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考不考得上是问题,读不读得完更是问题! ——爬树鱼 前几天,去给博士生上课,有位学生问:“老师,咱们专业的博士生,不延期正常毕业的有多少?” 我:“很多啊,比如小A,小B,小C……” 学生:“可是,D师哥就用了四年,E师姐现在都第六年了……老师,你说我能正常毕业吗?” 博士延期,是让很多新博士生发怵、老博士生头痛的问题。理工科延期,多半是由于实验做不出来等客观原因;而文科延期,除了少数 “某条约被突然废止”、“某领导人突然死亡”等不可抗力,绝大多数原因是可控的。正所谓no zuo no die, 这些年来,我也观察到了若干具有共性、反复出现的zuo的事实。也正是这些事实,促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延期甚至是清退。由此可以发掘出来的教训或者说经验如下: 经验一:千万不要换题目! 博士三年,到底够不够研究一个题目? 这问题没法回答,但可以粗略做一个类比: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常的期限也是三年。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的难度,基本与一篇博士论文等同。然而——第一,越半数的国家社科基金需要延期。第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多人共同完成的,且,项目主持人必然是已经博士毕业、具有丰富研究经验的老师。那么,对于一个研究经验约等于0的博士生而言,三年时间研究一个题目,长吗?不长,甚至可能不够用。所以,选题必须谨慎,千万不要在研究中途换题目。哪怕新旧题目均属于你导师的研究方向也不行!不论这个题目多么讨厌,只要不是真的完全无从下手,就一定要把它做完。至于别的看上去更有诱惑力的题目呢?研究是一辈子的事啊。未来大把的时间可以去做。 经验二:写文章,得趁早 博士论文可以慎重选题,但围绕该方向的小论文绝对要趁早去动笔。举例来讲,博士论文究竟写浮动担保当中的哪个要点可以斟酌,但完全可以先围绕浮动担保写写感兴趣的东西。又如,博士论文写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什么问题可以再考虑,但完全可以就当前正在发生的几起争端解决案件写点儿评述然后投出去。 原因有二:其一,论文的发表周期长啊! 一篇论文从动笔到写完,用三个月的时间都不算多;从写完到发表,六个月的时间都算快的。因此,即便是从博一的第一个月开始动笔,看到第一篇发表的论文都得博二了。更何况,绝大多数人的第一篇稿子,被拒个两三回都是正常的,光是审稿流程都得花个小一年。还早吗?再拖就完不成发表任务了,延期都妥妥的。所以,先动笔,再斟酌大论文选题。千万别等着大论文开题了再动笔写小论文。来不及啊! 而第二个原因则是更加实际的: 读资料和写论文是完全不同的,只有把读出来的东西写出来,有这么一个产出的过程,才能对材料有更深入的了解。换句话讲,只有去”写“,才能真切的发现资料中的逻辑关系和漏洞,才更加有助于大论文选题。套用我导师曾经的话,写了一篇论文,往往就此就能发现第二篇论文的选题。这是个滚雪球的过程,越滚越大,滚着滚着博士论文就定型了。 经验三:多住寝室少回家 我读书时,有个幸福的师弟,家离学校四站地。刚读博的时候,经常三五天见不着他的人影儿。突然有一天,我发现,这小子似乎天天在学校趴着。我问他咋了,他说,被他妈踢出家门了,说是读书就得住在学校。于是,半年后,该师弟科研进展直线上升,小论文一篇接一篇,正常毕业后顺手还把博士论文出了本书。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家里诱惑太多,电视电脑冰箱空调各种好吃的……学校网速慢,打个游戏都得卡半天;宿舍没空调,想凉快就得去图书馆;师兄师姐都在啃书,自己也不好意思看剧不是?于是,时间堆上去了,效率自然也就有了。 当然,倒不是每个博士生都家住学校旁边,但是,博士时间相对自由,不谈寒暑假,正常的两个学期一回家一个月的也大有人在。家在本地的博士生,就更容易没事儿就回去住几天。读过大学的同学,相信都有个经典经历:大一第一个寒假,相当一部分人会把四级资料、计算机二级资料或者高数课本带回家。结果,直到开学,那些资料还躺在行李箱里没被打开过。同理,难道读了博士,人的自制力就直线上升了?因此,博导们最不喜欢的博士生,不是笨的,而是根本看不见人影的。想要效率,想不延期,一定要多住宿舍多泡图书馆啊。这里是催生论文的摇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