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博士论文“保鲜”,要么,让现实需求当你的保鲜膜。要么,让你的论文跟不过时的东西“沾亲带故”。 通常来讲,博士期间的大论文和小论文,至少在主题和方向上应该是一致的。不过,前几天,碰到一个商法学专业的博士生,我惊悚地发现,他的大论文和小论文,方向完全不同,而且是“八竿子打不着”那种不同。我以为这家伙不懂得资源循环利用的道理,小心翼翼地劝他,要不要同一份资料再开发一次;这位兄弟长叹一声,道,你当我不想啊……还不是因为,当年研修报告里确定的博士论文题目,不到两年就过时了。学术界再没人关心这玩意了。博士论文已经写了几万字,只能咬着牙写下去了。小论文呢,要是再沿着那个方向写,估计普刊都不愿意给我发…… 这位兄弟的遭遇有点极端,但是,博士论文选题过时了,却是隔三差五就会发生的现象。那么,如何保证一个博士论文选题能够至少在三年的时间里“保鲜”? 方法一;保证你的选题背后有充分的利益驱动 因此,简单的说,论文选题,一定要着眼现实需求,有需求就一定有热度,有热度才好发表小论文啊!而且,这种需求,一定要是利益驱动下的真实需求,而非单纯的学理之争。高中政治课本讲的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要利益有驱动,你的题目就永远有人关注。甚至,在你功成名就的某天,真的会有人掏了银子请你研究:) 方法二;保证你的选题符合“小切口,深发掘” 所谓的“深挖”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其二,此热点也可以是虽无广度但有深度的,可以发掘出更深层次的法理问题,并最终将论文进行升华。举例来讲,某同学博士论文研究自贸区建设,写到最后开始翻罗尔斯了,这也能保证论文资料不至于受限。此种“升华”最好的例子,当属朱苏力的系列论文,能够从平平无奇的小事儿当中刨出来高大上的东西。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搜一下他老人家从“梁祝”出发对“制度变迁”的研究,那一步步推理,实在让人拍案叫绝! 综上,让博士论文“保鲜”,要么,让现实需求当你的保鲜膜。要么,让你的论文跟不过时的东西“沾亲带故”。然后,你就可以放心答辩安心毕业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