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 ◆ 最近被一个神秘的群体——“顺义妈妈”刷屏,那篇文章,说的其实是“拼爹”的鄙视链。 那句捶胸顿足的“不配有梦想”,话外音是:如果你开不起宝马奔驰玛莎拉蒂、送不起孩子上国际学校去英美夏令营、不能花1小时2000块请北京最牛的补课老师,你就不配说为孩子的教育上了心,不配说“拼爹”,甚至,不配说自己是一个“爹”。 文章是我一个朋友转发给我的,她说,看完焦虑彷徨+内疚自卑,像自己这样站在鄙视链下游的“普通妈妈”,原来每天拼死拼活的,却什么也给不了孩子,感觉太对不起孩子了。 你是不是也是这样想的? 我承认,真正的教育,确实是拼爹妈。可是顺义妈妈那篇文却误会了“拼爹”的真正意义。 看过高考状元武亦姝妈妈的采访,她说: “教育语境下的拼爹,不是官二代、富二代的寄生和遗传,而是比拼父母的观念,以及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处世方式。” 拼爹,不是拼钱。不然为什么有的爸妈有钱有权却把孩子教进了监狱?很多普通家庭出来的孩子,却能自己走出一片天地? 我一直想说说对“拼爹”的看法,正好前两天看了《银河补习班》。这部电影通过一个“三无”父亲的励志故事,把“拼爹”这回事讲的挺透的。 “下文有轻微剧透”▽ 邓超饰演的马皓文没钱、没权、没老婆。他因为给单位背黑锅坐了牢,老婆和自己离了婚。这个连完整家庭都没有办法给儿子的男人,可能是世界上最没有资格谈拼爹的爸爸了吧? 而他的儿子马飞呢?资质连平平都不如、对学习毫无热情,妈妈想尽办法把他送进了当地最好的中学,他却成绩倒数第一,经常被骂“笨蛋”。 邓超出狱后,想帮儿子提高成绩,就用自己的方法教育和影响儿子,并将这个过程称为“银河补习班”。 在我看来,这个爸爸,才代表了“拼爹”的真正高度。 02 ◆ ◆ ◆ 拼爹的初级阶段,是拼教育方法 在电影里,邓超饰演的是一个工程师。出狱后,失业的父亲马皓文带着儿子马飞去找工作。 在建筑工地上,一队工人需要爆破一幢废弃建筑。他们要在建筑两边同一水平线上找两个爆破点。马皓文找了一根水管,在里面灌满水,他和另一个工人拿着水管的两端,分别爬上建筑两边,水管两端的水面,就处于同一水平线。 儿子马飞崇拜地看着爸爸,马皓文当时只说了一句说:“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走的路上又补充道:“这叫连通器原理,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地方的压强相等,初中物理你就会学到这一课的”。那一刻,在马飞眼里第一次看到了学习的欲望。 能把知识深入浅出的讲出来、能让孩子知道“学习原来真的有用”,这是拼父母能力的第一步。 可能很多家长会说,那我们就不懂很多知识,孩子是不是没希望了?不是的,因为这部分是最容易被学校教育补充的,家长只要在合适的时刻点亮孩子对知识的热情。所以被点亮的马飞说:“而我,也慢慢发现一旦你真的开始用心倾听,黑板上那些貌似枯燥的知识都那么新鲜有趣”。 03 ◆ ◆ ◆ 拼爹的进阶阶段,拼的是父母的格局 马飞跟爸爸说,妈妈告诉她,学习的目标就是上清华北大。 爸爸说:NO,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 “动脑筋”,是马皓文对儿子说的最多的话。马飞不是聪明的孩子,甚至在电影一开始,就被老师同学嘲笑“缺根弦”。只有爸爸对他说:“爸爸在乎的是,你的脑子是在睡觉,还是一直在转。只要脑子一直想,你就能做好地球上的任何事情。” “一直想”刻在他们小家的墙上,也记在了儿子马飞的心里。 电影里有个情节:被困洪水的马飞,在危急关头想到了把床板拆下来当船、用手电筒打求救信号。电影旁白说:这是一个初中孩子能想出来的办法,但前提条件是,他要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和面对生活的勇气。 能否意识到这两者是教育最重要的方向,是父母们不同的格局。 只关注要把孩子送进哪所大学的父母,阉割了孩子的人生。好像他们的人生在踏进大学那一刻就结束了。但清华北大只是途径、不是目的。拥有进化的核心能力,即使走的不是这条路,也一样会走出另一条路。 04 ◆ ◆ ◆ 拼爹终极阶段,拼的是父母做好自己 电影有一个我印象最最深刻的情节。 马飞在学校倍受打击,回到家里哭着跟爸爸说:“爸爸,我不是不努力,可我真的不想上学了,太难了,我还是去卖煎饼吧”,看着画面,我都能想象到当时一个小孩子内心的绝望。 可当他看到生活中也被几乎逼入绝境的爸爸,坚定地说出“永远,不认输”之后,自己也被注入了对抗困难的勇气。 于是,他写了一张纸条:“爸爸,和你一样,永远,不认输”。 作家鲍德温说:孩子永远不会乖乖听大人的话,但他们一定会模仿大人。 而马皓文这种就是不服输的性格和做法,塑造了一个不畏难、有勇气对抗所有困境的马飞。 可能我们在生活中不会遭遇那么极端的处境,但努力做好自己,认真工作、不断学习,不断为生活而奋力向前,是每个父母都可以做到的。 从电影院出来后我跟六爸说:“总觉得自己受六姥姥影响特别大,但到底影响了什么,自己好像也说不清楚。可看电影的时候,突然意识到,对我性格影响最大的点,好像也是‘不认输’。我的人生并不是特别顺利,高考作文撞上了电影中的场景,几乎0分的等外作文,让我和心仪大学擦肩而过,可遭遇打击闭关颓废几天后,就斗志昂扬地接受现实继续努力战斗了。为什么会这样,可能就是从小看着六姥姥在努力、在进步,即使遇到不顺利也不曾放弃,而只要不放弃努力,生活就总会更好吧。” 现在的拼爹和鸡娃,大家总会觉得,那要建立在父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的基础上,可真正以榜样的力量发掘出孩子的内在驱动力,才能让娃从被鸡变成自鸡。 电影中还有一个场景:在父亲告诉儿子“知识就是力量”的那天晚上,儿子打算学习,他打开书本说:“爸爸,你可以开始辅导我功课了”的时候,却得到这样的回答:“可是我已经辅导你一整天了”,然后爸爸拿出自己的资料开始写申诉书。儿子睡了一会没有睡着,瞄到还在台灯下的父亲,说:“爸爸我可以不睡觉起来看书吗”?爸爸说,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可以自己决定。 我承认,这个世界上也存在父母吃喝嫖赌毫不上进,但孩子实现逆袭的情况;正如这个世界99%的孩子是普通人,但也有1%的天才一样。我们不讨论小概率事件,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父母身上刻着孩子的未来。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要先往哪个方向努力。毕竟拼爹的最高级阶段,并不是成为梯子,让孩子踩在自己的肩膀上;而是成为一束光,和孩子一起找寻更好的路,并帮孩子把路照亮。 05 ◆ ◆ ◆ 也许你看完电影,对于教育还是会有迷茫和困惑,但就如它带给我的思考一样,你或许也能得到不一样的启发。毕竟在家庭教育中,什么才是适合你和你孩子的方式,只能每一个家长自己去思考,任何别人成功的经验都不可能照搬,毕竟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复制量化的产品。剧中有句台词: 爸爸在乎的是,你的脑子是在睡觉,还是一直在转。 这句话我也想送给所有在育儿和教育中困顿的父母,没有人会给你最好的解决方案,重要的是你的脑子一直在思考,并跟你的孩子一起在努力。 END 这是一部给所有“普通父母”的励志片。每一个平凡的父母,只要你想,你可以给孩子的,比想象的多,也比想象的重要。就像我们以前说的,退后一步,用更长的维度去衡量孩子的一生,我们就不会那么焦虑了。 《银河补习班》是除了《怦然心动》、《当幸福来敲门》之类的经典老片,少有的我会二刷的电影。当然,二刷是为了和六爸去看,虽然他已经算表现很好的爸爸了,但我还是希望他能被那个“爸爸,和你一样,永远不认输”打动,更努力地给孩子成为一个更好的榜样。 六爸平时基本不进电影院看国产片,被我生拉硬拽去看完后,他说虽然情节设置上有戏剧化处理的地方,但这还真是一部有现实意义、并且能给人很多共鸣和启发的片子,国产片一年也很难出一两部这样的电影。 回家之后,我和六爸可以就片子所传递的家庭教育理念讨论几个小时,有回忆、有反思,不但增加了解和感情,而且可以达成关于未来孩子拼爹方面的更多共识。这是对于我来讲,是很意外、但也非常有价值的收获。 |
|
来自: 昵称44943940 > 《摘自六妈罗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