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开国皇帝刘裕的庙号是宋高祖,其子的庙号反而是宋太祖呢?

 思明居士 2019-07-16

福垊认为这是一个好问题,虽然有些难,但非常值得去探讨。一般而言,开国皇帝庙号太祖居多,高祖其次。福垊认为太祖和高祖的区别就在于,自己的事业是不是靠爸爸甚至靠爷爷,是的话。太祖那是尊给祖先的,不是的话就开国皇帝死后,其子尊给他自己的。举例晋太祖是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隋太祖是杨坚的父亲杨忠,唐太祖是李渊的爷爷李虎。刘裕出身寒微,手持三尺剑,平叛兴邦,灭国五个,收复河山,也是千古一帝,庙号怎么着也得是宋太祖,怎么就给上了个宋高祖呢?更可气的宋太祖的庙号竟被他孙子送给他儿子了!

刘裕的庙号为什么是高祖?

在福垊看来,刘宋高祖要比赵宋太祖厉害多了。从血统上刘裕比赵匡胤高贵,刘裕起点赵匡胤低得多,地盘和赵宋的地盘差不多,赵宋打北方非常吃力,刘宋打北方却轻松很多了。刘裕没能统一北方的原因有二:第一后院起火,他灭火去了。第二、刘裕发迹太晚(57岁称帝),不到花甲(59岁)就去世了。在福垊看来刘裕是刘邦和项羽的完美组合,那么刘裕赫赫战功怎么就是宋高祖呢?

刘裕之前开国皇帝是高祖的,有魏国曹丕(符合有个好爸爸)、赵国石勒(从奴隶到皇帝)、秦国苻健(王二代升级为帝一代),只后有梁武帝萧衍(靠自己)、陈武帝陈霸先(靠自己),隋文帝(靠爸爸)、唐朝李渊(靠爷爷)等。刘裕的庙号为什么是高祖,史书没有记载。《资治通鉴》里说,刘裕死后一个月后,即422年七月已酉,其子少帝刘义符尊他为高祖。

福垊认为尊他为高祖大概是受了司马迁的影响。这还要从汉太祖说起,刘邦的庙号和谥号合在一起是汉太祖高皇帝,司马迁给简化成了汉高祖。曹丕孝顺老爹曹操,自然将太祖庙号让给开创基业的曹操。司马炎孝顺他爹司马昭,将太祖位相让,至于他爷爷司马懿只落个了高祖的庙号,那是因为司马昭被正式封为晋国公(晋公),一年后就是晋国王(晋王)。石勒最崇拜刘邦,他的儿子就满足了他的心愿,他的庙号就立为了高祖。刘裕和他的儿子自然最崇拜也是他祖先刘交的哥哥刘邦了,试想刘邦就是汉高祖了。宋少帝刘义符基于对刘邦的敬仰对父亲的崇拜才立其庙为高祖。再说了,刘义符继位时才16岁,您能指望他考证出刘邦的庙号是汉太祖吗?

刘裕的儿子庙号为什么是宋太祖?

宋太祖不是刘裕的嫡长子少帝刘义符,而是刘宋第三代皇帝即使刘裕的三子宋景帝(后改为宋文帝)刘义隆。有人要说了,为什么少帝驾崩后不让他的儿子继位呢?历史上没有记载他有儿子,而且大概是因果报应吧。刘裕杀死了六位皇帝,他的儿孙们也没有得到善终。刘义符就是被辅政大臣徐羡之、傅亮、谢晦所废所杀,才十八岁,就因为好(四声)玩!其皇子历史没有记载,福垊猜想大概刘义符的儿子也被他们杀了吧。那是不是该轮到老二继位呢?老二跟老大的关系不好,辅政大臣也讨厌老二,故而老大还没被弑,老二就被废被杀了。于是他们迎立了老三刘义隆继位。

老三是个有理想的君主,一上台先把辅政大臣给杀了,然后进行改革,收拢君权,大力发展,形成盛世。就开始学习汉武帝了,他要开拓疆土,向北收复领土。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刘裕驾崩之后,北方魏国趁着宋国办丧事,就欺负小皇帝就把洛阳盆地给占了。北边是新锐国家北魏,拓跋焘也是一代雄主,他还想南征。南北一PK,南方宋朝就败了。失败的原因,除了天太冷、麻痹大意外就是皇帝干涉太多。想当初,天暖和的时候,拓跋嗣说你们随便占,等天冷了再说。占领后大家都开心,天一冷魏军奇袭,从失而复得又变成了得而复失。19年后,北魏南下攻打“南宋”,宋军击退魏军后,决定宜将剩勇追穷寇,再次北伐,收复河洛之地,结果又败了。两年后,再次北伐,小有斩获——恢复许洛之地,但基本是劳而无功。辛弃疾都说他这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宋对外无功也就算了,关键连他的后院也起火了。大概太子刘邵太想当皇帝了,就跟着他弟弟刘濬受女巫的唆使,兴巫蛊之事。巫蛊之事在古代可是大罪,我们都知道汉武帝时期就有巫蛊之祸,刘义隆有汉武帝的雄心却汉武帝的成就。对外他是失败,对内更是失败的。对外失败是丢脸,丢内失败是丧命。他一心软原谅了孩子们后,又发现他俩还不老实,窝藏巫蛊案犯,就准备废太子杀皇子。结果孩子们先下手为强,一代雄主陨落。刘邵继位,立其庙号为中宗,谥号为景皇帝。三个月后,宋中宗的三子刘骏起兵灭掉刘邵,自立为帝。

刘骏这个连亲妈都不放过的皇帝(不过存在着争议,因为是魏国人写的历史),他继位后削藩残杀宗室,不过他也是名有为的君主,不断改革富民强国。刘骏的庙号为世祖,他重立宋中宗的庙号为宋太祖。福垊认为原因就是表现出自己的正义性和正统性。他不仅不承认刘邵和刘濬的皇帝和先皇子身份,甚至他俩列入二凶。他出于对父亲的同情和敬重以及向天下彰显自己的孝心,就不断通过拔高父亲让自己获得正统性。遂将庙号中宗改为太祖,谥号景皇帝改成文皇帝

     继任的皇帝称太祖的,整个历史上只有一位。刘裕建立了刘宋王朝。晋朝从此不复存在。刘裕一生功勋卓著,又是开国皇帝,称祖是很正常的。刘裕庙号高祖。不过刘裕这个庙号其实还不是最好的,以开国之功,完全可以称太祖。我们经常叫刘邦为汉高祖,其实人家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结果高祖叫习惯了。汉高祖也确实比汉太祖更好听一些。李渊是开国皇帝,称为高祖。但是他并不是刘邦那样白手起家。太祖是第一任唐国公李虎。司马懿和司马昭的庙号更说明了名义的正统性。司马懿虽说是创立基业的人,但是司马昭才是第一任晋王。所以司马昭庙号是太祖,而司马懿庙号是高祖。

上述的例子都表明,太祖是比高祖更加尊贵的庙号。开国皇帝称高祖也就称了,可是偏偏他的儿子成了太祖。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刘义隆是位不错的皇帝。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虽然刘义隆北伐失败,却也不能抹杀他的功绩。但是即使有功绩称一个世祖,成祖的就可以了。称太祖其实是有些不合规矩的。其实刘义隆一开始的庙号是中宗,这还是比较符合礼法的。

刘义隆虽然是位不错的皇帝,但是他并没有善终。刘义隆因为太子的一些行为,打算另立太子。这使得太子为了自保,起兵杀了刘义隆。刘义隆死后,刘邵给刘义隆的庙号就是中宗。刘邵杀了刘义隆,这就给了其他皇子讨伐他的理由。刘骏领兵在外,得知这个消息后,带兵讨伐刘邵。因为刘邵的罪行,很多将领都是支持刘骏的。最后刘骏打败刘邵,成为了皇帝。刘骏当了皇帝后,给他爹刘义隆改了庙号和谥号。就是因为刘骏,刘义隆成了太祖。

为何刘骏要给刘义隆太祖的庙号?首先刘义隆死得有点惨。给个好一点的庙号安慰一下。但是前面已经说了,可以称其他的祖,太祖可不是轻易叫的。主要是因为刘骏为了笼络人心。刘骏虽然师出有名,但是每个皇子都有即位的权力。就像当年诛吕的时候,刘恒没出兵也照样当了皇帝。只要是刘义隆的儿子,谁都有资格继承。刘骏这样做也是为了拉拢忠于刘义隆的大臣。

南北朝时期对于礼法是没有十分重视的。北方的很多王朝都是少数民族。在当时的背景下,没有把宗庙礼法提升到非常重要的程度。毕竟也只是称号,并不会引起实质的错误。而且当时给刘义隆庙号改为太祖也是有作用的。刘骏自己的庙号也不错,是世祖。称世祖的在刘骏之前有刘秀,之后又忽必烈和顺治。刘秀是自己打的天下,要不是因为仍然以汉为国号,称太祖,高祖都是可以的。忽必烈和顺治都差不多,继承基业后,实现了大一统。刘骏虽然也是个不错的皇帝,但是和这几位比起来就相形

由此可见,在那个时期,庙号已经起不到真正平定一个皇帝能力的作用了。只要后代子孙愿意,这个皇帝又有一些成就,称祖已经很容易了。不像后来,有的朝代只有开国皇帝一人称祖。

   

读中国历史,常会看见某某皇帝的庙号、谥号、年号、尊号等等,古代皇帝的称号可真多。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康熙帝、乾隆帝,我们称呼这些鼎鼎大名的皇帝的时候,所用的称号也是不同的。秦始皇是帝号、汉武帝用的是谥号、唐太宗、宋太祖用的是庙号、康熙帝、乾隆帝用的是年号。我们今天先来说说庙号和谥号这两个死后才有的称号,它们可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的,汉武帝刘彻的亲爹,“文景之治”的汉景帝就连庙号也没搞到!

皇帝及格才有庙号

庙号当为各种称号中最早出现的。庙号是皇帝去世之后在太庙里祭祀时,由群臣商议立定的。一般称祖或者宗。《礼记》中有“祖有功,宗有德。”汉应劭注:“始取天下者曰祖,高帝称高祖是也。始治天下者曰宗,文帝称太宗是也。”看到什么祖、什么宗就是皇帝的庙号了。如上述,汉代之后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一般称什么祖,有创立基业之意。如刘邦是汉太祖(谥号高皇帝,后世多称汉高祖)、李渊称唐高祖、赵匡胤称宋太祖等等;朝代继位的第二个皇帝一般叫做什么宗,有继承祖业、为后嗣所宗法之意。如李世民是唐太宗、赵光义是宋太宗、皇太极是清太宗等等。太宗之后还有高宗、中宗等等。列祖列宗也成了开国数代统治者的代称。

太庙

庙号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成汤为太祖、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早期庙号的评选极为严格,唯有那些颇有功德的“好皇帝”方能配享庙号。西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只有七位皇帝有庙号;汉代以孝治天下,除了刘邦之外,其余皇帝的庙号中都有一个孝字:刘邦为汉太祖、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刘奭为高宗孝元皇帝、刘骜为统宗孝成皇帝、刘衎为元宗孝平皇帝。后三位皇帝的庙号是王莽立的,到了东汉还被光武帝刘秀给废了,可见评选极为严格。汉景帝刘启,小时候因为大家赌博斗殴拿棋盘把吴太子砸死,留下了案底,后来吴王又发动了七国之乱,治理期间虽称“文景之治”依然没有得到个庙号。

因斗殴没有庙号的汉景帝

曹魏时期,连续三代的庙号都称祖:曹操(武帝)为太祖、曹丕(文帝)为世祖、曹睿(明帝)为烈祖,所谓“曹氏三祖”。从那以后庙号就不值钱了,基本每个皇帝都有。唐代刘知几言:“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降至曹氏,祖名多滥。”更有甚者一个庙号还不够,要两个三个。明永乐帝朱棣就有成祖、太宗两个庙号;崇祯帝朱由检有毅宗、怀宗和思宗三个庙号。

皇帝的考卷也要有优良中差

谥号,是皇帝、贵族或大臣死后依据生前事迹所予以的褒贬评价。《逸周书·谥法解》中有“谥者,行之迹也;号者,攻之表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书于己,名生于人。”谥法起源于周代,相传由周公制定。皇帝的谥号由礼官评议后交由继任的皇帝认可后公布,大臣们的谥号一般由朝廷赐予。当然平民百姓也有加谥号的,多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其亲友、门生、故吏加之的,私谥起源于东汉,盛行于两宋,如陶渊明死后谥号“靖节征士”。

刘基字伯温,谥号“文成”

谥法常用赋予特定涵义的字表示死者的善恶。最初的谥法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谥号分出善恶是在西周共和行政之后。

美谥中有:经纬天地曰文、威强瑞德曰武、圣善闻周曰宣、行义乐民曰元、希纲治纪曰平、辟土服远曰桓、温柔好乐曰康、希义行刚曰景、柔质慈民曰惠、安民立政曰成等等。

平谥中:慈仁短折曰怀、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大多数是表示同情之意,如汉哀帝刘欣只活了25岁,依谥法“恭仁短折曰哀”谥为汉哀帝;刘隆在位一年,寿二岁而崩,依谥法“短折不成曰殇”谥为殇帝。

恶谥中有: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乱而不损曰灵等等。最早的恶谥是周厉王,他因怨声载道,谤言四起,又堵塞民意,杀戮无辜,引发国人暴动,狼狈出逃,死后谥为厉。隋炀帝大兴土木又穷兵黩武,劳民伤财,换来个最不好的谥号“炀”。

唐代之前。谥号一般都是一个字,少数有两个字的,如周威烈王的“威烈”、魏安釐王的“安釐”。个别有三个字的,如卫武公谥号睿圣武公,曹魏的曹芳谥号劭陵厉公等等。与庙号一样,西汉惠帝之后,谥号又一律加“孝”字,如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一般也可省略“孝”字。武则天打破了谥号三字以下的惯例,她追谥高宗李治为“天皇大帝”。唐玄宗李隆基决定将列祖列宗的谥号都改为七个字,李渊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治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女皇武则天十分重视名号

明清之后谥号的字数规定下来,明代皇帝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明成祖朱棣的谥号为“后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清代皇帝21字(光绪帝)或23字或25字(努尔哈赤),亲王1字,大臣2字。如乾隆帝:“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恭亲王奕?的谥号是“忠”。大臣当中的谥号以文正最难得,需要皇帝特批,不得由群臣妄议,清代二百余年获得“文正”的只有八人,如曾国藩曾文正公;其次是文忠,如李鸿章,之后包括文襄,如左宗棠、文恭,如翁同龢,文和,如张廷玉等等。

说了这么多皇帝,不能漏掉皇帝的鼻祖,秦始皇嬴政同志。嬴政统一六国后,决定用“皇帝”作为称呼,他觉得什么庙号、谥号啊都是“子议父、臣议君”,我堂堂皇帝怎么能让你们瞎评论,遂废除谥法,也不用庙号。还是始皇、二世、三世、万世这样来得方便。

当然末代皇帝宣统帝溥仪也没有谥号、庙号。

“朕的大清都亡了,说这些有什么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