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肌骨影像论坛学习——成骨细胞瘤/骨母细胞瘤

 zskyteacher 2019-07-17

患者,男,4岁 左足肿痛活动受限8天

 左足跟部肿胀,局部压痛阳性,拒绝负重行走


成骨细胞瘤/骨母细胞瘤

临床与病理

成骨细胞瘤大多见于30 岁以下,其中又最常见于25 岁左右的年龄段,男性多于女性。临床上早期为局部疼痛及放射痛,夜间疼痛多不加剧,但对阿司匹林反应不敏感。由于本病多见于脊柱,临床上受累的脊柱平面可有相应的神经症状。颈椎或胸椎的肿瘤则可出现上肢和(或)下肢无力与麻木,甚至运动感觉完全障碍。腰椎的肿瘤可产生小腿放射痛,并伴有腰部肌肉痉挛。骶骨的肿瘤也同样能引起神经根的压追症状

病理:成骨细胞瘤又称为骨母细胞瘤,约占骨肿瘤总数的1%。脊柱的发病率较高,约占45%左右,其中半数发生于腰椎,其次是胸椎,颈推和骶椎,且椎骨上的病变多位于脊柱的后方,尤以椎弓根易先受累。25 岁左右为发病高峰年龄段。由于患骨母细胞瘤含有丰富的血管,故大体观察呈粉红色、红色或紫红色,质地随肿内钙化程度不同面不同,钙化程度高的肿瘤表现较坚实或坚硬;颗粒状或沙粒状钙化的肿瘤则较脆弱,易碎裂,在质地柔软的区域内,也可出现囊性变。肿瘤表面的骨皮质明显变薄甚或被侵蚀,但骨外膜保持完整。肿瘤周围可有一个狭窄的反应性硬化带。镜下观察肿瘤的基本组织为血管丰富而纤维疏松的基质,其内含有丰富的骨母细胞,并有骨样组织和编织骨形成。骨母细胞集结成果状、素条状或片状,其形状大小较一致,无细胞不典型或核分裂。细胞间为表现不同的骨样组织、钙化或骨化。

CT:根据受累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中心型、皮质型、骨膜下型和松质型。

中心型病变发生于长骨髓腔内表现为中心性囊状坏皮质型,病变位于骨皮质内,呈偏心生长,骨皮质膨胀呈薄壳状,周围化明是。

骨膜下型多见于长骨干骺部,局部皮质可见压迫性骨质吸收。

松质型病变位于脊椎或不规则骨的骨松质内,周围无明显骨质硬化或仅呈一线样高密度硬化环。发生于脊柱者,病变多位于棘突、椎弓和横突,椎体病变多由附件蔓延所致,主要特点为膨胀性软组织密度骨破坏,厚薄不一的高密度硬化缘和不同程度的钙化和骨化。由于病变的阶段不同瘤体内的钙化或骨化的程度不同,CT 表现则不同。

MR:无钙化或骨化的病灶,在T1WI上呈中等信号,在T2WI上是高信号.病灶发生化成骨化后在T1WI和T2WI上均可见点状索条状、团块状或不规则形低信号影。病灶周围硬化缘在T1WI和T2WI上均表现为低信号环,一般多无明显骨反应,周围软组织可见轻度肿胀,而无明确的软组织肿块影。增强扫示血供丰的量样组织明显强化病灶相邻髓腔和软组织轻度强化,面病灶内钙化、囊变和出血区无强化。

欢迎老师加入肌骨影像联盟请先提供简历和照片给我备案。承诺遵守群规.入群后请修改群昵称实名加单位。积极发言,并提供原创病历到群公邮jgyxsl@126.com。我是中国肌骨医学影像联盟群主李俊秋(首医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放射科)鉴于目前病例缺乏,需要先提供病例。如果已经入群,并今年已经提供病例,请忽略此信息请关注肌骨影像沙龙公众号。如果不参与群的讨论发言,也不提供病例,请自觉退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