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致良知,观察心的本质,找寻真实的自我

 自由飞翔的风 2019-07-17

关于阳明心学,现在有很多的解释。有很多人问,阳明心学“致良知”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说要真实地面对自己的“道德良心”?

如果“阳明心学”只是教我们要做个好人的话,那似乎很多心灵鸡汤都是这么说的;如果王阳明“龙场悟道”只是悟到要做个有良心的善人的话,那么应该从小到大古代学堂里老师都是这么教导他的,他何苦要搞个“龙场悟道”这么玄乎呢?

今天,就让我们来谈谈,阳明心学“致良知”到底致的是什么“良知”。

对致良知的误解:

致良知就是良心、道德、做个好人;如果“做个好人”就是心学的精髓,那阳明心学就稀松平常了,做好人鸡汤都在谈,心学独到之处在哪里?

致良知的两层含义:

  • 表面含义:成为一个有良知、有道德的好人
  • 深层含义:观察心的根本,心的本质是什么?发现真正的自己,找到真实的自我。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上》 。

记得初接触阳明圣学,从一无所知,到随着后来学习的不断深入,从开始对阳明先师一生的传奇事迹惊叹敬仰,到体悟到阳明心学的切实功夫。

越走近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越是感受到圣人智慧的万丈光芒,真真切切感受到阳明心学的致良知具有一种伟大的正能量。

《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

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

“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良知是镜子,良知是尺度,良知是标准,它能让我们对是非善恶做出判断,它也能在关键时刻让我们做出选择。读王阳明,能让我们更加重视良知,光明良知,听从良知。

总结起来必须对“致良知”有一颗至诚之心。立下必为圣人之志,付出不亚与任何人的精进努力,才可能修出敬天爱人,无我利他之心。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王阳明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提了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王门四规。

首先立志。他本人在十二岁时便立下的是成圣贤的志向。为了这个志向,他后来做官、剿匪、即便是被贬至贵州龙场,仍静坐悟道。给弟子讲学时,第一个课题就是立志。而他一生也都在为此体验实践。

想想周恩来总理曾立志“为天下之崛起而读书”,就能知道志向的引领作用是很大的。不同的志向可能会影响一个人今后的道路。

王阳明用尽一生实现理想,他的功绩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正如他的临终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读王阳明有什么用?

王阳明的经历告诉后人,你走过的路都是你的经历,你读过的书都是你的能力。当生活跌至谷底,你且练内心,且增长学问,如王阳明龙场悟道;当被需要时,把平生所学都使出来,如剿匪、平宁王之乱。

有人问读王阳明有什么用?他让我们不怀疑过去听从良知所做的决定,相信良知;他让我们要求自己现在要力争只做符合“善”的规定性的事,不负良知;

让我们坚定未来,不被外界打扰,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他让我们对生活充满信心,良知不孤,将来可期!

其实,人这一辈子都想成长为自己期盼的模样,那么,在生命的历程中,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心灵有无限的可能,不断体验生活,要相信上天总会眷顾既有理想又能坚持践行的人,只要尽力挖掘潜能,拥有强大的内心,才可以达到应有的人生高度。

最后,不要认为儒家只是讲人伦、道德、做个好人,儒家也教导大家如何去发现真实的自己,只是谈得很隐晦,方法也不是那么巧妙,但它是一条通往认识真实自我的路。

根据“行为作用与反作用”人生重大真理,为社会做出实质性贡献,必定能够增加自己心中的正能量。心中正能量越多,心灵污垢就越少,心灵品质就越高,心灵宝藏开发的就越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