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仲淹与河南邓州

 苏迷 2019-07-15

  孙中旺

  凡是对中国历史有所了解的人,几乎无人不知道苏州人范仲淹;凡是有一点基本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岳阳楼记》这篇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千百年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一直被世人广为传诵,范仲淹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思想境界也一直受到后人景仰。《岳阳楼记》描述的岳阳楼是在湖南岳阳,但鲜为人知的是这篇作品既不是在岳阳写成的,也不是在范仲淹的苏州老家写成的,而是写成于豫、鄂交界处的河南邓州。

  一

  那么范仲淹为什么会在河南邓州写下了这篇文章呢,事情还要从庆历三年(公元1043)说起。这年参知政事范仲淹领导了一场北宋历史上波澜壮阔的改革运动,史称“庆历新政”,新政实施后取得了不小成绩,但是因为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最终失败。庆历五年(1045)正月,年已五十七岁的范仲淹被罢免参知政事的要职,在此后的半年多时间里,不断遭到贬抑,这年十一月,他请知邓州,得到了批准。从此告别了争权夺利的朝堂生涯,在平静的邓州小城,范仲淹度过了他人生中的三年岁月。

  庆历六年(1046)正月,五十八岁的范仲淹正式到达邓州上任,由“处庙堂之高”的参知政事贬任“处江湖之远”的邓州知州,他并没有气馁和悲观,虽然不能再把自己的改革措施在全国范围内贯彻了,但是他希望能够在邓州这一片小小的地方实现自己的富民强国梦想。正如他在《邓州谢上表》中所言:“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

  被范仲淹誉为“穰都善地”的邓州,“六山障列,七水环流,舟车会通,地称陆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北宋时期中原重镇。当时知邓州的多为中央大吏,在范仲淹之前,宰相张永德、赵普、苏易简、寇准等都曾担任过邓州知州。也许这也是范仲淹对邓州情有独钟的原因之一。

  范仲淹到邓州上任后,勤于政事,恪遵职守。为了切实了解老百姓的疾苦,他经常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在他当时写的《依韵答提刑张太傅尝新醖》中就有这样的诗句:“长使下情达,穷民奚不伸”。他常把百姓的疾苦挂在心头,有年冬天邓州大旱数月,范仲淹急在心头,在其诗中自白:“南阳风俗常苦耕,太守忧民敢不诚。今秋与冬数月旱,二麦无望愁编氓。”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使百姓安居乐业,他还参加了祠风师的民俗活动。在瑞雪普降之后,他又写诗抒发了自己的喜悦之情。由此可见范仲淹确实是一个为民分忧的良吏。

  范仲淹在邓州还大力整顿风俗,教化民众,使当地百废俱兴,一派太平景象,正如他在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庭中无事吏归早,野外有歌民意丰。”难怪在嘉靖《邓州志》中他被载入《良牧志》,并称赞他在邓州时“孜孜民事,政平讼理”,范仲淹是无愧于这种称赞的。

  二

  繁忙的公务之余,范仲淹也把文人韵士的本色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他上任的第二年七月,他就整修了已经废毁的邓州名胜百花洲,并且在百花洲上修建了览秀亭、春风阁、嘉赏亭等名胜,在百花洲上莳荷弄菊,植竹种梅,使缺乏风雅的邓州有了一个著名的游览胜地。当时的百花洲景色迷人,范仲淹也十分满意,他还把诸景点画成图并题诗一首寄给故相、著名词人晏殊,诗中有句曰:百花争窈窕,一水自涟漪,洁白怜“翘鹭,优游羡戏龟。阑干红屈曲,亭宇碧参差。倒影澄波底,横烟落照时。月明鱼竞跃,春静柳闲垂。万竹排爽仗,千荷卷翠旗。菊分潭上近,梅比汉南迟。岸雀依人喜,汀鸥不我疑。”难能可贵的是范仲淹并没有把这样优美的园林据为己有,而是辟为公园,允许当地老百姓进去游乐,其化私为公的思想境界无疑比后世那些苦心经营自己私家园林的所谓名士高出许多。范仲淹经常在这里和众多文人雅士诗酒唱和,在这年仲秋的《中秋夜百花洲作》中有“一笛吹销万里云,主人高歌客大醉”的诗句,而此后的重阳节,他又在此流连忘返,在《览秀亭诗》中记载了他这夜的欢饮之乐,“开樽揖明月,席上皆应刘。敏速迭唱和,醺酣争献酬。”但在欢饮之时,范仲淹还是没有忘却忧国忧民的深情,仍是希望与民同乐,“但愿天下乐,一若樽前身。长戴尧舜主,尽做羲黄民。耕田与凿井,熙熙千万春。”希望广大老百姓能够过着无忧无虑的闲适生活,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安居乐业,享受太平盛世带来的欢乐。这些诗中处处可见范仲淹心忧天下的胸怀。

  解除机政和边防重任的范仲淹,邓州之任在“幕中文雅尽嘉宾”的友情和诸子随侍的亲情中,度过了一生中极为难得的悠闲又惬意的日子。他经常和当地名士诗酒流连,还和分处异地的亲朋好友时有唱和之作和信札往来。在这里,他也经历了十余位友人纷纷谢世的伤悲。他还利用空闲时间读书来提高自己,“亦且读书,涉道贵深,退即自乐。”时间的充裕、阅历的丰富和知识积累的增多使邓州三年成为范仲淹一生中最出色的文学创作高峰。据统计,在邓州任上他留下的诗文就有五十多篇,尤以千古绝唱《岳阳楼记》最为著名。

  三

  庆历六年,范仲淹的同年好友滕子京派人来见范仲淹,求范仲淹为自己整修的江南名楼岳阳楼作记以传久远。因为“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为著。”滕子京贬官岳州后,经过苦心治理,使岳州出现了欣欣向荣的面貌,对老友的成功范仲淹十分高兴,给江南名楼岳阳楼写记,也让身处邓州的他思绪万千。范仲淹的朱姓继父曾经任过洞庭湖畔的安乡县令,他跟随继父在洞庭湖畔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期,对洞庭湖优美的风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想到了站在岳阳楼上远眺洞庭湖的美丽景色,想到了滕子京贬官后为治理好岳阳所做的艰苦努力,想到了自己在邓州做地方官的感受,想到了自己遭受挫折的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于是,他文思泉涌,奋笔疾书,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这样诞生了。在《岳阳楼记》里,范仲淹不但描绘了洞庭湖的美丽风光,而且借景抒情,写下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无论在朝还是在野都要为国尽忠为民分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以自己一人的得失为念,而是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赤胆忠心跃然纸上。从此,《岳阳楼记》风行千古,成为后世无数仁人志士身体力行的行为准则。

  庆历六年秋,邓州人贾黯以状元及第,回到邓州后拜见自己的父母官,想向宦海浮沉几十年的范仲淹求得一点做官的窍门,范仲淹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君不忧不显,惟不欺二字可终身行之。”贾黯平生不忘范仲淹的教诲,经常对人说:“吾得于范文正者,平生用之不尽也。”“不欺”是范仲淹一生的行为准则,反映了他实事求是的为官态度,也博得了后人的无限景仰。

  四

  范仲淹在邓州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深切拥护,邓州任满后,他要被调往荆南府(今湖北江陵一带),但是当地老百姓舍不得他离开,便遮道请求使者苦苦挽留,面对这样热情的邓州人民,范仲淹也愿意继续留在邓州,朝廷只好又让他留任一年才调离邓州。

  皇祐四年(1052)5月20日,范仲淹病逝于徐州。邓州人民十分怀念这位为民造福的父母官,在百花洲上修建范文正公祠和景范楼以作纪念。宋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黄庭坚曾到邓州游览百花洲并瞻仰范文正公祠,睹物思人,感慨万千,一连做了十首诗以作凭吊,其一云:“公有一杯酒,与人同醉醒。遗民能记忆,欲语涕飘零。”这时范仲淹已经离开邓州三十年了,斯人已去,但他的功绩却永远留在邓州人的心中。

  范仲淹一生重视教育,每任职一地,必办学府,培养人才。众所周知他在苏州办了大名鼎鼎的苏州州学(即苏州府学),在邓州也不例外,据当地方志记载,他到邓州重建百花洲后,就在百花洲上创办了“花洲书院”,成为当地的最高学府。闲暇之时,他还常到书院给众学子讲学,使该书院成为当地的人才培养基地,邓州后来人才辈出是和范仲淹的这些努力分不开的。庆历六年,五十八岁的范仲淹在邓州生下了他的第四个儿子范纯粹,范纯粹和邓州颇有缘分,北宋绍圣二年(1095),他出任邓州知州后继承了父亲范仲淹的遗志,重新整修了“花洲书院”,并继续发展当地的文化教育。清雍正十二年(1734),范仲淹后裔范灿又知邓州,他又建书院于范仲淹所修建的春风阁下,名“春风书院”。可见范仲淹及其后裔和邓州渊源之深,他们都为当地的文化发展作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也永远受到世世代代的邓州人景仰和怀念,正如清人易良俶的《咏花洲霖雨》诗所云:“姑苏人去三千里,宛邓惠沾百万家。”今日的邓州仍然留下了许多范仲淹的旧迹,如春风阁、览秀亭、百花洲、范文正公祠等,在邓州的街头也耸立着范仲淹的巨型塑像,范仲淹当年创办的“花洲书院”已经成为当地享有盛名的4A级景区。

2019.7.14  姑苏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