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当妈之后就会变得特别“多疑”,各种问题都想要彻底搞明白,特别是关于宝宝健康的问题,更是每个妈妈心中的重中之重。 比如近年在育儿圈里吵得沸沸扬扬的维生素D,真的需要补吗?应该怎么补?补多或补少会对宝宝有影响吗? 01 维生素D到底有什么作用? 维生素D是一个总称,由类固醇衍生而来,以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最为重要,是人体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 它能促进钙和磷的吸收,调节钙平衡,从而健壮宝宝的骨骼和牙齿,也能参与到宝宝体内其他的循环及代谢中去,有利于宝宝健康成长。 很多家长都知道要重视宝宝的钙质摄入,但如果缺乏维生素D,那么摄入再多的钙,宝宝也很难吸收和利用。 近期还有国外研究表明,维生素D能够降低儿童患糖尿病的风险。 02 缺乏维生素D对宝宝有哪些影响? 维生素D缺乏会造成钙、磷代谢紊乱,引起骨组织钙化不全,造成佝偻病。 佝偻病是一种比较严重的骨骼畸形,被列入儿童重点预防疾病的名单。 发病的高危人群是2岁以内(尤其是3~18个月的)婴幼儿,这也是由于这个阶段容易发生维生素D的缺乏。 03 缺乏维生素D的预兆 维生素D缺乏主要会造成精神症状和骨骼变化。 ● 早期维生素D缺乏时,会引起血钙降低,从而造成神经兴奋性增高,所以宝宝常出现多汗、夜惊、烦躁不安等。 严重时宝宝因头部与枕头过度摩擦会形成“枕秃”。 ● 一部分宝宝的食欲差,还容易发生腹泻或便秘,也可伴有贫血。 ● 很多宝宝的抵抗力较差,容易患呼吸系统疾病,比如反复的感冒、咳嗽,甚至肺炎。如果到医院检查,可能会发现肝脾肿大、韧带松弛。 ● 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骨骼改变,如出牙晚、牙齿稀疏和发育不良、易发生龋齿。囟门迟闭、颅缝发软,颅骨的软化会使宝宝头部隆起形成“方颅”。 ● 宝宝的胸部会出现肋骨“串珠”、“鸡胸”。 ● 还有,由于钙磷代谢紊乱造成了骨质疏松和肌肉无力,宝宝会形成驼背和脊柱侧弯。四肢也可出现“手镯”、X型腿、O型腿等改变。 维生素D缺乏不是一日形成的,佝偻病的发病也比较缓慢,所以容易被忽视。等出现严重症状时,对宝宝的生长发育已经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所以不能等出现症状才引起重视,提早做好预防措施也是很重要的。 04 如何预防维生素D缺乏? 其实,维生素D主要有三种来源: 1、人体皮下储存维生素D原,受紫外线的照射后,可转变为维生素D3; 2、从食物中摄取。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有:鱼肝油、动物肝脏、海鱼、蛋黄以及全脂奶制品; 3、维生素D制剂。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三种来源的可行性。 受季节、地理环境、遗传因素等影响,日晒转化维生素D的效率是不同的。 尤其对于年龄较小的宝宝,皮肤比较娇嫩,大量或长时间接触紫外线会导致灼伤或皮炎,并且会增加远期患皮肤肿瘤性疾病的风险。 长时间的强光照射也会影响宝宝的视力发育。因此,日晒只能适当进行,这样并不能满足宝宝每日对维生素D的需要量。 从食物摄取维生素D虽然听起来很理想,但对于年龄较小、食物摄入有限的宝宝来说,能获得的维生素D也是远远不足以支持生长发育的。 所以,适量补充维生素制剂是非常必要的。2018年第九版《儿科学》也曾提到: 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婴儿出生数天后,即可给予维生素D400IU/d(10ug/d),并推荐长期补充,直至儿童和青少年期。 05 维生素D应该怎么补? 在医院出生的宝宝,出院的时候一般儿科医生会开好口服维生素D制剂,嘱在宝宝出生后14天开始服用。以喂奶后(饭后)半小时服用为佳,更利于吸收。 用量上,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标准: ● 婴幼儿每天摄入的维生素D的量应至少达到400IU(国际单位),直到2岁。 ● 早产儿、先天贮存不足者或生长过速婴儿需求量增加,需咨询儿科医生增加用量。 ● 2岁以后,需要结合体检情况和日常生活来定,建议补充到青少年时期。 06 维生素D补越多越好? 维生素D虽然是宝宝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元素,但是也不是多多益善的。 长期摄入过量可引起维生素D中毒,出现心律不齐、血压升高、抽搐及肾脏衰竭。 所以家长们在给宝宝补充时,应该遵照医嘱定时定量。 在补钙和维生素D时,如果宝宝的小便出现白色沉淀物,也应该及时到医院检查。 END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用, 欢迎点底部「在看」或者分享转发, 才能让更多人看到哦~ -作者简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