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稽古镇 一梦已千年

 晨钟声鸣万物欣 2019-07-17


  四川,自古以来就是文化蕴涵浓郁之地,有着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也有着流传千古的历史故事,现在的四川,更有着众多的古朴且美丽的古镇,如安仁古镇、龙华古镇、平乐古镇等。四川如此多的古镇中,我最爱苏稽。网上曾经有个关于四川十大古镇的评选,苏稽位列其中,排名第五。而苏稽入选的理由是:足以让城市羞愧的文化名镇。

  嘉州(四川乐山)多古镇,苏稽数翘楚。苏稽古镇,位于乐山与峨眉间,有峨眉河流经。据史料载,苏稽古镇大约形成于隋朝,始称“桂花场”。其后几代沿革,唐改苏稽戍,宋置苏稽镇,清设苏稽铺、苏稽乡。苏稽历史文化传说典故盛多,素有“龙灯之乡”、“书画之乡”美称。

  苏稽志

  与其他的古镇一样,苏稽也有许多的历史故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大家最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那美丽的传说。

  苏稽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清代才子李调元自嘉定至峨蜀道中云:“水驿江城日日去,云峰高处见三峨。荻坪山下平如掌,一路人家白腊多。” 又据说,范成大当年游峨眉山,路过苏稽,打了一夜旅馆。有诗道:“送客独回我独前,何人开此竹间轩。滩声悲壮夜蝉咽,并入小窗供不眠。”峨眉河畔,孤灯壁影,诗人失眠了。

  苏稽,大约形成于隋朝,始称“桂花场”,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悠久历史。传说是有一姓苏名稽的隐士栖居于此而故名。还有一种传说,苏稽的得名还跟大文豪苏轼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嘉定府志》云:“苏稽山,城西三十里,有坡老亭,明袁子让谓苏颐谪居此。陈文灿谓苏轼读书于此。”《峨眉山志》云:“苏颐昔迁谪居此。”《器物谱》云:“嘉定峨眉县尖山坡苏稽……掘地得东坡砚”故名苏稽之说。


  苏稽的历史遗迹

  苏稽境内有肖山、荻坪山、峨嵋河,汉代崖墓处处可见。荻坪山腰有崖墓一座,明代时有所改建,名为“朝阳洞”,祭祀着儒、释、道三家人物。清代在洞内绘壁画,有“峨眉山朝圣图”等题材,表明苏稽一地为乐山去峨眉山的必经之道。

  荻坪山上,有隋唐时期的窑址一处,堆积极厚,乡民称为“瓦子堆”,说是古代蛮子烧碗儿的地方。后经考古专家考证,那是隋唐时期的文物,极为珍贵。

  苏稽镇南有清代古建筑南华宫,历经沧桑,现已成为猪儿们增肥的场所。镇西临江河边有东坡亭,未毁时有前后三殿,第三殿为东坡殿,殿内供奉的却是东坡、吕洞宾和龙王三太子。东坡与吕祖、龙王三太子同住一个屋檐下,倒也少见。

  如今,只剩遗址,尚存残碑一块,草书题刻“白云深处”四字,说是苏东坡手迹。但碑的上款却为“吕祖题”,抑或吕洞宾的遗墨?

  古代从乐山往峨眉山的游客,大多要在此地小驻。清乾隆八年窦炯路经,印象尤深,有文记其景道:“是以风物开朗,遥望峨峰,白云鳞次错出,莫可名状。少倾云散,青峰孤悬,翠色扑人眉宇。”原来,苏稽还是远眺峨眉的绝妙之处。


  苏稽古桥

  在被峨眉河隔开的苏稽三场,尽管人烟密集,商业发达,却没有一座桥梁勾通两岸。过往行人,全靠木船摆渡。逢年过节,或是赶场,渡口特别繁忙,因超载而造成船翻人亡的悲剧,时有发生。

  咸丰六年(1856年),嘉定府乐山县“七品皇堂”下乡考察民情,在苏稽亲历了过渡的艰辛。于是,决定在峨眉河上建造一座漫水石桥,方便行人车马,促进苏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漫水石桥由两名工匠领建,从东西两岸同时施工,向河中推进。不知是技术上的原因,或是地质构造的缘故,桥建成后,东岸比西岸高约一尺。每至汛期,西段必先淹没。石桥全长近百米,共十七孔。石料全部采自雅安,经青衣江筏运至苏稽附近的徐浩码头,再由人力抬到建桥工地。每条巨石,需十六个壮汉,才能搬动。仅以此观之,足见建桥工程之艰巨。

  历时一年多,石桥建成了。踩桥(剪彩)那天,人山人海。地方官吏和有名望的绅商头面人物,下跪桥头,恭迎县太爷下轿踩桥。顿时,万炮齐鸣,鼓乐喧天,场景很是壮观。踩桥仪式完毕,地方父老为感谢县太爷的“德政”,取其名为“儒”,号曰“儒公桥”。儒公桥建成后的一百多年间,曾四次冲毁,四次重修。其中,以民国六年(1917)年毁捐最大。

  如今,古桥两岸,都设了石礅,以阻止车辆通行。尽管,历尽沧桑的儒公桥仅能供行人通过,但依然联通着东西两岸的繁华,人流络绎不绝。


  苏稽翘脚牛肉

  古时,苏稽镇郊周村,有一周姓大户人家,以宰牛卖肉为生,不仅刀法纯熟,精明会算。

  当地饮食习惯视牛杂为不洁之物,常当废物弃之。周氏感叹每日大堆牛杂弃之可惜,生发食用之心,遂将牛的肚、肠、肝、脏洗净切片,放入滚沸的姜汤锅中,煮熟后捞起,配以各种佐料,拌而食之,五味具全,鲜美可口,与成都的“夫妻肺片”有异曲同工之妙,食客争相食之。

  周氏有一女婿名张五,脑袋灵活,看到丈人烹制的牛杂成了食客喜欢的菜肴,相信牛杂汤也大有可为,遂在镇中峨眉河边垒灶埋锅,搭棚设摊,专营牛杂汤锅。

  他在传统汤味基础上,加入胡椒、味精、芽菜等时鲜佐料,渗入几十种中药材熬制成的“精汤”,更趋科学营养,形成了汤色碧清、香味绵长、牛杂脆嫩、吃法多样的四大特色。

  因味道鲜美,价格低廉,四时无忌,老少兼宜,牛杂汤锅客如云集,生意兴隆。由于条件限制,张五的牛杂汤锅食摊仅有一张条桌,没有坐凳,食客只能一脚站地,一脚踏着条桌下的横档,作翘脚状品尝牛杂汤,“翘脚牛肉”因此得名。张五被尊为苏稽正宗“翘脚牛肉”的鼻祖而扬名。

  当然,这些都是传说,没有信史可考。

  如今,苏稽的跷脚牛肉已被改革成火锅,巴蜀境内,遍地流传。

  苏稽的盛名,早就深入人心。她韵味久远,美丽纯朴,文化气息浓厚,远远超出我们的意料。 走进苏稽,也许是偶然,但爱上苏稽,却是必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