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三彩  如意耳蒜头瓶  提梁鸡赏析(之四)

 国瓷情dg 2019-07-15

       唐三彩,是中国唐代烧制的三彩陶器,是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一枝奇葩,是在汉代低温铅釉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成果。它的彩釉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故称“唐三彩"。其实也有褐,蓝,黑等色彩。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河南洛阳,也有“洛阳三彩"之称。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与类别:唐三彩是以白色粘土制作,有轮制,模制,雕塑三种工艺成形,有的在一种器物上,往往以几种工艺结合使用。制成器形后经1100度左右的温度素烧,冷却后上釉再二次入窑800度左右烧成。主要器形可分为三类:动物,人物和生活用具。

        唐三彩的用途多为冥器。唐代贞观之治后,国力强盛,百业俱兴,厚葬之风盛行。唐代讲究以三彩冥器作为陪葬品,被列入官府明文规定,根据生前官阶以及门第大小确定冥器随葬品的形制和数量,所以唐三彩多为随葬品。

        唐三彩的主要特征:一是釉面温润晶莹,宝光柔和自然,迎光斜视见五光十色的蛤蜊光。二是有返铅现象,釉面有一层薄薄的银光,即所谓的“银斑"。三是釉内鱼子纹开片细密自然。四是器形纹饰形态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一致。五是胎质细实,多含矿物杂质,发色多为白中泛粉浅红或浅黄。

        唐三彩的发展与仿制。唐代安史之乱后,逐渐走向衰退,三彩也是如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来又生产了“辽三彩",“金三彩",但其艺术效果远不及唐三彩。由于唐三彩出土发现较早,以其精美的色彩和艺术造形受到人们的追捧,所以仿制在洛阳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但仿品大多粗制烂造。仿品多以瓷土或石膏为胎,胎质细白,叩之声音响亮,上手手感较重。





1,唐三彩如意耳蒜头瓶

        高29cm,口径5cm,腹径28cm,底径11cm。

         瓶口内敛,呈蒜头形,束颈,丰肩,硕圆腹,平底。两侧各置条形绶带,顶端置灵芝,由此构成双耳提梁。釉彩为黄绿白三色。器身贴塑动物和团花纹饰,纹饰流畅生动形象,十分精美。底部和底端为素胎,底周边有用土片垫烧痕迹。胎质细密白中泛浅红。釉质莹润,迎光斜视蛤蜊光,银斑光俱全,鱼子纹片细密自然,放大镜观察釉内胎中有矿物质黑点杂质。是一件到代的唐三彩。

2,唐三彩提梁鸡

      高26cm,底经10*11 cm。

      为鸡形唐三彩,鸡音吉,意大吉大利。器身以黄釉为主,鸡嘴和眼部施白釉,提梁鸡尾施绿釉,腹部团花施黄绿白三色,整个色彩十分协调,釉质莹润。平底和底端为素胎未施釉。器物特征与前一件类似,应为同一窑口同一时期烧造。


      参考资料:  2005年3月纽约佳士得中国陶瓷唐三彩拍卖,共29件成交了15件。其中一件唐三彩马(以蓝三彩为主)成交了19万美元。另一对唐三彩镇墓兽成交了38万美元。


                       2019.7.15.古雅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