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告老还乡制度

 kenu 2019-07-15

在农村如果推行大学生户籍不迁徙,以及政府官员告老还乡制度,组建各类合作组织,人才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如果国家对凡考上大学的学生不用办理非农户口转迁手续,原来在农村的土地也不用收回,继续归农户所有。大学生若不能在城里工作,也可以回乡建设,大学生在农村有土地也为以后回流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在人才制度方面形成人才回流机制;同时对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也有重要作用,今天很多农民离乡背景迁移到城里居住,重要原因就是农民被视为二等公民,农村是落后的代名词。一旦大学生不迁移户口不迁出农村,同时鼓励干部告老还乡,并且不失时机地使告老还乡制度化,这样不仅会极大地提高乡村的地位、农民的地位,对稳定农业,稳定乡村,繁荣农村文化会大有益处。当然今天农民在外打工最根本的原因是种地所得不如进城打工,价值符号在作怪。但是乡村被荒弃,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诸如粮食安全,粮食安全包括质量安全与产量安全;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生态问题;道德问题等等。

如果社会重心由城市转入乡村,古代的告老还乡制度能逐渐落实下来,考上大学的农村青年不迁户籍,将人生的归宿仍然安放在农村,这样不仅对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对农村文化发展也有利,还会对推行绅士政治、乡约文化作人才方面的准备。

鼓励退休官员回到原籍,这样既有利于继任者的权威不受干扰,又有利于乡村文化的建设,更有利于整个社会把心安在农村,从而引导社会走农本商末之路。

古代农村的繁荣依靠的是告老还乡的制度。再大的官,退休时还得拖家带口的回家乡。这项制度既有利于都城居住办公房的循环,还有利于消减贵族,更有利于农村人才的回流、城乡文化的交流,还有利于打击地方恶霸势力,下情上达,皇帝通过告老还乡的大臣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农村繁荣,则国家根基稳固;农村衰落,则国家的根基动摇。

关于农村与城市的关系不仅在布局方面,要以农村为主,城市为次,还要在社会理念方面灌输农村生活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比如以“士、农、工、商”四民对社会进行划分,作为一种导向保证农民的根本地位。“士”一般大多数过着耕读生活,大部分生活在农村,在中了功名后进入城市为官,在朝、在府、在县,而这些为官在朝的人到了退休年龄还得告老还乡,城市只是一个士人人生中的一个阶段,而人生的根本仍在农村,即青少年在家读书,晚年不须告老还乡,死了之后落叶归根还在农村。“士、农”是整个社会的中心、重心,“工、商”只是社会的补充,并且“工”也是依靠手艺、勤劳吃饭的,大多是从事手工业,而非今日的大工业,工商业者也不是纯粹的工商业者,比如一个家庭中,老大种地,老二有手艺可以酿醋、做鞋等,老三开小卖铺,相互结合在一起,分配也是按照通财精神进行分配,大多时候是根据需要进行分配的,而非今日按照市场行情进行分配,市场行情实际上是极不公平合理的,试想在饥寒交迫时,黄金再多,还得饿死,较之一顿饭、一袋粮食,又岂可用黄金来衡量。

农村要真正得以良好的治理,除了土地小家庭私有化外,在农村推行乡约、合作、互助等自觉自愿组织也许会更加有效。民主选举是形式化的公平自愿,而非用心选举的实质性公平自愿,作为普通人一般有从众心理,也有碍于情面的从属心态,尤其中国人一般不愿意当面说人不是,或者当面在好坏之间做出选择,公开选举式的民主正好利用了人的这一心理。古代的士绅政治是人们真心实意地对士绅认可,才将一些纠纷、困难交由士绅解决,一旦对士绅产生不信任,可以马上撤回。

现在农村还有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人才外流,而不是回流。如果以后户籍制度不取消,考上大学的学生户籍不变,所占土地也不收回,政府通过各种途径鼓励告老还乡,农村人才也就不缺乏了。如果还能鼓励私塾教育,让古代的圣贤文化在农村扎下根来,不愁农村没有愿意为大家免费服务的士绅,更不用担心农村的士绅发展会威胁中央集权。

此外乡村的繁荣还能疏散城市人口,解决城市规模过大、资源过于集中,交通堵塞、犯罪、失业、贫民窟、无业游民等问题。如若不然,农村土地日益减少,贫富差距日益加大,黑势力、恶势力会借助选举而得以合法的发展。长此下去,农村不但不能疏散城市的矛盾,还会雪上加霜成为另一种危机的爆发场所,到那时城市危机四伏,农村也危机四伏,整个社会陷入危险的状态中,那时想解决也来不及了,连一个缓冲的地带都没有了。

当然要重农,要驱民回乡,除了告老还乡制度的推进、家庭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落实,还需要抑制商业,如果不抑商仅仅驱民于农,是不行的,如同只施肥而不锄草,所施之肥全被草吸收了,草比庄稼长得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