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从两汉时期开始,一直到后来的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一直掌握着绝大多数的官员选拔。但是不乏有一批出身贫寒的将才,在合适时机出现之时,便能鱼跃龙门,成就一番功名伟业。而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在乱世时期,便更能凸显出来。比如,那个令不少读者都心神激荡的三国时代。 在这个风云四起,群雄并立的一段特殊时期,不知涌现出了多少人杰怪才,先后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篇章。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不少人心中的猛将,可能大多都是来自蜀汉的“五虎上将”,又或者是曹魏麾下的“五子良将”。殊不知,盘踞在江东的东吴政权,其实也有着“十二虎臣”。而其中的虎臣之首甘宁,更是当世一流猛将。 说起这甘宁,他还是一个回头的浪子。甘宁在少年时期,曾带着一批同乡,在江边上数次抢掠过往船只,是个名副其实的水贼。但忽然有一天,甘宁就开窍了,于是便开始遍读诸子,刻苦习武。一段时间之后,甘宁投奔了当时颇有名望的刘表。后者嫌他出身不好,便打发他去黄祖手下效命。在来到江夏以后,甘宁数次帮助黄祖打退了来犯的孙权,还射杀江东名将凌操(即凌统之父)。尽管如此,甘宁却还是不被重用。在故人引荐之下,甘宁最终选择了投效孙权。 甘宁在来到江东之后,献给孙权的第一份大礼,便是江夏黄祖。在甘宁的计策之下,孙权终于将这个阻挡孙氏集团多年的黄祖给除掉了。后来曹操率军攻打濡须口,为了起到震慑之用,甘宁率领百骑夜袭曹营,极大的鼓舞了江东士气。据《三国志·甘宁传》注引《江表传》曾记载,孙权对甘宁的勇猛表示很高兴,并说道:“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相敌也。”在孙权看来,甘宁之勇堪比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之首张辽,足见对甘宁的肯定。 令人不解的是,甘宁这样一员虎将,却始终不为孙权重用。纵观其一生来看,他的官位最高只是西陵太守,而且在其他虎臣都被一一封侯之时,甘宁却直接被忽略掉了。孙权的这番用意,也确实让人深思。结合当时来看,笔者认为,可能有这几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 首先,甘宁最致命的问题,还是在于他的出身。上文中也提到,他少年时期的水贼身份,曾让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让那些士族阶层正眼相看。而甘宁到了江东之后,曾因为自己作战勇猛,又颇有智谋,得到过周瑜和吕蒙两位大都督的赏识。在这个基础上,孙权才对甘宁委以重任。 可后来周瑜和吕蒙都先后去世,甘宁也就失去了朝堂中人的支持。再加上江东地区的环境,是孙氏集团和当地四大家族联合而成的结果。所以出身不好的甘宁,想要再进一步,是非常困难的。且看其他虎臣,如韩当、程普等人,其实是孙氏集团的元老人物,所以他们能被封侯,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其次,甘宁战绩还是不够。尽管甘宁有勇有谋,是一员难得的猛将。但值得注意的是,甘宁在战场之上,也多为孙权的先锋将领,并非是那种能够独当一面的将帅。 而孙权的用意,其实也很明显了。在他心目中,甘宁这样的猛将,如果作为先锋冲杀在最前方,其作用是非常显著的。一来可以借助甘宁之威猛,来对敌军造成有效的震慑;二来也能让己方士兵士气高涨,极大的鼓舞军心。事实证明,甘宁在他一生之中,也从未指挥过大规模的团战。而按照当时情形来看,甘宁只靠他的威慑敌军之用,显然无法获得孙权的进一步重视。 最后,甘宁的性格也有些缺陷。据《三国志·甘宁传》记载:“宁虽粗猛好杀,然开爽有计略,轻财敬士,能厚养健儿,健儿亦乐为用命。”可以看到,甘宁在为将之后,还是粗暴弑杀。尽管他能和士兵们都相处的不错,但是他这般野蛮行为,却导致他无法被江东士族所接纳。就算孙权想要对甘宁委以重任,恐怕后者也无法服众。 而甘宁的第二个缺点,便是他不守承诺。在《三国志·甘宁传》中,便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宁厨下儿曾有过,走投吕蒙。蒙恐宁杀之,故不即还,后宁赍礼礼蒙母,临当与升堂,乃出厨下儿还宁。宁许蒙不杀。斯须还船,缚置桑树,自挽弓射杀之。毕,敕船人更增舸缆,解衣卧船中。”可以看到,甘宁出尔反尔,不仅令自己的恩人吕蒙陷入了不义之中,而且在违背诺言之后,还状若无事的脱去衣服,在船中安然睡觉。面对甘宁这种轻信寡义的行为,孙权又怎么会轻易相信他呢? 综上所述,孙权对甘宁的看重,只是在于一个“勇”字。而甘宁对孙权来说,也就像是后者的爪牙一般。再加上他出身水贼,难免会遭到士族集团的排挤。孙权在左右衡量之下,也只好委屈了甘宁这位江东虎臣。 |
|
来自: 泊木沐 > 《红三水西...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