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眼病早期可逆转,救回眼睛千万不能错过这个阶段

 bg1bgb 2019-07-16

  虽然糖尿病的眼部并发症与糖尿病的病程和血糖控制密切相关,但并不是血糖控制好了就再无后顾之忧。除此之外,还需要患者平时及时发现眼部异常情况,争取在可逆转阶段得到正确及时的治疗。

  我们先来了解视网膜病变的分期。临床上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分为6期。

       前三期为非增殖期,可以运用药物治疗,这三期眼底会出现微血管瘤、小出血斑、硬性渗出和棉絮斑等症状,可表现为红色、黄色或棉花团样的小斑点和小片样改变。

       后三期为增殖期,Ⅳ期眼部可见新生增殖血管“坏血管”生长,这种血管与正常血管不同,新生增殖“坏血管”越缺血就越繁殖,而且还容易出血,此时需要行激光治疗。如果新生增殖“坏血管”继续生长,可以形成筋膜抻拉视网膜,此时说明病情已进入Ⅴ期,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果抻拉状况严重,可以导致视网膜脱落,此时病情已经进入Ⅵ期,到了这一阶段,就没有什么更好的治疗方法了。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不同于糖尿病足部病变,后者除了有微循环障碍之外,多有外伤等诱因,而视网膜病变的恶化则没有明显的诱因,让人防不胜防。作为糖尿病患者,除了要控制血糖外,还要配合医生定期做眼底检查,以及时发现眼部并发症。

  如何合理选择药物?

  眼科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是一个辅助科室,所以金明教授建议,在给眼病患者制订药物治疗方案时要先了解患者在内分泌科的服药种类和剂量,以防止相关药物合用药效的叠加或减弱。

  1.西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前三期可以应用药物治疗,目前比较常用的西药有:多贝斯、弥可保及胰激肽释放酶等。其中,多贝斯可以保护血管,降低微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抵抗力,还可以改善淋巴循环,减少水肿,适用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患者。弥可保是一种甲基维生素B12,可以通过一系列过程修复损伤的神经纤维,对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多发性神经炎和视神经缺血等症状有改善作用。胰激肽释放酶可改善视网膜微循环,应用于眼底视网膜动脉硬化、缺血性视乳头病变、视神经萎缩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

  2.中药治疗金明教授多年来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眼病,取得了不少的成效。中药是中国的特色医疗的产物,它不同于西药,有滋补肝肾、活血化瘀以及祛湿化痰的功效,对延缓病情的发展有益。

  Ⅰ~Ⅱ期:可根据眼底病变程度,选择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如复方丹参滴丸、丹七片和血塞通片等。此类药物的主要成分是丹参和三七,中药味数较少,作用明确,不良反应容易控制,可长期服用。

  Ⅲ~Ⅳ期:多以激光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常选用活血通络类药物,如乐脉颗粒、血府逐瘀胶囊、桃红四物胶囊以及活血通脉片等。这类药物既能活血化瘀,又能止血通络,促进视网膜出血和微血管瘤吸收,对于新生血管反复出血有一定抑制作用,特别是在激光治疗前后配合使用,对于巩固激光疗效有一定帮助。中药味数多,苦寒,不宜久用,建议服药不要超过3个月,或与滋补肝肾类药物合用。如果出现黄斑水肿,则可在刚出现视力下降时,服用利湿消肿类药物,如五零胶囊、参苓白术散、温胆汤等。如出现中重度黄斑水肿,则需借助激光治疗并应用激素类药物。

  Ⅴ~Ⅵ期:此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已经进入增殖期,多以激光治疗或手术治疗为主。此时,机体往往出现多脏器的损伤,滋补肝肾的药物等对于全身证候和视力的改善都有一定优势,如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桂附地黄丸及明目地黄丸等。此时可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用药,如:病程较短或较年轻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可以选用泻多于补的知柏地黄丸;合并有支气管系统疾病者可选用麦味地黄丸;已出现视力障碍者,可选用明目地黄丸等。

  中药治疗是多种药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应用时更加要讲究配伍:如将补虚之“本”的明目地黄丸与泻瘀之“邪”的复方丹参滴丸合用,可以延缓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向增殖期过渡;将滋补肝肾药物与补中益气汤合用,可以在晚期改善患者全身证候,维持视力。

​​BG1BGB免责声明
图文来自网络,本人对文中观点不持立场,对文章观点不负责任。
版权属于原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