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三关” 《孔子家语》精读笔记 ——第十卷·《子贡问》·(三) (峻岫) (原文) 子夏问于孔子曰:“《记》云:周公相成王,教之以世子之礼。有诸?”孔子曰:“昔者成王嗣立,幼未能莅阼。周公摄政而治,抗世子之法于伯禽,欲王之知父子、君臣之道,所以善成王也。夫知为子者,然后可以为父;知为人臣者,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者,然后可以使人。是故抗世子法伯禽,使成王知父子、君臣、长幼之义焉。凡君之于世子,亲则父也,尊则君也。有父之亲,有君之尊,然后兼天下而有之,不可不慎也。行一物而善者,唯世子齿于学之谓也。世子齿于学,则国人观之,曰:‘此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有父在,则礼然。’然而众知父子之道矣。其二曰:‘此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有臣在,则礼然。’然而众知君臣之义矣。其三曰:‘此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长长也,则礼然。’然而众知长幼之节矣。故父在斯为子,君在则为臣。居子与臣之位,所以尊君而亲亲也。在学,学之为父子焉,学之为君臣焉,学之为长幼焉。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得,而后国治。语曰:‘乐正司业,父师司成,一有元良,万国以贞。’世子之谓。闻之曰:为人臣者曰: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周公优为之。” 子夏问孔子,《礼记》说:“周公相成王,教之以世子之礼。有诸?”周公旦,辅佐周成王,教他学习世子礼仪,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孔子肯定地回答,有这回儿事情。“昔者成王嗣立,幼未能莅阼。”周成王,名姬诵,是周武王姬发和邑姜(齐太公姜尚之女)的儿子。“武王崩时,成王年十岁,服丧三年毕,成王年十二,明年将践阼。”[《礼记正义》]“周公摄政而治,抗世子之法于伯禽,欲王之知父子、君臣之道,所以善成王也。”周武王死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就是成王年幼无知,不懂得父子君臣之道。周公旦摄政,首先就必须处理好周成王的成长问题,教育问题。周公旦,就命令自己的儿子伯禽做太子的陪读。周公旦不便直接教导周成王,于是就借教导、批评伯禽来间接地批评、教导年幼的周成王。周公旦在课堂上讲述的就是父子君臣之道。“抗”不是对抗、抵抗。“抗犹举也。谓举以世子之法,使与成王居而学之。”[《礼记正义》]成王犯错,伯禽受过;成王大过,伯禽挨打。“夫知为子者,然后可以为父;知为人臣者,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者,然后可以使人。”知道怎样做儿子,才能知道怎样做父亲;知道怎样做好臣子,才能知道如何做好国君;知道人间的事理,明白人间世事,才能够役使别人。这是最基础的课程,最基本的课程,这一课程,很重要,超过了任何一门课程。可惜懂得这门课程重要的人实在不多。现代大多数家长都把这门课忽略了。相反什么英语、绘画、钢琴、提琴、跳舞、唱歌、什么什么拳,都成了少年们的必修课。弄得一些孩子只知有己,不知世间有父母、民族和国家;只知钱财,不知世上有比钱财更重要的东西。周公旦,这样教育周成王,用批评儿子的方式而使周成王受到教育,实在是英明地决定。“凡君之于世子,亲则父也,尊则君也。有父之亲,有君之尊,然后兼天下而有之,不可不慎也。”父子,君臣的道理,就是封建宗法社会的主要的伦理核心,就是“君权神授”,君子的地位高于一切,不可动摇。因此,儿子与父亲的关系,不是平等的关系,而是老子和儿子的关系,教训和被教训的关系;臣子和君王不是平等的关系,只有绝对服从的关系。随着宗法社会的终结,父子关系、君臣关系、长幼关系,都有所变化。父子可以是平等的,但是父慈子孝,不能变;领导与下属可以是平等的,但是下级服从上级,不能变;长幼也可以是平等的,但是尊老爱幼则是必须提倡的。这一层关系必须认清,必须慎重处理,不可马虎大意。“行一物而善者,唯世子齿于学之谓也。”“齿学”就是太子入学。“太子入学,不敢居人之前,与公卿之子依年龄大小为序,以示谦卑。”[《礼记正义》]太子以平民的身份入学,这是一大善事,一大好事。可以收到一举三得效果。“世子齿于学,则国人观之,曰:‘此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有父在,则礼然。’然而众知父子之道矣。”作为太子,能够以平民的身份入学,国内的老百姓看见了,必定对这种谦让,十分赞赏,并加以肯定,认为这就是“有父之道”。虽然周成王的父亲死了,但是照样受到了有父亲的教导。“‘此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有臣在,则礼然。’然而众知君臣之义矣。”第二,同时也使周成王受到了君臣之礼的教育。作为臣子,周公旦没有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周成王的头上,他只是在批评、教育儿子。第三,通过“天子齿”让这件事情,也是人们懂得了长幼之礼。周公旦是叔叔,是长辈,周成王虽然身为国君,但他是晚辈,长幼的次序还是要遵从的。“故父在斯为子,君在则为臣。居子与臣之位,所以尊君而亲亲也。”有父亲在,你就要当好儿子;有君王在,你就要当好臣子。当好儿子、当好臣子,就是“尊君”而亲亲的行为。在学,学之为父子焉,学之为君臣焉,学之为长幼焉。”人应该学什么?数学、语文、科学知识都重要,但是学习父子、君臣、长幼之道,更重要。“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得,而后国治。”父子、君臣、长幼的道理学好了,就能治理好国家。《礼记》中有一句话:“乐正司业,父师司成,一有元良,万国以贞。”教授音乐的人,只能教给你音乐理论与演奏技巧;自己的父亲做老师,言传身教,则可以助你成长。国君身边一旦拥有贤良的人,国家将长久的处在贞祥的局面之中。你身边有贤德的人,也有利于你的成长。周公旦的业绩,被后人称颂,他是中国的圣人,是中国第一个大儒,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和杰出的教育家。而周成王执政以后,周朝在他的治理下,安定、祥和,人民安居乐业。“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史记·周本纪》]被誉为“成康盛世”的开创者。 这一节就是讲述,周公旦辅佐周成王的事情。虽然周公旦是周成王的叔父,但是他是臣,侄子是君,他不能直接批评周成王,因此他必须借故批评儿子、惩罚儿子来间接地教导、惩罚周成王。这样做一举三得,即使周成王懂得了父子之道,也明白了君臣之道,还懂得了长幼之道。人们长大成人先学什么?必须学习什么?这一章做出了回答,必须先学习怎样做人。首先学会,处理好父子之道、上下级之道,长幼之道。这三关不能通过,你考试不及格,做人不及格。(署名 原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