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萌新博士投稿的“3忌4宜”

 阿里山图书馆 2019-07-15

做什么都是有规则的
                      ——爬树鱼

“老师,你说我可咋办啊?我们好多同学的论文,都是直接被导师拿给杂志社然后就发了!可是我导师不管我啊,呜呜呜……我连往哪儿投都不知道……”
                      ——来自焦虑的某同学

前半句,咱们先不管它;尽管,这样的好导师在我看来就好比天上的凤凰,我一直都听说过但从来没见到过。我自己的博导也不管我。先解决后半句,在没导师带着的情况下,一个萌新博士生该怎样决定往哪儿投论文?


首先,咱不讲方法,先讲忌讳。有几类刊物是绝对不能投的。
其一,某些虽然列为核心、但名声极差的刊物
为避免被人参公鸡,具体名称俺就不列举了。这种刊物或者是充满了关系稿人情稿,你投了也没用;或者是只看银子不看文章,版面费交足了就一切好说,即便发表了未来也会被人看不起。当然,你要是想知道具体啥刊物是这种,很容易,哪天碰上导师请吃饭,不妨请导师大人给你八卦一下。或者找个平时关系比较好的、年轻点儿的老师八卦一下也可以。

其二,某些对作者身份有特定要求的刊物
不怕大家笑话,我也被这种刊物拒过稿子,某杂志直接回信给我说只接受教授的稿子,连副教授都不成……而有的刊物,是默认不接受学生投稿的。博士生们一定不要在这种刊物上浪费宝贵的时间。那么,怎么判断啥刊物不收学生来稿?很简单,去图书馆拿一本杂志,从头到尾翻一遍,每篇稿子第一页脚注一定会标明作者身份。(也有极少数杂志是在该稿件末尾)如果你连续翻了五六期杂志,发现该刊物一百多篇稿子里只有五篇博士生来稿或者一篇都没有,那,还不赶紧撤啊!

其三,风格差异过大的刊物
有的刊物完全不刊登某一类论文,比如某杂志几乎从不发表国际法类论文,这种杂志当然是避开为妙。不过,此处的“风格差异过大”,主要是论文本身的风格而非领域。博士生们,投稿之前一定看看该刊物的征稿启事!有的杂志会直接写明,“本刊欢迎具有理论深度的论文”,那么,你的“最高法院张某某诉李某某案评析”就别投了;有的杂志会要求,“论文需具有中国视角和实践意义”,那么,你的“诺曼登陆后的司法改革”也最好换个地方。如果征稿启事里没写这么明白,咋整?自己琢磨啊。这事儿其实简单的很,你去拿一本杂志,就你正在研究的领域读几篇论文。要是感觉越读越闹心、极其不合你口味,那么,编辑读你的来稿,很可能也是同样感受。

宜   
好,可能踩的雷都排除完毕了,那么,究竟如何选择要投哪儿?靠抽签吗?当然不是,其实也有套路可寻。
1.翻翻你的参考文献。正所谓“物以类聚”,你读过且觉得很好的论文,必然是对方编辑也喜欢的。既然你和编辑口味相似,那么,论文就投出去试试?

2.搜搜类似题材的论文都发在哪儿了。所谓“类似题材”,倒不要求“同题”,近似就行。比如说,对方杂志一年前刊发过一篇关于TPP谈判的论文,你的关于NAFTA再谈判的论文也属于类似题材。此处一定注意上述第三点:题材类似,也得文风类似才行!

3.如果前两点都选不出合适刊物,那么……再极端一点,搜搜你身边的师兄师姐都把论文发到哪儿了。毕竟,这些刊物已经对咱们的博士生释放了善意,对吧?不过,如果你师兄师姐的论文是由导师做第一作者,你投稿一定慎重。这种刊物很可能是以上第二点当中“对作者身份有要求”的。你有把握劝说你导师来做第一作者吗?

4.如果前三者都不成,好吧,最后一招,去找排名不那么靠前、且此前大量刊发过博士生论文的刊物。(此处“大量”的标准为10%以上,即,每期十篇论文里至少有一篇是博士生为第一作者)有枣没枣打一杆子,没准儿你就开拓了一个投稿新据点呢?

Ps, 据本人经验,刊物选择通常走到第二步、且略微结合第三步就足以搞定。所以不要紧张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