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历史探奇 2019-07-16

转载自: 李慧力

祝贺杭州良渚遗址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你们好,我叫班,我在5000年前的良渚当国王。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图:良渚瑶山祭坛——五千年前,良渚先民就是在这里一次又一次的祈求神明。远处不远的地方,是写《梦溪笔谈》的那个沈括的墓地。

可能和你们想的不太一样,这并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我几乎每天都在祈求祷告,能让我的职业生涯更加顺风顺水,至少,不要那么多灾多难……

似乎,一切都是神的旨意。

有一次,仓库发生了一场大火,位置正好在粮仓。几十万斤的王城粮食储备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这让我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惹怒了上苍……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图:良渚宫殿区南坡发掘出土的碳化稻米,数量约有数十万斤

虽然经过了河姆渡、崧泽时期农业工程师们的不断研究,我们对水稻的调教已经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度,贵族们自己都不用亲自种地,粮食产量养活自己国家的人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老天如果三五天就这么生一下气,再多的粮食也不够糟蹋的。

除了火灾,还有野兽。

还有一次,下面的人来报告,说王城东南的稻田经常受到野兽的侵扰。我派人下基层蹲点调查了半个多月,终于发现是老虎。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刻符陶罐上的老虎?

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个威胁。非常重大的那种。

在我们这个时代,还缺乏对野兽比较有效的对抗手段。因为我们能使用的原材料,只有石头和木头。虽然有了弓箭,能让我们的族人在远距离就有效的命中目标,理论上不必和野兽进行肉搏。但是由于石制的箭头和武器杀伤力实在有限,多数时候,还是只能靠投掷石块和用木制的长柄武器和野兽厮杀。(注:良渚文化时期,还未出现金属冶炼加工技术,既没有青铜器,也没有铁器。)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图:似乎是长柄武器和弓箭

这一次也不例外。

我派了三十名亲卫坐船去,带上了足够多的弓箭和木棒。他们到达的时候正好是午夜,那母大虫正在肆虐。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图:可能是一艘船和水田的表达

最后只有3个人回来复命,满身是血,分不清是人的还是兽的。

我命人把这事刻在了陶罐上,得让后来的人知道他们的老祖宗活的有多不容易。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图:良渚博物院镇馆之宝——刻符陶罐

我很难过,也很无力。难过的是那三十名护卫都是我的亲信,国家最核心的武力;难过的是,一只野兽就能对我的治下产生如此大的威胁。更心揪的是,不知道下一只来的野兽是什么,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来。

我只能祈求神灵,让这样的事情少些发生。

不过这当然是说给你们听的。对我治下的臣民,不但不能表现出一丝的惶恐,还要把这种事情的锅通通甩给老天,以加强我的权威。

我对他们说:我和神聊过了,神对我们最近的呈上的祭祀品很不满意,所以给了我们这样大的惩罚。以后城里工人和王城施工队每天的工作量加一点,每年农户上交的粮食也要略有增加。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你们看,坏事变好事,这在你们那个时代,是不是应该叫“领导的艺术”?^_^

大部分时候,臣民和族人们都很吃这一套。这要得益于我父亲——上一代良渚王的铁腕手段。

听我父亲说,他当王的时候有个人居然说自己也能和神沟通,还列数了我父亲的几大劣迹。我父亲当机立断就把那人剁了扔到了河里,脑袋砍下来盛水,自此以后就再也没人敢说什么了。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图:良渚人头骨,上有穿绳孔,猜测为盛水的容器。

当然我知道这只是暂时的,杀人的事情也不能经常干。但是最近火灾,老虎的事发生多了,似乎又有人在背后说些什么。无论如何我必须得做点什么,当领导不能只靠一张嘴皮子,得让这些人对我心悦诚服才行。

我要做一件圣器,国家的圣器。

拥有它的人,才是国家的王。

我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最出色的玉工阿六。

交给他时,他还是壮硕的中年;任务完成时,却已是须发皆白。

十年,他用了整整十年。

在我已经快把这件事忘记了的时候,阿六捧着这样一件东西来见我: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图:良渚玉琮王

我有点疑惑:“这就是你替我设计的东西?”

“对。”十年前那个首席玉工的意气风发像是凭空消失了一般,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布满皱纹,看不出任何表情波动的脸,眼前的阿六向我娓娓道来关于这件东西的一切:

• 光是找合适的玉料,他就用了五年。好看的石头很多,这种料子却是很少见。找到它的地方,在天目山深处一个极为隐秘的河谷里。

•这种玉料大料不多,手里的这一块,是整个河谷里能找到的最大的玉料了。由于出产范围很小,派人驻守的话,很容易就能垄断原料供应。

• 做这东西工艺极为繁复。阿六手上的这一件,是集十个熟练工人之力五年才得以完成的,一般人根本没办法做出来。

我观察着这件圣器,在一个角落里玉料缺了一小块,阿六解释说捡来的时候就少了这么一块,他想了很多办法,也没能把它补好。好在缺角不大,朝下摆放的时候并不太显眼。

“这刻着的纹饰!是………?”我指着圣器上四面刻着的纹饰问道。这纹饰刻画极其精细,它的样子似乎在我的记忆深处出现过,但是一下子却想不起来。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图:玉琮王上的神人兽面纹

“没错。这就是帮助过我们的那个神。”阿六淡淡的回答道。

这是流传在良渚人中一个遥远的传说:

在我治下这片毗邻大海的土地上,大约住着10多万人口。(注:良渚古国所在的杭嘉湖平原和天目山脉相邻的平原区域,良渚遗址群所在的土地今天大约占地1000余平方公里,据估算良渚时期人口数约十余万

我的族人,听父辈们说,来自几百年前的安徽凌家滩,沿着太湖西南岸的通道和天目山脉迁徙而来,在良渚这块地方落地生根。

在举族迁移的途中,连日的大雨造成天目山的山洪突然暴发。

滚滚洪水就要将我们族人吞没

乌云突然从中裂开

骑着圣兽的神从天而降

神用手中的兵器

生生在山洪中为我们劈开一条通路

然后消失在远方

我们顺着这希望之路

走向美好的家园……

事后我们曾不止一次的派人去寻找拯救我们的神人,却始终一无所得。

慢慢地,拯救良渚人的神,成了我们心中的精神史诗。

如今,阿六把我们的神刻在了这圣器上。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图:良渚玉琮王和神人兽面纹

我轻抚着这神人兽面纹,看的出这是首席玉工的全力施为,神的发丝游走在毫厘之间,那走势竟是没有丝毫的偏差失误——真难想象他是用什么工具完成的。

国之重器,当是如此!

接下来的日子,阿六用另一块大玉料,做了出了神人劈开洪水的那件兵器——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图:玉钺王,浙江省博物馆藏。

同样的,也将神刻在了上面。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这两件圣物,我把它们命名为“琮”和“钺”。

很快,我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等级制度,做了一批简化版的琮和钺,根据级别的高低,分别派送给了各贵族和臣服的部落首领们。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图:各博物馆藏良渚时期玉琮

从此,反对的声音再也没有出现过。

用十年的时间来塑造一个国家的权威,似乎很顺利。

一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但是随着摊子铺的越大,随之而来的问题就越多。

其实之前,我们也做玉器,不过都是些梳子、项链、头饰之类的小东西。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图:良渚贵族头部形象复原图,图片摄于良渚博物院,图案版权属于原作者。

在开始大规模生产琮、钺这些代表身份的玉器以后,城里的玉器加工队伍一下子扩大了几倍,人数上隐隐有超过城市护卫队的趋势了。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图:南京博物院藏太湖流域良渚文物

首先是人员的安置。制玉行业规模的急速增加,从城外征召了许多原本种田的农民,国家赋予他们的新职业是:玉工、建筑工、运输工。人数规模,几以万计。

这许多人,住在哪里,吃喝拉撒都需要安排。

我把城里大部分原有的居民都向外围清理,留下空间给这些工匠和工人们居住,甚至围城的夯土城垣后来都进行了加宽加固,在上面住上了人。

最后,整个城里最后住的大多数都是这些为国家服务的人了。这样的人口迁移虽然耗时费力,但却让整个王城成为了国家真正的中心。

“这才像个国都,这很cool,不是吗?”我这样对自己说。

其次我要解决的,是原材料的运输问题。

族人们刚刚到达这片土地的时候,这里的水位还很高,露出水面的陆地并不多。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5000年前的良渚假想图,图片来自良渚遗址申遗宣传片

当时的良渚王选定了一块长约1.9公里,宽约1.7公里的地方来建城。这片区域里有足够多的丘陵和高地,适合营造房屋和建筑。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筑城在我们这个年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工程。我们没有金属工具,更造不出后世用于运输的车辆,甚至在大规模动员人力的时候,连命令的传达都是一件难事……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筑城需要的木材、石料、黄土大多依靠人力,人挑肩扛,从西面的天目山区搬运而来。

问题是水患。每年的雨季,天目山区的山洪顺着山势滚滚而来,已经开辟好的道路无数次被淹没,停工,重开,又被淹没……我们筑城的进度非常缓慢,目前已经断断续续的持续了一百多年。

这城,还要多久才能修好?按这个进度,谁也说不上来。

“为了良渚人的繁衍,这城必须建好。!”

这是世代良渚王的传承。

我也曾疑惑过。族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也有上百年了,百多年的时间里,良渚人的家园从未受到外族人的侵扰。周边水域的水位,也正在逐渐降低。整体的水位上涨,似乎也不太可能。

那么,筑城到底是为什么?

有一位上了年纪的祭司告诉我:水神正在沉睡,但不代表他不会醒来。待到水神苏醒,曾经救过我们的神,还会再来一次吗?也许,筑城自救,是我们唯一的方向。

但是我们的人实在太少了。

从山区向这里运输材料的工人占去了一大半,剩下的抛开后勤保障和粮食、玉器生产,所剩的人工完全不足以开展筑城工程。

这时候,又有一位工程师提出了一个天才的想法。

他的设想是:在临近城址的天目山余脉附近筑起几道水坝,这样做既可以拦住雨季的山洪,把洪水蓄起来形成一个湖泊(即现在所说的堰塞湖),等到旱季便可引湖水灌溉农田。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图:良渚水坝遗址的考古剖面,剖面上清晰可见5000年前良渚先民用来筑坝的草裹泥的痕迹

更重要的是,蓄起来的湖面连通了天目山区和良渚人生活的区域,使得材料的运输不用再依赖我们的肩膀,可以通过船只来进行了!

所有的工程师和智囊,对这一方案进行了可行性研究,结论是:方案完全可行。

唯一可能的阻力,来自人民。

果然当百姓们得知这一消息时,潜藏已久的巨大愤怒爆发了。

“筑城、做玉、盖房子、种地、运材料,我们的负担已经如此之重,现在还要修坝,你们到底有没有把我们当人?”

“我们要求另选王!”

我望着怒火高涨的汹涌人潮,缓缓的举起了手中的玉钺,身后的护卫队一拥而上,冲向了手无寸铁的聚集人群…………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洪水来了。

熟悉的呼啸声、急流声此起彼伏、像猛兽般蓄势待发。不少百姓已经自觉地背起小的老的、带上干粮快速往高地上迁移。我身后的随从们虽然吓得腿都软了,但仍咬牙坚持着站在我身后,因为他们还谨记着此刻的身份。

想到又没想到的是,那气势汹汹的洪水刚到,就已经被拦截在了坝外,像极了掉进陷阱的野兽,看着就在几步外的猎物,能看不能吃,不甘地发出阵阵怒吼。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图:良渚古城水利工程遗址——老虎岭水坝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图:保存至今的5000年前的良渚时期水坝的遗迹,5000年过去了,堤坝上面已布满植被。

天佑良渚!

身后的随从们眼见着这样神奇的场景,齐齐地跪下来,口中大呼着我的高明…

王后端着饭菜过来在我身侧坐下——一小块炙猪肉,一碟蔬菜,以及一碗饭,就是我的午饭了。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图:浙江省博物馆藏河姆渡时期猪纹陶钵 (说明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浙江人已经开始驯养野猪为家猪。到了良渚时期,猪肉更是成为了良渚人的主要肉食。)

我的王后是整个良渚城中最优秀的女子,偶然在一场宴会上遇到时,我们目光相对的那一刹,我想,如果神明有真身,那么一定是她这样的吧。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忍不住想要睡的更多、脚步开始变得沉重,本来一天能处理完的事务需要花上两天甚至三天、四天……

我,是在老了吗?

我带着王后慢慢走在高地上,如今我也只能缓缓地走着,再不能抱起王后,漫山遍野地跑了。

我一边摩挲着手中的玉琮,一边看着远处劳作的子民,看着即将下落的太阳,突然一股情绪自心中汹涌而来——

我要做这个良渚最靓的王。

身前是,身后亦是。

玉钺在侧,玉琮王在枕,玉璧、玉鸟、玉璜、……统统要在我的身下,我要我是整个良渚最强的王,要神明承认我的强大!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图:良渚王墓葬复原场景,摄于良渚国家遗址公园

也许我就是这样任性的王吧,慢慢的,送往我身边的各式各样的玉器越来越多,而我的身体也越来越沉重。直到有一天,眼皮终于沉重得睁不开,那一刹,耳畔似乎传来漫山的祈祀声,又好似看见神鸟向我飞来……

父亲,你交到我手里的责任,今天终于卸下了呢。

在另一个未知的世界,我也会是王吗?

良渚啊,太大了。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我在良渚当国王:用文物讲五千年前的故事

本文摄影:李慧力

文字:刘袁静、李慧力

附:

良渚考古八十年

1936年,考古学家施昕更首次在家乡浙江余杭良渚镇发现了新时期时代的遗存;

1959年,夏鼐先生正式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

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发现良渚最高等级的大墓;

1987年,浙江余杭瑶山发现良渚祭坛和贵族墓地;

1996年,国务院批准良渚遗址(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2007年,正式发现良渚古城;

2015年5月,发现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是世界最早的拦洪大坝系统;

2017年9月,良渚遗址正式启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18年1月26日,“良渚古城遗址”被正式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中国申报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

2019年7月6日,“良渚遗址”申遗成功。

良渚,正在慢慢的向世人展露真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