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陪伴姐姐时,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给她讲故事,等到她自己会认识字了,基本就不讲了,再讲的时候,会有很直白的“教育”意义的小故事。弟弟一点点的长大,有时候看我讲故事,姐姐也开始给弟弟讲很多很多的故事。姐姐讲故事的时候,是真正的声情并茂,弟弟听得聚精会神。 我问过姐姐,听iPad播放故事,和听我讲故事,有什么区别吗?她很认真地说:喜欢听我讲故事,因为有妈妈的味道。 也许,这就是故事的意义所在,就如《小巫教你讲故事》中说的:从父母胸膛涓涓流入孩子心田,滋润孩子成长的养分。 记得去年,姐姐看完故事,经常问“这是真的吗?”“那是真实存在的吗?”,我一般知道的会回答,不知道的让姐姐带着问题,去阅读其他的书、查资料。不过,最后总是不了了之。当我看《小巫教你讲故事》中提到的9岁孩子要讲创世纪的故事,才恍然大悟,姐姐为什么会问书里的内容是否真实存在。 《小巫教你讲故事》中,有提到根据年龄划分,给孩子讲故事,也有按照年级划分,如果是老师,更有根据孩子的气质去讲故事。 为什么要给孩子讲故事?——建立内心图景大部人都会觉得有手机、iPad、机器给孩子讲故事不就好了吗?事实上,机器是冰冷的,里面说出来的故事,代替不了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只有从你嘴巴里说出来的故事,才是有营养的。听机器讲故事,就好比任何人拿着奶瓶给孩子喂奶,而自己讲故事,相当于亲自母乳。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经历过母乳的妈妈们,一定深有体会。 有人想让自己的孩子变得聪明,就去请教爱因斯坦,怎么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样聪明,爱因斯坦回答说:讲故事吧,如果你想让孩子聪明,就给他讲故事;如果你想让孩子拥有智慧,就给他讲更多的故事。 人类的基因里,并没有阅读基因。阅读习惯是后天培养的,对于小孩来说,给他们讲故事,相当于给他们建立“内心图景”。 《小巫教你讲故事》中,这样定义“内心图景”::
我们阅读的时候,可以跳读,会忽略很多觉得不重要的内容。但是听故事,却只能跟着讲述者的语言,一路听下去。听的时候,根据不自觉地根据讲述的描述,想象画面。这些就是内心图景,是自己想象的不同图景,而阅读时看到的画面,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想象,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母亲。 所以,给孩子讲故事,能帮助孩子建立很多的内心图景。 讲故事前大人需要做的有三点:1.无论讲什么故事,不说破故事的意义,更不要讲完故事之后,追问孩子,这个故事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啊?问孩子这些问题,就相当于,让孩子把吃进去的东西,再吐出来回味一番。这样的做法,一定会令孩子反感。 要相信孩子的理解能力,有时孩子对内容的理解,比大人更深刻。 2.最好是大人先消化掉故事内容,再用自己的方式讲出来。而不是拿着书,拿着手机,读出来。照本宣科与用自己的方式说出来,味道完全不一样。 3.重质量而非追求数量。 讲好一个故事,比讲很多个故事,效果要好。有时候你会发现,孩子会重复要求讲同一个故事。年龄越小的孩子,重复故事的频率会越高。
所以,当孩子再要求讲同一个故事的时候,家长就欣然接受吧。 给孩子选什么样的故事?按照年龄划分:
像木曾秀夫的《手指,嗖》的绘本故事,通过手指动作的不同变化,能让孩子直观地感受不同的恐龙。白冰的《黑和白》绘本故事,就是语言的不断重复,不同事物的黑白认知,每一对事物的比较,都是一样句式:小白(什么),大黑(什么),都是(什么)。
先给孩子讲好自然故事,等到高年级的时候,对科学道理会更容易理解。 按照年级:
按年级划分,也是因人而异的,每个孩子的发展情况不一样,所以具体的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孩子需要,做一些调整。 按情景划分:
睡前故事,要讲一些比较安静、温馨的故事,而不是激动人心的故事,促进孩子入睡。这里需要克制的一点是,把睡前故事,当成了知识灌溉,只要好好享受睡前故事就好。 治疗性故事,会有一些寓意:
但治疗性故事不是神药,讲完故事,孩子马上就能改掉一些家长想要改掉的习惯,就如小巫说的:
虽然有这样的划分,但其实可以互相结合,低幼孩子的睡前故事,选温馨的,有韵律的简单故事等等。 给孩子讲故事、选故事,也是需要家长花一番心思的。不同的孩子,讲不同的故事。给孩子讲很多很多的故事,故事里藏着大人对孩子很多很多的爱。 正如冰心所说:讲故事是孩子最喜闻乐见的,也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教育形式。 |
|
来自: wenxuefeng360 > 《待分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