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33年夏日的一天,山西省赵城县(今洪洞)广胜寺的和尚范成拿着铁锹、竹筐走出了僧房。几分钟后,范和尚来到了寺庙后面的一处土窑坑里,他举起铁锹就铲,很快铲满了一筐土。就在他准备离开窑坑时,窑坑一侧突然垮塌,范和尚朝垮塌的地方一看,顿时惊讶得瞪大了眼睛。因为垮塌的地方露出了一个大洞,洞的四周用青砖砌着,里面密密麻麻地堆满了金色的绢帛和许多不知名的金银器物。范和尚不敢怠慢,立刻将此事禀告了力空方丈。 方丈力空大师闻讯赶来,见到宝物后不禁欣喜叫道:“700多年了,广胜寺果然藏有宝藏啊!” 广胜寺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147年),大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重新进行了扩建。汾阳王郭子仪牒奏,唐代宗下诏谍,赐额为“大历广胜之寺”,取广大于天,名胜于世之意。命名为广胜寺。广胜寺由上寺,下寺,和水神庙三部分组成。藏着不少宝藏。所以,有宝藏不奇怪,只是数百年来一直不为人所知。如今宝卷被发现,证实了传言不假。 发现这个宝藏后,力空方丈叫全寺人员纷纷前来清理宝物,经过3天3夜的清理之后,窑坑里的宝物被全部挖了出来。总共挖出唐代、宋代、金代金银器物数百件,而最令人惊艳的却是那堆得满满的绢帛,这些成捆的绢帛里包裹着的《赵城金藏》。 力空严令众人不得走漏风声。当然,纸是包不住火的,发现《赵城金藏》的消息还是被曝光了,被曝光后震动了国内学术界,也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他们十分眼红,想据为己有。日本东方文化研究所派人到广胜寺考察,许以22万银元收藏此经,遭到拒绝。 公元1938年2月26日,日军占领赵城,广胜寺处于日军占领区内,日军贼心不死,现在方便了,更是多次询问《赵城金藏》的下落,但都被力空方丈搪塞过去,力空方丈誓死守卫着国宝。 不在在1942年春,日军决定将奔赴广胜寺抢夺《赵城金藏》,得知消息广胜寺方丈力空法师生怕佛经被日本人抢去,所以,连夜通知军分区的人,希望能协助把《赵城金藏》转移到别的地方。军分区接到消息,马上派人和僧人一起,连夜从飞虹塔取出经卷,运出广胜寺,安全转移了经书。 愤怒的日本人发动了“五一”大扫荡,清剿太行根据地。没办法,地委的同志只得带着经卷,在马岭、泽泉一带的崇山峻岭中与敌人周旋。反扫荡战斗结束后,才把经卷送到沁源县太岳区党委驻地保管。 后来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为保证藏经安全,把经卷运到山势险峻的棉上县,藏在一座废弃的煤窑中保管,后来日军发现这个秘密后,再次来抢夺,当地战士为了保存经书,不幸身亡。 战争结束后,《赵城金藏》到了北京,正式移交北平图书馆,也就是现在的国家图书馆,成为图书馆收藏的第一批珍贵文献。 那么,我们的疑问是,为什么一部经书为何要如此重视?这么多人保护?如今还是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 这就要说到《赵成金藏》到底是什么。这就要说到佛教,是这样的,自从佛教传入中土以后,我国就有了佛经的汉文译本,开始把佛教教义同中国传统伦理和宗教理念相结合。 后来经过三国魏晋到南北朝四、五百年间,随着佛教的传播,寺院广为建造,信徒大增。佛经的翻译与研究日渐发展,隋唐达到鼎盛时期。尤其是唐太宗的时候,唐三藏从印度取回真经,唐太宗为三藏法师译经活动提供了种种方便。唐三藏还创立了唯识宗。 到大唐开元年间,已翻译佛经1076部,5048卷,并将中国僧人的著述编入。首创运用《千字文》各自为编次顺序。 不过佛经在我国刻制印刷,要到大宋年间,因为宋朝活字印刷术才发明。印刷术发明后,我国第一部汉文木刻版大藏经,在四川成都刻印完成,这就是《开宝藏》。 《赵城金藏》其实是《开宝藏》的复刻本,意思就是《赵城金藏》是根据《开宝藏》的原本重新刻板印刷的,所以保存了《开宝藏》的绝大部分原貌。另外,《赵城金藏》现存4800多卷,经卷众多,印刷精美,保存大体完整,故而如此珍贵。 而刻印这个的就是一个叫崔法珍的人,她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因为父母是佛教徒,所以,自幼受父母的感染和熏陶的崔法珍,也对佛教产生了浓厚兴趣,特别喜欢阅读佛经。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抄写经卷,施赠教徒。那些愿意修炼佛法,又得不到经书的善男信女,对她非常感激。这就更加鼓起了法珍姑娘抄写佛经的信心。 于是他决定刻印《开宝藏》,而她的这个决定得到了众多人的支持,人们纷纷解囊,慷慨捐助。崔法珍经过二十四年的精雕细刻,终于将全部经版终于雕刻完毕。随即印刷一部,于金世宗18年(公元1178),崔法珍携经进京,进献朝廷。 当时金世宗一见,龙颜大悦,传旨圣安寺设坛,给法珍受戒为比丘尼,法号弘道。朝廷又传旨将经版运到燕京,奉旨印刷。有资料记载,这次共印了43部。 在43部经卷中,有一部就是《广胜寺本》。从燕京运到赵城县时还是散页,由当地庞家纸坊粘合装裱成卷。每卷卷首加印《释迦说法图》一幅,加“广胜寺刊刻”字样。定名为《赵城金藏》,即送广胜寺下寺大佛殿供养。 这就是《赵城金藏》的来历,难怪这么多人保护,如今《赵城金藏》依然作为国家图书馆四大专藏之一,成为无价国家,更是得到了精心细致的保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