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消息!山西博物院“宝藏”玉组佩将要亮相央视

 江畔独步寻花66 2019-07-15

还在纠结

央视热播节目《国家宝藏》

为何没有山西珍品亮相吗?

别急

央视的另一部重头戏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

将会在2018年1月1日在央视9套播出

山西博物院“晋国霸业”展厅内最为珍藏的

“玉组佩”将华丽丽的登场了

作为省博的另一件镇馆之宝

这件长约2米的大体量玉组佩早在2013年

就与商代龙纹兕觥、

西周晋侯鸟尊一起

被国家文物局列入

《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当中

可见其重要性

如今

这套玉组佩依然以204件珍贵玉器串联的

“庞大”面目静谧地躺在展柜内

当那些渗透着历史气息的玉器

默默绽放岁月的华年时

当那些满载着使用者一生爱恨情仇的印记

逐渐浮出水面时

其背后的传奇故事

才最耐人寻味

▲《如果国宝会说话》宣传海报

5分钟讲一件国宝---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是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制作,由中宣部、国家文物局、中央电视台共同实施的国家涵养工程。100件国宝述说中国古人的创造力,《如果国宝会说话》每集5分钟,分为四季播出,每季25集,以全新视角认识读懂中华文化。

12月25日,该纪录片在北京的国家博物馆内举办了首映式,文博界的大咖们悉数到场。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吉琨璋作为专家团成员之一,受邀出席。

当他第一次审视这部纪录片时,也感慨于这个团队的想象力,“他们用超乎常人的思维,用艺术的方式,让这些国宝传递出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2017年12月25日上午,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首映式在国家博物馆举行。▲上图为活动现场的宣传海报。

“文物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信息,用5分钟来讲一件文物,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有时候光描述这件文物本体的形状、大小,都不止5分钟。”当初接到这项命题时,吉琨璋都有些茫然,认为利用短时间来解读文物,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至少这个模式对于节目组和专家来说,都需要挑战。不过,在首映式上,他看到了节目组提供的样片后,则叹为观止。

“节目组用一件文物,来呈现一段历史。比如说到甲骨文时,节目中则成呈现了商时期一位男性贵族的一天。当剧中的‘主角’出现时,他的头顶上会有个甲骨文写成的‘夫’字;当他去猎场射箭时 ,会出现一个‘射’字;当一只梅花鹿成为他手中的猎物时,‘鹿’这个字又冒出来了。最后,男子来进行占卜,把字刻在了骨头上。”

在吉琨璋看来,这是人类与历史对话的一个过程,通过一件文物,来呈现一段历史,呈现一段文明,这是节目组的高明之处。“我觉得这样的模式挺好,节目组先植入了概念,然后又勾起了观众的兴趣,为大家想继续研究某件事物提供了思路,所以节目组的编导们都是讲好故事的高手。”

▲首映式现场座无虚席,倾听国宝“讲述”的传奇故事。

此外,每集除了有“主角”外,还有相同类别的辅助文物作为扩充,也就是说为了拍摄这100集的纪录片,摄制组从全国各地的博物院和考古所挑选了千余件文物,从新石器时代到宋元明清,跨越八千年。

在第一季中,省博的玉组佩就榜上有名,而兔尊也会作为辅助文物出现在荧屏上。

如此说来

你之前还为在《国家宝藏》中

看不到山西的身影而抑郁的心

是不是舒服点?

玉组佩缘何脱颖而出---

相比鸟尊、鸮卣等“网红”文物来说,玉组佩在公众心中的排名并不靠前,但为何却能从省博的“万千宠爱”中脱颖而出?而且,文物工作者对其入选称之为“意料之中”。

今天,我们应该正视玉组佩了,因为这组出土于曲沃晋侯墓地“皇家陵园”63号墓的玉组佩距今有2800余年的历史,由玉璜、玉珩、冲牙、玉管、料珠、玛瑙管等各种珍贵玉饰共204件串联而成,工艺精湛,庄重典雅,是整个晋侯墓地出土的最大的玉礼器组合,也是目前全国同期墓葬中发现的最大的玉组佩,在我国玉器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西周时期,贵族间开始盛行一种由多件块玉串联组成、悬于身上的佩饰,也就是今天的玉组佩,亦如古人常说的那样,“君子必佩玉”,玉成为了西周时期的一种礼制,是社会等级秩序的象征,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佩戴。同样,像省博珍藏的这套长约2米的玉组佩,能直接从墓主人的颈部覆盖到脚面,是贵族们表示身份地位及权势的一种服饰。

吉琨璋表示,西周时期的贵族,在生活中佩戴玉组佩,但肯定不会这么长,这也许是墓主人生前有好几组玉组佩,她太爱玉了,以至于全部用来入葬,把几组玉组重新组合在一起。如此说来,这套玉组佩不单纯的是配件那么简单。“西周是中国玉器发展的高峰,当时的中国已经有长达6000年的玉文化了,所以西周时期是承前启后的阶段,对我们研究玉器的礼制、工艺等方面的内容,都非常重要。”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到了春秋时期,为了佩带者行动方便,玉组佩的组合趋向简单化,大型的玉组佩在西周昙花一现之后,迅速退出历史舞台。这件玉组佩也就目前留存于世的“唯一”。

从选定这件宝贝当“主角”后,《如果国宝会说话》栏目组的摄制人员就进驻到了山西博物院。

话说,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夏天,省博正好闭馆,工作人员把玉组佩从展厅拿到了库房里,5、6个人就开始为它服务了,有打灯的,有拍摄的,还有调光的,陪同摄制组的省博工作人员田若微就坐在监视器前,久久沉醉其中,她回忆道:“平时这套东西都在展柜里,第一眼看上去觉得好看,震撼,可是好在哪里?再说了,大家都只是隔着玻璃去观看,难免会有些看不到的地方。当时,摄影机不仅离得近,而且角度选择的非常好,玉组佩上各个组件的花纹逐一呈现,真是颠覆我们以前对于玉组佩的印象,觉得这套玉组佩是在是太好看了,摄影机能让你看到各种细节,看到不同于展厅里的玉组佩。”

关于玉组佩的难解之谜---

墓主人是谁?为何她的等级高过君王?

63号墓,位于山西临汾曲沃县曲村,这里被考古人称之为“晋国皇家陵园”,因为在这一区域内,分布着9组19座晋侯及其夫人墓,有8组是一夫一妻,唯一的例外就是这63号墓在内的第九组,在这个名为晋穆侯的墓葬内,是一夫二妻异穴合葬的。

时至今日,围绕这套玉组佩,以及63号墓,依然有很多谜团。它的主人是谁,主人的身份和地位究竟怎样?是备受君王宠爱的次夫人,还是历史文献上查证不到的“杨”国的亡国公主?

吉琨璋说:“晋侯墓地中,最大的特点就是这一侯一夫人并穴合葬的墓葬组合,而63号墓所在在这一组墓葬,是一侯二夫人,因为相比其他墓葬而言,这显然是一种特殊现象。”因此,有学者推测,63号墓的墓主人是晋穆侯的“次夫人”,换言之也就是小妾,只是因为受到晋穆侯的宠爱,才能合葬在一起。但是在吉琨璋看来,这样显然不符合当时的礼制。“我认为这不是主次的关系,而是先后的关系。有可能63号墓的墓主人是晋穆侯的第二任夫人,因为第一任夫人去世,晋穆侯重新娶了一位妻子。因为对于君王来说,只有明媒正娶的妻子,死后才能合葬在一起。”

接下来的这个谜,则是从墓葬形制上来说。大家都知道,古代讲究男尊女卑,况且在帝王之家,王后的地位也肯定比不上国君,但令人奇怪的是,63号墓的规模是呈“中”字形的双墓道,不仅要超过其他晋侯夫人,甚至还超过了他的老公晋穆侯,这太让人不可思议了。

此外,就随葬品而言,也是一个谜,63号墓出土的随葬品多达4280余件,其中玉器就达800多件,仅玉戈就有12件之多。一位夫人,怎可享受到如此高的待遇和礼制?“先说墓葬形制,因为63号墓时代是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的,甚至进入春秋,应该算是这组墓葬中最晚的一个,所以我们在考虑,是不是当时流行双墓道?按照当时的礼制来说,他老公是单墓道,不可能有夫人的墓葬形制高过老公的。

此外,在63号墓葬中随葬青铜礼器中,使用三个鼎,是国君夫人应该享受到的陪葬礼制,而他的老公墓室内有5个鼎,这说明这位夫人没有越级。”

至于墓葬内出土的大量的玉器,包括长达近2米的大体量的玉组佩而言,人们也有两种猜测,是墓主人等级高理应受到这样的待遇,还是有别的原因?

对此,吉琨璋表示,有可能墓主人是个爱玉之人。“当时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我们还在墓葬棺外东北角发现了一件青铜的方盒子,里面装了各种各样的玉器,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商代,所以我考虑,这个墓主人在世的时候一定非常喜欢收藏玉,尤其是一些玉器在西周那个时代来讲,都是非常珍贵的,想必她也很受宠,能够得到晋穆侯的各种赏赐。”

如今,看着那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玉器,或许你眼前会浮现一个风姿卓越的少妇,在把玩那一件件玉器,虽然我们无法得知她的容貌,但把那份想象留存于内心,也是一件极好的事情。或者,还有一种猜测,在后宫之中,当深爱着各种玉器的墓主人,得到一件件稀世珍品时,那种愉悦感和获得感,似乎像拥有了整个世界,而死后,能把这种美继续保留,也是幸福的,也难怪有人会说,“这套玉组佩,是代表了墓主人把整个世界都戴在了身上。”

最后,63号墓留给业界最大的争论就是墓主人究竟是谁?因为,在墓葬中发现了两件铜壶,器形、纹饰和铭文均相同,盖口外壁和壶颈内壁铸有铭文9字:“杨姞作羞醴壶永宝用”,人们把这壶叫做“杨姞壶”。这将近20年来,争论也由此展开。

一方面,有人认为墓主人就是“杨姞”,因为在两周时期,国君的女子嫁出国,该国就以其母国的国名和姓相连称之,如秦国为赢姓,秦国女儿嫁到晋国就称她为“秦赢”;齐国是姜姓,齐国女儿嫁到其它国家就称她为“齐姜” ;晋国是姬姓,国君女儿嫁到他国称为“晋姬” 。

杨姞之名亦是如此,“杨姞”,意为是此女乃杨国的女儿,“姞”是杨国国君的姓,就说杨国的公主嫁到了晋国。但是在各种史料中,并没有姞姓杨国的记载,有可能这样一个名为“杨”的小国家,被灭掉了,而63号墓的墓主人则是杨国最后一位公主。

另一方面有人认为,这个壶,是“姞”姓国的女子嫁到了杨国做的,只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最后流传到了晋国,被埋葬在了63号墓。“学术界永远存在争执,因为单凭‘杨姞’二字,很难辨别墓主人身份,留存给我们的证据太少了。”吉琨璋说。

其实

这不就是考古工作最大魅力吗?

谜一样的存在

再解决谜一样的问题

亦如《如果国宝会说话》一样

穿越千年

探寻一个时代的故事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