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边缘价值与朋友圈的边缘世界

 H_RAY 2019-07-15

千坂的电音听起来有激情四射的感觉

 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市场跟不上科技

 微软实验室里的一些成熟产品,比如微软最新的工作站,其实际能力是超过目前主流pc的,但这些东西没有多少“市场”,就是说虽好用但没有多少人需要;而与此相对的,苹果虽然不缺乏众多黑科技,但在库克的领导下深知市场需求,其产品实用性广泛,市场大。在美国有一家技术上最超前的科技公司,其机器狗机器人自由度高灵活性强适应各种环境,但市场需求极低,几乎无人问津,最后被Google收购。

这些叫做,脱离大众需求的产品。虽然不能否定他们或许很优秀,但在“需求”面前就几乎要被贬得一无是处。

换个角度考虑的话,其实也不乏这样的例子:不符合“多数人”的需求,不符合“多数人”认为的价值,认为“没有必要”。

在刚刚放学前,我正在浏览宋雪涛团队的《中国制造40年》,发现有的制造行业已经日薄西山,这些行业的岗位正在急剧缩减,市场已经“非常饱和”,换句话说就是,供已经大于需了,所以很难做出较大的成就来。

已经“太多而不需要了”的产品,和“厉害但并不需要”的产品。可能“并不需要”是因为暂时相关供应链没有发展成型所以无法规模化,可能相配套的基础设施没有达成所以无法提高市场需求。

说这些,无非是在讲:价值是由“市场”定的吗?

谁定义市场?众多消费者。

那么可以说,这些产品的价值,是“庞大的多数”确定的吗?

我再举拼多多的例子。首先要说我在读日本社会相关的社会调查的事情,早在04年就有部分社会经济学家声称,日本企业由于大部分都定位“中高端产品”,导致很多基础低端产品不得不依靠进口,因为外国比如中国来的低端产品更加便宜,而日本本国的产品则比较昂贵,所以很多人选择了“中国的物美价廉的产品”。但“中国速冻饺子有食品安全问题”事件带来的恐慌导致民众抵制中国速冻食品乃至中国食品界。民众的呼声越来越高,而绩效与民众挂钩的日本首相,最后决定抵制来自中国的速冻食品。民众满意,首相威望提升。但后来,因为“得不到中国的廉价食品”导致日本食品和餐饮行业整体涨价,日本人不得不为他们曾经的决定掏更多的腰包。这样的故事是经济学中非常典型的一个小故事。也许黄铮看到了这样的“低端市场需求巨大但供给不足”的问题便结合“微信营销”的游戏把拼多多做出了难以置信的业绩。如今与京东的岌岌可危相比,拼多多的黄铮可谓新一代代表性的创业明星。那么,拼多多的成功和速冻饺子事件,到底是在说什么样的“低端产品的价值”?

如果,我们把产品换成人呢?我们看待人的时候,看待一个人到底算是价值产出极高的人,还是几乎不怎么产生价值的人的时候,我们是在用“大众的价值需求”来衡量吗?

为此,我从「朋友圈」这样的地方抽取几个“与众不同”的人物,来看待“个人价值衡量”这样的问题。因为朋友圈这个地方很大程度上代表一个人「想要展现出来的模样」,也就是「想要成为的人」,即,「一个人定义的(在别人眼中的)价值」。

我承诺不会展示热门读者的朋友圈,被展示的人我也不会透露他们的个人姓名、电话、照片、具体公司和地址等私人信息。

祝你们有所收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