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疾病万千,如何以简驭繁地学习方剂?

 呵呵8909 2019-07-16
大家好,我是中医老刘

一师弟问我:师兄,想请教方书怎么读。千方易得,一效难求!归纳用药规律然后辨证自拟方,还是背诵成方,辨证加减更好?疾病千变万化,真的需要千万个方子么?

从古到今的方剂数量早已经超过十万,这么多方剂该如何学习?这就要从临床看病说起。

我在临床上看病,首先是通过望闻问切收集患者的信息然后通过所收集的信息,运用六经、八纲、气血津液等辨证方法,分析归纳出患者的证型再针对这个证型选择相应的治法治法确定之后,再选用与此治法相应的方药。

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法随证立,方随法出”!

比如,一个病人来了,通过望闻问切收集了以下症状【怕冷,发热,身体痛,无汗,脉浮紧】,然后通过辨证分析得出他是【风寒束表证】,针对此证型的治法是【辛温发汗法】,选择与此病人最适合的方剂【麻黄汤】。

临床有没有疗效,每一步都很关键!!

如果望闻问切的功夫不够,不能准确、全面的收集病人的信息,那在辨证分析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

如果病人的信息收集好了,但辨证思维不行,不能准确地分析、归纳出病人的证型,那也是有问题的。

我也是在临床上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辨证体系。现阶段我主要是通过三因辨证法辨病因,六经八纲辨证法、脏腑辨证法辨病位与病性,气血津液辨证法辨病理产物(瘀血、痰饮等)。

分析出病人的证型之后,选择相应的治法。这一步是最简单的,没有什么可说的。

最后一步才是最关键的!治法确定后,还要选择最恰当的方剂,只有方剂选好了,才有会比较好的疗效。

比如病人是阴虚火旺证,确定用滋阴清热法,但滋阴清热的方剂有很多,不是每一个滋阴清热的方子都会有疗效的。

胡希恕所说的“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就是说的这最后一步选方用药。

前面望闻问切再仔细,辨证再准确,如果方剂没有选好,那也是枉然!

说了这么多,其实要用好方剂,首先要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这些基础都学好,还要把辨证论治的思维给学到手,这些都是临床用方剂的根基,根基必须要打牢!

然后,要知道每个证型所对应的治法,每个治法下面有哪些方剂。

我在临床上喜欢用成方,很少自拟方,因为《方剂学》中的成方,是历代医家用了都觉得好的方剂,是时间、实践检验过的真东西。

我学习方剂,是按照治法来归类的,比如:

祛痰法:二陈汤、涤痰汤、温胆汤、礞石滚痰丸等等。

温里法:理中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等。

健脾补气法: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等。

如果临床上遇到有人气阴两虚又兼有痰湿,那就会用补气阴+去痰湿的治法,我有可能会用生脉饮+温胆汤。

这样,以法统方,在临床上运用的话,思路就会比较清稀,不会手足无措,只要辨证无误,选方准确,一般都会有很好的疗效。

疾病千变万化,真的需要千万个方子么?

答曰:疾病千变万化,但病因总逃不过三因,病位总逃不过经络脏腑,病性总逃不过虚实、寒热、升降、燥润,病理产物总逃不过痰饮水湿、瘀血气滞等。

治法也那些,每个治法下面的代表方也就那些。只要学好这些代表方,临床上针对病机,或者合方,或者加减。总能以简驭繁

有人可能会说:历代名医大多都有很多自拟方,那些方剂也有很好疗效啊。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自拟方?

答:是的,每个医生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理论水平的提高,都会根据临床实际,创造出一些很经典的方剂。

但这个是大师的活,我这个水平的中医,还是先用好成方,积累经验,完善理论吧,等以后水平上去了,有必要了,再尝试自拟方。

还有人说:《方剂学》中的方剂一点都不好用。

其实不是方剂不好用,而可能是你辨证出现问题,治法选错了,方剂自然没有效果。就像做菜,同样是食材,有的做得好吃,有的做得难吃。这不是食材的问题,是人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