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是中国当代学者、作家。 在说到自己时,王小波曾这样自述:“我以写小说为主业,但有时也写些杂文,来表明自己对世事的态度。作为一个寻常人,我的看法也许不值得别人重视,但对自己却很重要。” 城市的迷茫,成长的焦躁,物质的洗礼,精神的游离,不觉间我们都曾或短或长的迷失了自己。整理这篇,是希望以下话语多少能提醒你,自己很重要。 人生了了顶多百载,万莫让自己成了最对不起自己的那位。 一《一只特立独行的猪》1、插队的时候,我喂过猪,也放过牛。假如没有人来管,这两种动物也完全知道该怎样生活。它们会自由自在地闲逛,饥则食渴则饮,春天来临时还要谈谈爱情;这样一来,它们的生活层次很低,完全乏善可陈。 2、人来了以后,给它们的生活做出了安排:每一头牛和每一口猪的生活都有了主题。就它们中的大多数而言,这种生活主题是很悲惨的:前者的主题是干活,后者的主题是长肉。 3、有极少数的猪和牛,它们的生活另有安排。以猪为例,种猪和母猪除了吃,还有别的事可干。就我所见,它们对这些安排也不大喜欢。 4、人的安排使猪痛苦不堪。但它们还是接受了,猪总是猪啊。 5、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 (发现一个蛮怪的现象:从幼时就开始被各种兴趣班占满,被迫或主动地做好各种阶段、人生规划的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后越发遗憾未曾有过的自在乐趣的童年。等到逐步积累年纪更大之后就开始推翻曾经所谓的规划,重新追寻内心真正所想。 而幼时放养似长大的孩子,大部分在年龄的增长后,开始越发遗憾未曾有过的被培训、被规划。然后误以为要是自己曾经是那样的生活,如今肯定大有不同。 很多时候,咱们都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你有过哪些自设和他人给你设置的经历,现在回过头看时,你的心境是否如初?静下来想一想,思考思考。如果愿意分享,非常欢迎你在评论区吐露。) 6、所有喂过猪的知情都喜欢它,喜欢它特立独行的派头儿,还说它活得潇洒。但老乡们就不这么浪漫,他们说,这猪不正经。领导则痛恨它。 7、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这么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二《积极的结论》8、从理性和乐观两样东西里选择理性颇不容易。 9、理性就像贞操,失去了就不会再有;只要碰上了开心的事,乐观还会回来的。 10、我年轻时相信,只要能把事物一分为二,并且能找到主要方面就足够聪明了;现在觉得还要会点别的才好,否则还是不够聪明。 11、我从不抱怨命不好,而是认为它好得很。这肯定是个积极的结论。有过这样的命运之后,我老憋不住呵呵傻笑,并且以为自己很逗,这其实非常不好。 12、把幽默感去掉以后,从过去的岁月里,我得到了一个结论,那就是人活在世界上,不可以有偏差;而且多少要费点劲儿,才能把自己保持在理性的轨道上。 三《苏东坡与东坡肉》13、古时候有位书生,自称是苏东坡的崇拜者。有人问他:你是喜欢苏东坡的诗词呢,还是喜欢他的书法?书生答道:都不是的,我喜欢吃东坡肉...... 14、真正有出息的人是对名人感兴趣的东西感兴趣,并且在那上面做出成就,而不是仅仅对名人感兴趣。 四《肚子里的战争》15、闲着没事聊天时,我对他们说:你们对人的下水不熟悉,就别给人开刀了。你猜他们怎么说?“越是不熟就越是要动——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这后半句是毛主席语录)人的肠子和战争不是一码事,但这话就没人说了。 16、时隔近三十年,忽然间我想起了住院看别人手术的事,主要是有感于当时的人浑浑噩噩,简直是在发疯。谁知道呢,也许再过三十年,再看今天的人和事,也会发现有些人也是在发疯。 17、一切人间的荒唐事,整个社会的环境虽是一个原因,但不主要。主要的是:那个闹事的人是在借酒撒疯。 对于王小波的杂文,这是我第二次看。上一次看已是两年前的事了。看书的时候我有个自己的陋癖,就看第一遍时沉进去看,不要求记,合上书能记多少算多少。 如果后来比如现在,再看到书名还有冲动时,就边看边记。 看过他的杂文,里面的文字总能让我静坐桌前,时而不解回翻,时而噗嗤一笑,时而摸颈磨腮。 以上,文字,就在那里,读的人不同,理解的意思也会有所差异。看完,你有什么想法,可脑中自嗨也可评论来一起畅聊。 |
|
来自: 奥迪A60eph4izt > 《(五)哲学警句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