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的阶层就是孩子的位置

 心香一瓣277 2019-07-16

这是饭爷的江湖发出的第9篇文章。

我们之前写了篇《让一部分人先精英起来》,里面讲了高考改革的事儿。

后面又在大号写了《打通底层上升之路,击碎中产固化之墙》讲了这次教改的事儿。

以前说过,每次改革本身总是有它的目的在,通常是为下一阶段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服务的,推出顺序也是一环扣一环的。

现在高考为啥要改革?

说到底就是需要释放一部分劳动力,让一些人转变观念。当初扩招时候为达成的目标在目前劳动力缺乏,大学生眼高手低的现在已经变得不合时宜。

扩招是权宜之计,当年扩招目标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把35%的年轻人圈进大学校园3-5年,任由他们游戏人生虚度青春,一方面怕的是就业岗位不够这批人如果年纪轻轻走向社会变成无业游民会带来各种问题,另一方面这四年无所事事的学校生涯也能贡献不少消费。

把这900万人圈起来是当时的历史需要,未来如果出现所谓的劳动力短缺,还可以调整方向,从中每年至少释放出200万的有效劳动人口。

后面配套的文件也随之而来了嘛。

按照现在的教育改革方向,未来七成孩子只能往职业教育方向走,政策变了,市场上需要的人也变了,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

改革是一环扣一环的。

幼升小,小升初牛校未来会进入全面摇号。均衡教育资源以后让天赋突出的底层脱颖而出。资质刚过线的可以拼一下培训班。之后其他大多数资质平庸的会走进职业教育。

基础教育不能废,但是高等教育不是人人都需要,现在的阶段的社会需要更多的劳动者。

所以大家奇怪的家政专业也随之而来了。

教育部要求每个省份原则上要求至少有一所本科院校设立家政专业,培养家政人才。

看了这个新闻,很多父母都在嘀咕,这不是做保姆嘛,做保姆也要上大学?初中毕业去做保姆不就好了?

这种误解来自于多年来我们对教育的误解。

除去土豪可以把教育当成消费,对多数普通人来说,教育是一种投资。

投资就是要回报的,教育的投资回报是什么?找到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养活自己。

以前因为国家高速发展岗位空缺,读书被异化成读完书就能找到不错的工作去做人上人,还有那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被人们传颂。

这么多年根深蒂固的观念让一些人还沉浸在科举里不能自拔,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以为读个书就能当官封妻荫子。

读书平步青云有没有呢?当然有,不过只在特定时间有效,因为改革开放之前十年动荡导致了大量岗位空缺,后面开放之后快速发展又需要大量人才。

70后-80初赶上了这一段,而这段特定时期正在一点点的离95后远去。

按照近几年的统计数据,全国每年出生人口里的1%能考入985院校。如果没踏入这两年高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这1%的优秀大学生毕业五年后的平均薪水不过1万出头。

你看,即使大学生里最顶尖的985收入也并不像多数人想象的那么多,更不用说其他一般的学校了。

而且对多数中产来说,孩子阶层向下的可能性更大,毕竟都读了985的中产父母孩子真不一定能上985,父母做了银行中层孩子做柜员的现在已经不在少数了。

可以确定的说,除去特定的历史时期,对多数人来说,父母的阶层就是孩子自己的阶层,而且孩子向下的可能性更大。

几个月前写过篇《拼娃的正确姿势》就讲过这个事儿,里面有个插图挺贴切,血色浪漫这部剧里面中年的李奎勇和钟跃民讲他们南城胡同的孩子。

李奎勇是南城胡同长大的孩子,钟跃民是西城的大院子弟。

北京刚解放有句话一直挺流行,现在大概很少人听过了----东富西贵,南穷北贱。

不知道的可以百度一下为啥有这个说法。

在那个年代,区分就已经很明显了,戏里南城孩子都是工人子弟,小时候穿着破衣服,西城都是大院孩子穿着呢子大衣。

从李奎勇这段话也可以看出,那个年代开始,父母的阶层和孩子关系就很大了。

现在可能让很多人最接受的事实是,考虑职业规划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家庭条件,但教育又是投资,你不考虑又怎么行?

以前我们说,穷学工,富学商,贵学文,屌丝上蓝翔就是类似的道理。

再比如家政专业这种当然不适合家里有钱或者在北上广有十套房的富裕小孩,他们上一代的积累导致了他们更多的是扮演的雇主的角色。这个专业更适合的是那种家境一般,又有赚钱和体力劳动意愿,愿意靠体力劳动赚钱吃饭的人。他们通过大学学习,学会了专业知识,能够给雇主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家政专业里脑子活络的有可能成长为那种特别富裕家庭的管家,就像你小时候在香港电影里看到的一样。

这次改革算是个分水岭,不同家境的孩子们未来会面临不同的职业分化和职业选择。

当然了,还是得说天才除外,要是你家娃真的像杨振宁李政道郎朗一样牛逼,随便怎么规划都成。

对多数人来说,读书首先就是为了赚钱和生活,对需要赚钱的普通人,读完书靠专业知识给雇主提供更好的服务拿到更高的薪水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儿,而是最最实在的东西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变慢,整个社会能提供的机会(也就是坑位)不断变少,文凭又在海量供给。所以才看到一个奇葩景象,一面是劳动力短缺,一面是大学生毕业就失业。除了少量头部学校现在还有点优势,其他学校多数都陷入就业难的窘境。

今天很多中产家长都在拼同质化教育军备竞赛,这玩意目前大家都在搞,到你家娃长大,用处又能有多大呢?

未来要拼的是中产家长“定义坑位标准”,“把子女按照坑位标准来塑造”的能力,占据优势地位的能力和社会关系的支持。

人生是一场接力赛,家族传承也是。

这世上能稳定传承的东西很少。身高,颜值,智商都要看上帝掷骰子的心情,只有财富才能稳定传承。

又回到那句老生常谈的话,到了目前阶段,望子成龙的父母们还是自己多努力积累更重要。

别把你做不到的希望寄托于孩子,你做不到的,他也一样做不到。

而且在可见的未来,家长不能提供一臂之力的孩子注定一生辛苦。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