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

 hsgzlgg 2019-07-16

    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坐落于徐汇区汾阳路79号。汾阳路在过于属于上海法租界的区域,曾经叫毕勋路 (Route Pichon)。原为法租界公董局某公董住宅,建于1905年。该建筑占地总面积5862平方米,建筑面积1496平方米,三层混合结构,为法国后期文艺复兴式住宅,由于外墙基本运用的是白色,它现在也被称为“小白宫”。



     “小白宫”曾经出现在很多电影中,成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典场景。它吸取了西洋式古典建筑的形式,并且带有浓郁的巴洛克风格,半圆弧的平台,搭配同样曲线的“宝瓶”护栏,具有强烈的雕塑性。

       正南设左右双抱露天大楼梯,弧形的回廊扶梯下,墩脚的“宝瓶”装饰也是贯穿始终。平屋顶有漏空女儿墙。室内装饰具有新艺术派风格。








       这座法国宫殿式建筑,拥有一座融汇东西方文化的“海派花园”。“小白宫”不仅保留了西式花园水池的几何外形,还吸取了中国园林的部分元素,设计了一座“水中岛”,起到遮蔽、藏景的作用。小花园因地制宜,采用单侧曲线设计,成为这座经典的园林式建筑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艺美术博物馆的草坪却一直被很好地呵护着,正对着华丽的大露台,修剪得精致而整齐。四周错落有致的植物布局也显出独到的匠心,在露天大楼梯的两侧,间杂的玉兰花,看似不经意,实则对整个建筑起到了完美的点缀。

       抗战胜利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在此办公,是该组织在亚太地区的第一任办公地。

      解放初,中苏友好协会上海分会入驻此地。1960年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迁入。1963年,在陈毅同志的关心下,上海民间最优秀的工艺美术家相继在此工作和传艺,同时,还建立了工艺美术品陈列室。

       2001年上海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在市文管委指导下对建筑进行复原修缮,设立博物馆及专业创作室。

       美国前总统里根、英国首相希思、拳王阿里、埃及总统夫人都曾来此参观。


       上海工艺美术馆分别为雕刻馆、织绣馆和民间工艺馆,陈列着近300件作品,从中可以映现上海工艺美术发展的脉络。它的展品和藏品补充上海博物馆收藏品以外的近现代工艺美术精品,是上海较有特色的行业博物馆。 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最具有代表性的“四刻一雕”,即象牙细刻、瓷刻、砚刻、竹刻和黄杨木雕,除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之外,还富含江南的文人气息。

首先参观博物馆二楼。

综合展厅。


镶嵌地屏《洛波神游》

       作品全部由天然材料制成,采用自然色彩不加填色,嵌工精巧,看不到缝隙,给人一种天然浑成的感觉。


        上海刻漆以刀法流畅、线条优美见长,尤其擅长表现楼台亭阁。最令人称奇的是这扇雕屏的黏粘技术,将玉石、象牙、螺钿、红木等材质集于一体,既能保证黏粘的牢度,又不会改变原本材质的颜色,这也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独到之处。



        综合展厅展出最具有代表性的“四刻一雕”的经典作品,即象牙细刻、瓷刻、砚刻、竹刻和黄杨木雕,除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之外,还富含江南的文人气息。




象牙雕刻

       在“小白宫”内展出的象牙雕刻品大致可以反映出上海牙雕的基本风貌。其中颇具代表性的馆藏当属周百均老师设计并领衔制作的《西厢和月》,以及顾国均老师的《天女散花》。

《西厢和月》

      《西厢和月》以《西厢记》为题材进行创作设计,以上海特色细花山水雕技法展现出上海牙雕的艺术风格。作品选用整支优质象牙,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百钧携多名资深工艺美术师及技师,历经三年精心设计,制作完成。













玉雕《释迦牟尼诞生图》


玉雕《弥勒》


象牙雕刻《天女散花》

       顾国均老师创作的《天女散花》,采用了中段优质料,制作期约为1年8个月。该作品利用原材料的天然弯度,表现出天女的婀娜身段,佐以凤凰朝拜、花团锦簇,仙意十足。


象牙雕刻《千手观音》


象牙雕刻《我们爱科学》


象牙雕刻《毛泽东》


象牙细刻《浔阳琵琶》


黄杨木雕《打谷》


翡翠《五亭炉》

       借扬州名胜五亭桥的造型制作,造型的端庄和做工的精致精到以及巧色的运用,是上海玉石雕刻的独有特色。作品呈宝顶圆柱型,下方四足坚实,寓意天圆地方。其四端与主体相连的玉链,是在整块玉料上雕琢而成;正面麒麟图案和顶部的翠绿,是原料中的天然巧色。整件作品稳重有力,透出一种摄人的豪迈之气。


       综合展厅的一面墙中间是雕花玻璃窗。窗前是一座漆器,两侧各挂一幅画像。


漆器《伯牙鼓琴图》


       右侧是悬挂的绒绣《孙中山像》,是以一幅黑白历史照片为蓝本创作,协调的色彩处理足以显示出作者的精湛技艺。


绒绣《西斯廷圣母》

       创作于1956年,曾参加1957年莱比锡国际博览会,是现存为数极少的上海人物绒绣艺术品之一。该幅作品由现代绒绣工艺家刘佩珍创作,她开创上海绒绣之先,是中国早期著名绒绣艺人。


屏风《元春省亲》


屏风《四大女菩萨》(真堤菩萨、莲花道人、普贤禅师、地藏菩萨)


《玉雕炉瓶》

《香菇砚》

       是海派砚刻风格创始人陈端友先生唯一一件未完成遗作。他一生治砚仅50余方,其中4方流于日本,其余大多藏于上海博物馆,外界流传极为罕见。凡制砚几乎都是精品,雕刻精细至极而不失雅致。

      《香菇砚》整件作品用料极其严谨,完全保持了原料的天然外形,布局有致,砚中香菇的刻制,深刻体现了陈端友写实的精湛技巧,虽尚未全面完成,但清晰可见鲜明海派风格之脉络。



      3D全影投息展台,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变换一个展品,可以360度欣赏工艺作品,可谓是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小白宫”西厅装饰部分吸收了宫廷式的屋顶风格,四角采用宝瓶变形而来的花篮装饰,简洁而又不失华丽。       

       馆内呈现了诸多大师级的砚刻作品。上海砚刻始于明代,以造型雅朴,刀法刚健著称。“海派”砚刻承前启后,经几代艺术家的创造,形成写实绝技与写意意境相融的风格,使百年来的海派砚刻达到了绝高的境界。


玉雕《熏香炉》








玉雕《碧玉大香炉》

玉雕摆件《花鸟》



象牙细刻《林则徐》

象牙细刻插屏《如松之盛》

象牙细刻摆件《万古长青》








象牙细刻《上海龙华公园》

象牙细刻《毛泽东诗词-井冈山》






砚刻《和平鸽砚》


砚刻《旭日东升》





砚刻《鲁迅先生小像》


砚刻《和平鸽砚》


砚刻《枯竹砚》


砚刻《桑蚕藤匾砚》



砚刻《竹匾砚》

砚刻《扁豆砚》


砚刻《古瓶砚》



石雕《树桩壶》

石雕《木板壶》

摆件《银珐琅燭台》


金银制品


用老凤祥金银材料制作而成的布加迪车模


银摆件《大帆船》







珍宝镶嵌梅花盆景《鹤舞》

摆件《海底女神》

《诞生》










       瓷刻作品也是“小白宫”西厅的重要展陈品类。在光滑的瓷釉面上用锥针细凿浅琢,极为不易。


瓷刻作品《山水薄胎皮灯》

       作者朱榴生。瓷胎厚仅1毫米左右,薄可透光,能在其表面进行雕刻,技艺可谓绝高。如在内里点灯,画中山水在光线的映衬下如同云遮雾障,深遂莫测,充满诗情画意。


瓷刻版画《亲人来到我村里》

瓷刻《穿越万水千山-成昆铁路》

瓷刻《山水葫芦瓶》

瓷刻《山水乾隆方瓶》

瓷刻《列宁像》


瓷刻《革命青年的榜样》

博物馆东厅



黄杨木雕

      上海黄杨木雕刻始于20世纪30年代,徐家汇土山湾天主教堂开办艺术工场,来自法国、西班牙等地的教师在此授课,使本埠艺人能以西洋雕刻技艺,刻出日常生活中富有中国民俗情趣的场景。

黄杨木雕《狮舞龙腾》



黄杨木雕《拔萝卜》

       海派黄杨木雕的创始人徐宝庆,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从题材到形式都跳出了古人的束缚,作品生动可爱、经久耐看,开创了“海派木雕”的全新形式。徐宝庆也被尊称为海派黄杨木雕的“祖师爷”。




《飞翔》

《撑骆驼》我们叫跳八关。


《女娲造人》







《打得好》



《五子戏龟》

《司马迁》

《大庆精神》

漆器挂屏《万寿山》


竹刻

       上海竹刻起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当时 “嘉定竹刻”的名家都精通书画金石,因而刻竹无不生动精雅,。“留青”是海派竹刻的一大特色,在极薄的竹青(即竹皮)上,作者运用各种刀法,将中国画的笔法、意境准确地表达出来。

       支慈庵先生是擅长留青竹刻的一代名家,他的竹刻技艺对现代江南竹刻精致、清淡、典雅风格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内收藏有他所创作的留青竹刻《和平颂》《西秦溪山行旅图》等。

竹刻摆件《消夏妙品眼镜盒》


竹刻摆件《花鸟烟缸》

竹刻臂搁《松树同春》

竹刻臂搁《日本仕女小像》

竹刻臂搁《孔雀》

竹刻臂搁《蛙莲》

竹刻臂搁《松鹤》

《西秦溪山行旅图》

       依据宋代著名画家范宽的同名画作为范本进行艺术再创作,在薄薄一层竹青上细腻地表现原画中的丰富层次和传统水墨画设色的技巧,典雅而富有诗意。

《和平颂》

       《和平颂》将花、鸟、树、石、水汇集一堂,层次清晰,质感强烈,深切表现出作者炉火纯青的技艺和对中国绘画的深刻理解。


竹刻摆件《素果》

牙雕《花样宝宝 金蟾》


牙雕《花样宝宝 小狗》

牙雕《诞生佛》


牙雕《白莲华菩萨》

牙雕《孔雀明王》

牙雕《鱼景》

玉雕展厅





两边玻璃展柜全是玉雕作品。美不胜收。





























































上三楼。

漂亮的楼梯。






一上三楼看到一个展台。


绒绣作品,是我们熟悉的油画。


展台是众多小铜雕像。全是我们儿时的游戏,倍感亲切!


翻花绳


玩空竹

抽陀螺

斗田鸡

打玻璃珠子

打乒乓球

叮橄榄核

摔跤

斗蟋蟀

放风筝

斗绳

老鹰抓小鸡

抬轿子

踢毽子

跳橡皮筋

斗鸡


打康乐球

滚铁环

躲迷藏。

跳八关,回来感到遗憾,没拍全!

三楼有几个工作室。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派绒绣

绒绣是用彩色绒线在特制的网眼麻布上进行绣制的一种手工艺品。由于绒线本身没有反光,具有毛绒感,绣品浑厚庄重、色彩丰富、层次清晰、形象生动、风格独特。基本针法与我国传统的打点绣针法(又名戳纱)相同。用有规则的斜针按网眼一格一针绣制,每针就是一个椭圆形小色块。一幅绒绣少则几万针,多则须几十万针。绣制时,可自行拼色。它善于表现油画、国画、摄影等艺术效果。 绒绣源于刺绣、高于刺绣。通过染色、劈线、汇色、色渐变、网点过渡、调色丰富画面等工艺来表现。



一进门看到《毛泽东到安源》


徐悲鸿的《马》




有两位艺人在创作。

房间另一角有不少作品。

近距离拍摄作品






















编织



上海面塑

























       起源于明代的露香园的顾绣,题材多以名人墨迹画稿为蓝本,在理解原画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采用绣画结合的表现手法和双面绣的技法,“以针代笔,以线代色”,使作品散溢着浓浓的书画墨韵,通过刺绣针法完美地再现了原作的意境。顾绣的选图通常都是宋画。而且顾绣的技艺十分神奇,通常刺绣都是用整根线来绣,而在顾绣的技法中,寻常的一根线可以分成16丝,每一丝又可分成16毛,用“一毛”绣成的顾绣其精妙程度令人称奇。


























以下是可售商品。













顾绣传承人苏惠萍戴着老花镜,坐在房间一角静静地工作。



下到一楼。



刻漆《群仙图》人民币8.5万



《释迦牟尼成佛图》


       其实一楼是商场,所有的作品都是商品。我将所拍的照片清理一遍,发现看不到精品了!所以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照片加以介绍。

“何氏”灯彩

第一个展厅是灯彩展厅。








旁边还有其它工艺展品。

十二生肖










玻璃制品,谈不上精品。


灯彩工作室























剪纸工作室





















玉器





有一个展室的小景布置得很有情调。


还有一个展厅是馆史。展示一些老照片。介绍著名的民间艺人。

























另外有一个酒巴。


走廊两侧也有照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