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抛掉了“乙肝大国”的帽子

 我的大脑袋 2019-07-17

2019-07-16

肝炎,对于有点年纪的人来说,是一个十分熟悉的病名。

三、四十年前,肝炎曾在中国肆虐,典型的例子是1988年上海曾发生甲型肝炎的暴发流行,一下子病倒了30万人,医院无法完全收容、只好让学校停课(当然,老师、学生也生肝炎了,课本来也上不成了),将学校的教室改为临时病房收治病人。幸而很快查明乃是所食毛蛤(一种可以生食的小水产品)被甲肝病毒污染所致。

于是政府立即下令禁售、禁食,至今尚未开禁。不过,源头一禁、病人一治,却很快便都好了,满城乌云就此消散。

原来这种甲型肝炎以及戊型肝炎经消化道传染,基本无慢性化倾向,不会变为慢性肝炎。

不过,叧外两种传染性肝炎:乙肝与丙肝却很有些麻烦了,它们经血液传染,部分病人有慢性化倾向,演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其中的乙肝在我国发病率甚高、是我国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

还有一种丁型肝炎,这肝炎很特别,它的病毒並不能单独危害人类,只是跟着乙肝病毒作些鸡鸣狗盗的勾当罢了。

我国曾经是乙型肝炎的高度流行区。距离今天並不遥远的三、四十年前乙型肝炎不但无法预防、亦无法治疗;乙肝有传染性,还有家族聚集倾向、常在一个家族中多人先后发病;乙肝会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甚至还导致肝癌的家族聚集倾向。

四十年前开始的乙肝抗原、抗体检测,一下子查出许多的“澳抗阳性”、“HAA阳性”、“表抗阳性”、“大三阳”、“小三阳”,甚至引发社会的恐慌,产生对乙肝患者的歧视,曾使许多人承受了重大的精神压力。

如今全球约有3.5亿乙肝病毒感染者、2.4亿慢性乙肝患者。世界卫生组织将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大于8%的地区定为乙肝高度流行区。我国各地阳性率曾经皆在10%左右,是乙肝的高度流行区,即俗说的“乙肝大国”无疑。

不过,自1992年起我国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即推行接种乙肝疫苗。上海市更自1986年起开始了乙肝疫苗的试点接种。

自2002年起国家卫生部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即规定新生儿必须接种乙肝疫苗,为推进这一措施,不久便规定为完全免费接种。


二、三十年下来,乙肝疫苗对乙肝的预防作用充分显现。据上海市统计:2017年乙肝发病率为2.42/10万,即当年每10万上海市民中只2.42人患上乙肝,与2000年的23.09/10万相比,乙肝的发病率下降了89.52%、几近90%。

由于按国家规定、青少年大多接种了乙肝疫苗,他们不再遭受乙肝病毒感染,2006年全国乙肝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至59岁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已降至7.18%。最新的资料显示我国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已降至6.1%。按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中国已经不再是乙肝的高度流行区,实现了“把乙肝大国的帽子丢掉太平洋里去”的豪言壮语。

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严重公共卫生威胁”的奋斗目标。

看来我们的豪言壮语还赶不上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于是我国又制定了《中国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2017-2020)》,要进一步加强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工作,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

文件指出要进一步做好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包括新生儿出生后的及时接种、全程(3剂)接种,扩大乙肝疫苗的免疫人群,监察接种后的免疫效果;进一步做好乙肝病毒母婴传递的阻断以及加強临床治疗的研究、努力向“临床治愈”的目标迈进等等。

当然,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消除病毒性肝炎的威胁”还包括消除丙肝、甲肝、戊肝等肝炎的危害,肝炎的防治任重道远。

但是,不管怎么说,中国已经摆脱了“乙肝大国”的尴尬境界,为消除病毒性肝炎对人们健康的危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乙肝防治成就的取得应该归功于科技的进步、国家政策的支持,更应归功于医务人员的努力。

本文来源:医学科普与文艺创作

本文作者:杨秉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