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代: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 古人在学习上不遗余力, 年轻时下功夫, 到老年才有所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 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劝学 唐代: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译文—— 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 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 少年不知道早起勤奋学习, 到老了后悔读书少就太迟了。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 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 清澈明净, 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 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劝学诗 / 偶成 宋代: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 ——译文—— 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 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 所以每一寸光阴都不能轻易放过。 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 台阶前的梧桐树叶 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读书 宋代: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 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 犹课蝇头二万言。 ——译文—— 归乡隐居的志向就算 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 读书的本意原是为了黎明百姓。 灯下读书, 眼神已不比从前, 却还是阅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观书 明代: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 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 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 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 未信我庐别有春。 ——译文—— 书卷就好像是我的多年老友, 无论清晨傍晚 还是忧愁快乐总有它的陪伴。 眼前浏览过无数的文字后, 心中再无半点尘世间的世俗杂念。 坚持经常读书, 新鲜的想法 源源不断的涌来用之不竭。 勤奋攻读, 像东风里花柳争换得形色簇新。 漫跨着金鞍, 权贵们犹叹芳踪难寻, 不相信我这书斋里别有春景。 劝学 唐代: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译文—— 只有击打石头, 才会有火花; 如果不击打, 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 人也是这样, 只有通过学习, 才能掌握知识; 如果不学习, 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 别人得到的知识 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 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 一个人难道能够 永远都是“少年”吗? 和董传留别 宋代: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 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 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 诏黄新湿字如鸦。 ——译文—— 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 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 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 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 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 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 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 白鹿洞二首·其一 唐代: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 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 周情孔思正追寻。 ——译文—— 专心读书,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暮春时节, 一寸光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 如果不是道人来逗笑, 还在深入钻研 周公孔子的精义、教导呢。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宋代: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 那艘庞大的战船 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 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唐代:杜甫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译文—— 富家的子弟不会饿死, 清寒的读书人大多贻误自身。 韦大人你可以静静地细听, 我把自己的往事向你直陈。 我在少年时候, 早就充当参观王都的来宾。 先后读熟万卷书籍, 写起文章, 下笔敏捷好像有神。 我的辞赋能与扬雄匹敌, 我的诗篇可跟曹植相近。 李邕寻求机会要和我见面, 王翰愿意与我结为近邻。 自以为是一个超异突出的人, 一定很快地身居要津。 辅助君王使他在尧舜之上, 要使社会风尚变得敦厚朴淳。 平生的抱负全部落空, 忧愁歌吟, 决不是想优游退隐。 骑驴行走了十三年, 寄食长安度过不少的新春。 早上敲过豪富的门, 晚上追随肥马沾满灰尘。 吃过别人的残汤剩饭, 处处使人暗中感到艰辛。 不久被皇帝征召, 忽然感到大志可得到展伸。 但自己像飞鸟折翅天空坠落, 又像鲤鱼不能跃过龙门。 我很惭愧, 你对我情意宽厚, 我深知你待我一片情真。 把我的诗篇举荐给百官们, 朗诵着佳句, 夸奖格调清新。 想效法贡禹让别人提拔自己, 却又难忍受像原宪一样的清贫。 我怎能这样使内心烦闷忧愤, 老是且进且退地厮混。 我要向东奔入大海, 即将离开古老的西秦。 我留恋巍峨的终南山, 还要回首仰望清澈的渭水之滨。 想报答你的“一饭之恩”, 想辞别关心我的许多大臣。 让我像白鸥出现在浩荡的烟波间, 飘浮万里有谁能把我纵擒? 读书 唐代:皮日休 家资是何物,积帙列梁梠。 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 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 案头见蠹鱼,犹胜凡俦侣。 ——译文—— 家中的财产是些什么, 就是那满满一屋的书籍。 在环境优美安静的书斋缓缓打开书卷, 徜徉书海与圣贤心灵对话。 德才兼备的人们虽然没有在同一时代, 但自古以来他们却是互相赞许欣赏的。 在书桌上看见书的欣喜, 胜过与阔别已久的好友相见。 读山海经·其一 魏晋: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译文—— 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 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 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 我也喜爱我的茅庐。 耕种过之后, 我时常返回来读我喜爱的书。 居住在僻静的村巷中远离喧嚣, 即使是老朋友驾车探望也掉头回去。 (我)欢快地饮酌春酒, 采摘园中的蔬菜。 细雨从东方而来, 夹杂着清爽的风。 泛读着《周王传》, 浏览着《山海经图》。 (在)俯仰之间纵览宇宙, 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呢? 读书 唐代:柳宗元 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 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 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 瘴痾扰灵府,日与往昔殊。 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 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 倦极更倒卧,熟寐乃一苏。 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 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 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 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 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 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 ——译文—— 幽居在这偏远地方丝毫不问世事, 每天只低头把唐尧、虞舜钻研。 从上下千年细察古今世事, 其间历史长河波澜起伏, 千变万化。 遇到高兴的事便暗自窃笑, 感到悲哀时只好无奈叹息。 看的次数太多, 裹书的帙套都已解散, 书卷的前后紧紧相连。 因瘴气所引起的疾病扰乱了心境, 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 打开书本刚读时觉得清清楚楚, 丢开书本又像是一无所知。 一天到晚可以和谁去说话? 只能与书籍日夜相伴。 疲倦了便倒头而睡, 睡够了精神又渐渐恢复。 伸伸懒腰舒展肢体, 声调抑扬地 吟诗读书心中自觉愉快。 读书得意是因为与书中之意契合, 并不是想成为世间的大儒。 把书中的道理阐述清楚就闭口, 心情闲散抛弃了拘囚的束缚。 那些心机巧妙的人会认为我拙笨, 那些聪明的人会认为我愚蠢。 阅读史书足以使自己快乐, 何必为追求名利而劳碌? 要珍惜你那大丈夫六尺之躯, 不要为名利所驱使! 柏学士茅屋 唐代:杜甫 碧山学士焚银鱼, 白马却走深岩居。 古人已用三冬足, 年少今开万卷余。 晴云满户团倾盖, 秋水浮阶溜决渠。 富贵必从勤苦得, 男儿须读五车书。 ——译文—— 安史之乱的战火 使柏学士失去了官职, 昔日常参议朝政, 直言相谏的他, 将茅屋搭建在险峻的碧山之中, 隐居于此。 但他仍象汉代文学家 东方朔一样的刻苦读书, 虽然他年少,但已学业有成。 观茅屋户外, 那祥云如车盖一样密密地聚集, 秋水顺着道路, 如大水决渠一样地湍急流去。 自古以来荣华富贵必定从勤苦中得到, 有识之男应当 如柏学士一样去博览群书, 以求功名。 读韩杜集 唐代:杜牧 杜诗韩笔愁来读, 似倩麻姑痒处搔。 天外凤凰谁得髓? 无人解合续弦胶。 ——译文—— 杜诗和韩文在愁闷时诵读, 舒心爽气就像 请仙女麻姑在痒处搔。 天外的凤凰谁能得其精髓? 世上无人懂得配制续弦胶。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宋代:陆游 腐儒碌碌叹无奇, 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 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 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 一杯山药进琼糜。 ——译文—— 我这个迂腐的儒生, 可叹一生碌碌无奇, 却只爱前人留下来的著作, 从不将我欺骗。 白发无情地爬上头顶, 渐渐地进入老年, 读书的青灯却 依旧像儿时那样亲切有味。 高大的梧桐策策作响, 传来一阵阵寒意, 读书兴致正浓, 忽听更鼓冬冬催人入睡。 秋夜漫漫,饥肠辘辘, 再也难以读下去, 喝杯山药煮成的薯粥, 胜过那佳肴美味。 菩萨蛮·送曹君之庄所 宋代:辛弃疾 人间岁月堂堂去, 劝君快上青云路。 圣处一灯传, 工夫萤雪边。 麴生风味恶, 辜负西窗约。 沙岸片帆开, 寄书无雁来。 读陆放翁集 近现代:梁启超 诗界千年靡靡风, 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 亘古男儿一放翁。 读书有所见作 清代:萧抡谓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 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劝学诗 宋代: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咏史八首·其一 魏晋:左思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附: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清代:郑燮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译文—— 读书把看了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才能, (其实)是最不能成事的。 眼里看得清楚,心里匆匆而过, (其实)留在心中的并不多, (这样)看来看去眼睛根本应付不过来, 就像看歌舞场中的美女, 看上一眼就过去了, 和我(又)有什么相关呢?自古以来过目成诵的人, 有谁(能)比得上孔子呢? 孔子研读《周易》, (翻来覆去地读), 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 不知道他翻阅过几千几百遍了, 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 越探索越明白,越钻研越深入, 越是深入钻研就越是不知道它的尽头。 即使是像孔子那样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 能从容不迫地实行大道的圣人, 也不会停止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功夫。 苏东坡读书不需要读第二遍, 然而他在翰林院时读《阿房宫赋》直到四更天, 掌管翰林院的老官吏觉得他读得辛苦, 可苏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 怎么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记诵, 便丢下书本,草草结束学习呢! 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 一生读书从不读第二遍, 但他们始终也没有写出好文章。 况且过目一遍能背, 又有什么都背的坏处。 就像《史记》一百三十篇中, 《项羽本纪》写得最好, 而《项羽本纪》中, 又要数巨鹿之战、鸿门之宴、 垓下之会(几个片断)写得最好。 反复诵读观赏,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的内容), 只在这几个片断罢了。 如果一部《史记》, 篇篇都读,字字都记, 岂不成了不懂道理的愚钝之人! 还有小说家的作品, 各种品味低俗的戏曲, 以及打油诗词,也都过目不忘, 这样的人就像一个破烂的厨柜, 发臭的油, 腐坏的酱全都贮藏在里面, 他的品位低俗也是让人难以忍受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