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遗】传承醒狮梦,发扬醒狮精神

 小笑笑小笑 2019-07-16

点击“文化花都”关注我们~

生活在广州的孩子们,下面这个场景可能很熟悉,伴随着“咚咚锵,咚咚锵”的锣鼓声,时而威武雄壮,时而憨态可掬的狮子睁眼、洗须、舔身、抖毛……随着鼓点变密集,狮子跳跃、翻滚、攀爬,引来围观群众阵阵喝彩。海王星平台登录

前段时间,在公示的广州市第七批非遗代表性项目推荐名单,花都区的广东醒狮入选扩展项目。在我区非遗日活动现场,也作为非遗节目亮相舞台,相信大家已经一睹他们的风采。

什么?你还不了解?来,跟着小编走~

今天我们采访的是我区南师项目传承人之一的徐永路老师,44岁的徐永路是花都区新华村大唐边村人,中学期间加入花都区新华村“大唐边徐馆醒狮队”做学员,并掌握南狮运动的基本技术和套路。

图中中间位为徐永路老师

1999年参与花都区新华街“大唐边徐馆”南狮教练工作,1999年接任花都区新华街“大唐边徐馆”领队总教练工作。徐永路介绍,传统的醒狮表演中,大鼓以“三、五、七星鼓”为主,“星”又称为“节”或“点”,一星为一拍,若干星组成为一段。

一般“三、七星鼓”每段有3或7个节拍,频率较慢、节奏明显、力度刚劲,适合舞以洪拳为根基的醒狮风格。但有个不足之处,即在狮子上桩之时,动作比较流畅,需要紧密的鼓点去衬托,使用传统的“三、五、七星鼓”跟不上节奏。

徐永路说,“我就根据我看的马来西亚的醒狮视频,以及在港澳交流时的经验,引入了马来西亚特色的鼓路和十八路鼓点的套路,融合在一起适应狮子的动作特点。此外,我认为技艺能一直流传,离不开创新。因此为了增加南狮的精彩程度,花都醒狮还融合了北狮的跳跃。”

徐永路跟自己的助手则多次到广州市各条村和社区学校等单位以口传身教的方式将自身积累的经验和南狮技艺传授给各位学员,在年轻一代开展教学活动,目前弟子达两三百人,年龄最小为4-5岁。

为适应学生的时间,每周五和周六训练,放假时基本每天都有训练,而每个月会有接近一半的时间外出表演或比赛。

醒狮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体育运动,具有悠久的历史。有关舞狮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礼乐志》:“常从倡三十人,常从象人四人。”象人,即包含舞狮人。在三国时代的民间喜庆活动和宗教仪式上就出现了简单的舞狮,南北朝时期发展成为百姓节日里较为固定的仪式,即所谓“辟邪狮子”。明清时期,民间舞狮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出现鲜明的地方特色,主要分为南狮和北狮。南狮泛指流传于南方的舞狮,分为文狮、武狮和少狮三大类。南狮以广东醒狮为代表,起源于广东南海,主要盛行于广东、广西、港澳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