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扁鹊灸舍】你遇见“对的”艾灸之火了吗?

 世纪风 2019-07-16

艾灸“以温取效”,有温经、温阳、温热、温散、温中、温肾的作用。

古人“借外力以自固”,引火于艾,温热是艾灸治疗的第一原动力,并且贯穿于灸法治疗的全过程。

对艾灸温度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关系到艾灸的疗效。很多朋友会觉得艾灸越烫越好,或者灸条越粗越好、灸的范围越大越好。其实这些观点都是对灸法的一种误读。

笔者曾经接触过一位灸友,有痛经的问题,自己曾经艾灸过一段时间,最初有效果,可是后来却上火了,长了痔疮。问诊到这里,我觉得很奇怪,因为从我艾灸的经验来看,除了一例确实体气太虚扶不住艾灸的能量外,仅有少量朋友会略觉咽干,继续艾灸即消失。其他从没有遇见过艾灸上火的情况。

后经详细询问,原来这位灸友用的是艾灸仪。其实就是少量艾绒加电烤。这种不当的方式造成了身体的问题。同样是温热,但是燃烧物不同,对身体及经脉的影响是不同的。这一点古人也做过很详细的研究:

①松木:松木之火以灸即根深难愈

②柏木:柏木之火以灸即多汁

③竹木:竹木之火以灸即伤筋

④橘木:橘木之火以灸即伤皮肉

 ... ...

正因如此,灸舍一直坚持传统艾灸方式,采用纯艾有烟艾条,扶正祛邪而不伤人。

把灸材问题说清楚了,下面我们来看看,艾灸的温热现象分为哪几种:

①透热:灸热从施灸点皮肤表面直接向体内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

②扩热: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

③传热:灸热从施灸穴位开始,延经脉路线向身体的远端传导,直达身体有病的部位。

④局部不热远端热:即施灸的穴位不热或者微热,用灸友的话来说就是,不知道灸的是哪儿,好像没温度。但是远离施灸部位的某处感觉甚热。

⑤表面不热深部热:施灸穴位处的皮肤不(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热。

⑥产生其他非热感觉:施灸部位或者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力感、麻、冷、冒风等感受。

以上艾灸的几种热感表现方式,是灸火之神气、艾之药气梳理贯通经脉的表现,也是艾灸能够祛病愈疾的保证。

艾灸温热感是多层次的、丰富的、细腻的、自然的、效宏的,切不可肤浅粗暴理解。

所以,艾灸不是烤人肉串,火越大越香。不正确的灸法会灼伤津液,确实有伤阴之弊。提醒大家注意。

己亥年三伏灸进行中,欢迎大家采用传统悬灸、隔姜灸、神阙灸强身固本。详情请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