵枢·经 筋》篇云:“足少阳之筋,……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维筋急,从左之 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跷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 命曰维筋相交。”石学敏院士解释为:足少阳有一条支筋,循行于眼外角,维 络眼的外侧,支配眼球活动。该筋上行,通过右额角,伴随着跷脉循行。这 样,左侧的维筋网络于右下肢,所以伤了左额角,右下肢就瘫痪了。杨上善 曰:“跷脉至于目眦,故此筋交颠左右,下于目眦,与之并行也。筋既交于左 右,故伤左额角,右足不用;伤右额角,左足不用,以此维筋相交故也。”张 志聪对“维筋相交”的认识进一步扩展,认为“盖维者,为一身之网维,从 左之右,右之左,下而上,上而下,左右上下交维,故曰维筋相交”。张志聪 的认识为扩展交叉取穴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石学敏院士认为《内经》观察到了神经系统“锥体交叉”的客观事实。 清代医家王清任发《内经》之旨,在《医林改错·下卷·口眼歪斜辨》指 出:“人左半身经络上头面从右行,右半身经络上头面从左行,有左右交叉 之义。”手阳明经筋与足少阳经筋在头部均呈现交叉性分布特点:足少阳经筋 “维筋相交”之处在脑内。《灵枢·经筋》中“足少阳经筋,……维筋急,从左 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跷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 命曰维筋相交”。《灵枢·寒热病》“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 眼系……入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出,阴阳交于目内眦,阳 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说明:①阴跷、阳跷在头部循行于脑内,其交 会后出眼系交于目内眦。②足少阳经筋在头部“并跷脉而行”。因此,足少阳 经筋在头部的一部分循行在脑内并相交叉到对侧。这在临床上对于神经系统 疾病的下肢中医交叉定位诊断治疗有指导意义。

另外,手阳明经筋在头部也 交叉到对侧,《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 头,下右颔”,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上肢中医定位有指导意义。 手阳明经筋与足少阳经筋在头部的走行特点,与西医学中枢神经对周围 肢体运动功能的左右交叉支配极其相似,并且在十二经筋中唯有此两者在头 部是交叉分布的。

石学敏院士认为“维筋相交”理论是古代中医对大脑支配对侧肢体功能 的初步认识。在《内经》的许多篇章中讲到“眼系”“跷脉”,并提出了“维 筋相交”理论。“跷脉”与“维筋相交”理论都是古代医家们用来解释人体左 右交叉的生理和病理现象的。基于“维筋相交”理论的交叉取穴疗法亦是经 筋病证治疗的特色之一。 

《灵枢·经筋》足少阳之筋的“维筋相交”理论,可能出于两点:其一, 从枕骨大孔向前颅底看,是以颅底动脉如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Willis 动 脉环的解剖特征讲的;其二,从视神经孔向后颅底看,可能与视神经的视交 叉及视束的解剖结构有关。前者是“入脑乃别”的基础,后者则是“上属于 脑”“后出于项”的实录。“维筋相交”理论,恰与现代神经解剖及现代心理 学家们借助于临床医学对人脑皮质运动功能定位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跷 脉”“维筋相交”理论在临床医学中用以解释“伤左角,右足不用”现象具有 重要的历史意义,《内经》将我国人脑运动功能研究的历史明确地上溯到 2000 年以前。 

石学敏院士认为现代的头皮针的运动区取穴与“维筋相交”理论是相吻 合的。头皮针是根据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在头皮上划分出相应的刺激区进 行针刺。运动区相当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在头皮上的投影,运动区上点在前 后正中线中点后移 0.5cm 处,上下两点间的连线即为运动区。下点在眉枕线 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灵枢·经筋》的“左角”“右角”分别指左额角、右 额角,与头皮针取穴相似,故而石院士治疗中风偏瘫时,常取健侧头维、率 谷等穴。 

另外,根据手阳明经筋在面部的交叉,石学敏院士治疗周围性面瘫时常 常取对侧的合谷穴,以达到“面口合谷收”之效;同时配合面部经筋排刺、 刺络拔罐、温灸疗法,对难治性面瘫亦有良效。 石院士治疗偏头痛,亦从经筋病及“维筋相交”理论着手。经筋皆起于 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和骨骼,手足三阳之筋都到达头目。外邪侵犯,导致 筋脉气血不和,阻滞不通,“筋急”而致偏头痛发作。足少阳经筋与跷脉在头 部有交汇共行部分,而跷脉与下肢运动、眼睑开合密切相关。调理足少阳经 筋可疏导头颞侧部经气,畅气血,理跷脉,以健运下肢,恢复目之开合。对 于眼肌麻痹和偏瘫型偏头痛,经筋刺法尤为适宜。

对于失眠症,石学敏院士认为卫气的运行主要是通过阴阳跷脉而散布全 身。卫气行于阳则阳跷盛,主目张不欲睡;卫气行于阴则阴跷盛,主目闭而 欲睡。如《灵枢·大惑论》云:“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 气满,阳气满则阳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针刺治疗失眠取 睛明穴,本穴足太阳膀胱经的起始穴,又是足太阳经与阴、阳跷脉之交会穴, 有疏利经脉、协调阴阳、宁神定志之功而主治失眠。 

现代学者对“维筋相交”亦有同样观点。沈晓明认为,“维筋相交”一 词实际是概括左、右两边足少阳经筋分别交叉、分布到对侧的特点。“维筋相 交”是基于足少阳经筋交叉分布到对侧头面的循行分布特点而出现的一类病 症现象总括。“伤左角,右足不用”的临床表现与西医学中脑神经损伤后出现 的对侧肢体半身不遂的理论极为相似。徐世芬根据“维筋相交”理论选取健 侧头部穴位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颞三针之渊源,根 于《灵枢·经筋》之“维筋相交”理论。第一针通过率谷穴及角孙穴,第二 针通过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的悬厘穴及足太阳少阳之会的曲鬓穴;第三针 位于天冲穴附近,该穴为足太阳、少阳之交会穴。其对改善中风患者偏瘫肢 体的运动、感觉功能均有良好的疗效。程永据“维筋相交”理论对中风病挛 性瘫痪取患侧肢体的对侧头部筋结区进行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