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杂病论研读(4)

 自学中医的医馆 2019-07-16

辩脉法第一

4

2019-07-01

22、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者。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一作沉)𦆵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玉函作溺)

23、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这个是太阳伤寒了。

风则伤卫。寒则伤荣——不解释。

道哥:

23、寸口脉浮而紧。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那些解释可以忽视

24、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气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如经。从这条看,应该是正常的脉象了,才成为如经,

道哥:

这些解释不好懂

无非是在说,浮主向外、向上,数主热,但“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理解不了

25、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著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也。

25条是误治:大汗与大下。

26、脉浮而大。心下反。有热。属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府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biān  ㄅㄧㄢˉ

 ◎ 古同“鞭”。

其它字义

● 鞕

yìng  ㄧㄥˋ

古同“硬”,坚。

古同“鲠”,哽塞。

心下鞭——心下硬。

脉浮而大。心下反硬。为有热。属藏者?

俯以通为用,藏,是藏精之处,热从何来?外邪?

不能发汗,就是清热吗?

属府者。不令溲数——,属俯,则不能利小便了

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发汗,是正治?

脉迟尚未可攻——强调了承气汤的使用原则

道哥:

里热伤津液

利小便,发汗都是误

津液虚得没汗可出时的大便干也不能再发汗吧

要看身体的趋势想干嘛

是的毛哥

出现一系列证候,是用来判断身体想干嘛、处在什么状态

我看,张锡纯。他治温病,以石膏为主

不以发汗为主。但可能见汗——并且,温病以见到汗为佳

27、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又未知何藏先受其灾。若汗出发润。喘不休者。此为肺先绝也。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者。此为心绝也。唇吻反青。四肢习者。此为肝绝也。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溲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绝也。又未知何藏阴阳前绝。若阳气前绝。阴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阴气前绝。阳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温。心下热也。

27条是死症的表现以及五脏先死的表现。可以看看。不需要翻译

28、寸口脉浮大。而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血。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音噎下同)

道哥:

脉浮大,身体有往表走的趋势,医生却给用下药(釜底抽薪)了

有表证时,下不厌迟

饮冷水,是哪门子的方法哈

哈哈,可能当年也是一种治疗方法,被张仲景给废除了。

29、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搏。故令气。言胃气虚竭也。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䭇——音噎。【玉篇】食不下也。【說文】飯窒也。【前漢·賈山傳】祝䭇在前。【註】同餲。【楚辭·九思】仰長嘆兮氣䭇結。

道哥:
这个浮则为虚只说了片面的情况,如果浮紧呢

必衄,这个是憋出来的,虚的话也憋不出来

东一锤子西一棒子的,让人头疼。跟个“蜻蜓点水”一样

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浮滑。本不应该出现“哕”的。故为“医咎”

应该是浮滑吧,不浮也没有向上的趋势

哕,也是心下(胃)有东西,里和的话,也没有这个问题

30、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畜积有脓也。

这个是判断身体有脓的方法。

不用解释。要知道。

道哥:

饮食如常=无里证

感冒,一般胃口都不好

偶感风寒,一般人都觉不出来,理论上是存在的。一但觉出来了,就到了有里证了

这种情况,喝些热水或微微出点汗都能自愈了。这也就是为何温病有市场了。

有疼处,有脓的。

化验个血常规,白细胞还高呢

证明身体在与外邪战斗呢

31、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脉浮迟,不能发汗。

。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脉迟,正气不足,故称“无阳”

道哥:

虽然太阳伤寒是表证,但脉浮而迟,里有寒,六七日多为传里的时候,

六七时,如果能有汗出,说明解了,如果还发热,应该要是传里了,并且脉还迟,脉管里血也少了,不能再发汗了

脉数,有时是血”被迫“的,因为血液加速流动也有降温的作用,加快运转;有时也是为了”救急“,供应不上,加快速度

这就是一阴一阳两个极端了,从这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会分出很多层级来,这就需要别的证来映证,现在处在什么阶段

这三个也可以说是外因,但也是内果

这三个也可能单独存在,也可以合并出现;没有外因时,这三个也不起病;这三个聚到一定程度时,没外因也起病

怎么判断,六经中的条文,无时无刻不在讲这个问题,反过来复过去的讲这个,脉、脉、并治

找,就是找不合常理的脉与证。

人体为了对付这个邪,就要动用体内特别的能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