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博士的正确姿势 第八势——你的文件夹就这么乱?

 阿里山图书馆 2019-07-15

写论文必然要读资料,读资料就要存储资料。资料存储不好,写作过程就一定会一团乱麻。
                               ——爬树鱼

写论文必然要读资料,读资料就要存储资料。资料存储不好,写作过程就一定会一团乱麻。举个例子,论文写着写着,突然发现,我此处要引用“2017年欧盟反倾销新规则第1.1条。”——真正写作过程,能回忆到这么详细已经很不容易了。更常见的,是“欧盟好像有个新规定是说这事儿,是啥来着?”那么,如果我发现,视线所及范围内的文件,都是这样的:

或者,稍微好点儿,是这样的:
这资料得找到啥时候去?
所以,开始写论文的同时,有一个干净整洁的文件存储习惯,直接会让未来的写作事半功倍。

那么,资料存储究竟是个啥样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首先应该因人而异,自己舒服就行。我在此记录一下我自己感觉舒服而且特别接地气的整理方式,给大家参考。

第一步:建一个文件夹
在哪儿建?强烈不建议建在桌面,尽管,在桌面有一个文件夹总比把文件直接散在桌面上要好的多。原因很简单,桌面的默认存储路径在C盘。而C盘则是电脑重装系统必须格式化的。相信每个写论文的人,最大的噩梦就是,一觉醒来,电脑黑了,资料没了……

因此,比较建议的,是在你通常存储文件的那个硬盘里,新建一个文件夹,然后再建一个快捷方式,把快捷方式挪到桌面。这样,开机之后只要点点快捷方式即可。这个文件夹的名称可以随意,例如,我每次新建的文件夹,题目总是:“正在写的论文”。咋样,清楚不?

第二步:开始放文档
阅读过的资料全都统一放在建好的文件夹里。从网上下载的资料,如果来自中国知网,文件名可能会工整点;但政府文件之类就未必,英文文件的名称就更是五花八门。下载的时候可以不用理会,但是,在阅读完一个文档后,一定要给它改名!以免未来写作时陷入资料的汪洋大海中。

具体咋改?其实很简单,闭上眼睛,想一下,假设你要去跟导师汇报你最近做了啥,会怎么介绍这个文件。“老师,我这周读了一个2017年OECD的公司治理规则。”好,那么这个文件就叫“2017年OECD公司治理规则”了。“老师,我读了秦娅关于中国入世面临的挑战的一篇论文。”好,那么这个文件的名字就叫“秦娅论文-中国入世的挑战”。即,文件的名字,未必真的是这个文件的题目,也可以是这个文件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毕竟,写论文时再回头引用资料时,你的头脑里很可能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我在美国商务部关于中国国有企业的报告里读过这事儿”,真不一定能想起来那个报告叫啥名。当然,如果资料是法条,还是比较建议将文件名直接改为法条的正式称谓的。——需注意的是,给文件改名,如无特别原因一律用中文进行。毕竟写论文的语言是中文,整个思维方式是中文,回忆资料在哪这个过程也同样是用中文进行的。这时突然开始想自己给资料取了个什么英文名绝对的烧脑。

这是一个我改过名的文件:
顺便说一句,资料改名还有另一个功能:区分这个资料自己是否读过。再次打开文件夹,只要是很乱的英文或者数字命名的资料,就一定是没读过的。BINGO!

第三步:开始写论文了
资料找齐,开始写论文了。那么,这个新建的word文档叫啥?按照我特别接地气的命名法,我通常会把这个word文档起名为“开始写”。然后,每当要对之前写过的东西大动干戈时,“另存为”一个新文档:“开始写0811”,“开始写0814”。即,不断保存历史版本,同时在文件名后面加上对文件大修的日期以作区分。为啥?你是否听说过,会有一种写作方式,是“我还是觉得上一个版本更好”?

这是我满怀希望的新文档:
最后一步:论文正式定稿,收工
把最后定稿的word文档名称,改为你论文的真正题目。同时,把这个放了所有资料的文件夹同样改为论文的真正题目。这一个文件夹,历史使命基本就已经终结了。当你的博士生涯顺利向前推进,当你看着硬盘里一溜七八个满满当当的文件夹一字排开,你会觉得,这些文件夹里,满满的都是希望啊,通向毕业通向双一流教职的希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