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饭人人会,但你确认自己吃对了么?

 傅茂恒 2019-07-17



“民以食为天”。吃,已成为国人的信仰。

但是,这其中暗含的“你的碗里,藏着你一生的福报”却鲜为人知。

也许,最深沉的哲理往往蕴含于生活中的点滴,就如在平淡的日常饮食、一餐一饭中,隐藏着人一生的福报。

     个人饮食,关乎自己和家人幸福

“个人吃饭个人饱,个人因果个人了”。

近日看《王国维家事》,很遗憾地发现,原来一代国学泰斗王国维先生的福份,竟暗藏在其长子的饭碗里。

在该书,王国维先生的长女王东明透露:

父亲王国维为何跳湖自杀?导火线是大哥病逝。而大哥的病逝,主因是喜欢吃硬饭。

1918年,王国维长子王潜明,19岁在上海结婚,其妻为罗振玉之次女。王国维与罗振玉先生初为师生,继为朋友,终为儿女亲家,关系实不同寻常。

1926年9月,王潜明在上海突染伤寒症,本已好转,但实际并未痊愈。这类病在恢复期忌吃生硬之物。

王潜明喜欢吃硬饭,后来又发作了。

王国维听闻长子病危,即由北京赶赴上海,其子病已无救。

王国维在上海为长子主持丧事。罗振玉也到上海慰问,并安慰自己的女儿。丧事办完,罗振玉就带着女儿回到天津罗家去了,当时称之为“大归”。

王国维个性刚直,最爱长子,长子突然病逝,给其打击很深,终日郁郁寡欢,对于罗振玉不声不响地偷偷把儿媳妇带回娘家,他怒道:“难道我连媳妇都养不起?”



此事后,王国维欢颜不再,不及一年他就投湖自尽了。

关于王国维为何跳湖自杀,讨论的人很多,各有不同的见解,包括“罗振玉先生逼债说”、“罗振玉先生带回女儿说”、“殉清说”、“时局逼迫说”等。其女儿王东明,多年后回想:

可能是各种因素促成的,导火线则是大哥王潜明突然病逝,大哥的妻子罗孝纯却被其父罗振玉带回去自己照顾,父亲受到很大的刺激。

原来,个人饮食喜好,真不是一件小事,不仅关系着自家身心健康,甚至关联着自己至爱亲人的幸福安康。 

病中饮食,勿随心所欲

王东明在此书中,另讲一个关于饮食的真实见闻:

她曾在台湾医院看到一位病人,此病人原是军人,性格骜强。

有一天,这位病人忽然发起烧来,医师即赶来看他,他说自己的好腿也坏了,又红又肿又痛,且不能下地走路,希望医师赶快查出病因。

第二天,一位专科医师来病房,正好这位病人吃饭,正吃鸡腿,盘中尚有香肠猪排等。

这位医师看了,心里顿明白其病因所在了。

第三天早上,这位医师带着检验报告来,告诉这位病人患的是痛风,最好不要吃家中送来的东西,只吃医院由营养师配制的食物。

不想这位病人指着医师大吼起来:“你这是什么医生,治不好我的病,倒拿我吃的食物来推卸责任,我吃我自己的东西,你管得着吗?”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谈到: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众此第三境也。

此人生三境界,成事业、求学问如此,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饮食,其实也暗藏着此三境界,只是,有多少人还处在为美食“望尽天涯路”、求饕餮“为伊消得人憔悴”而执着(执迷)着?

     病从口入,癌字三个口

火锅串串麻辣烫,啤酒烧烤到天亮。

在这个美食遍地的年代,管住嘴,确实太难了。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古人在造“癌”字时很值得玩味,三个“口”,意味着癌症在很大程度上与“吃”有关。



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癌症发病率前10名是:肺癌、胃癌、大肠癌、肝癌、食道癌、乳腺癌、胰腺癌、淋巴癌、膀胱癌和甲状腺癌。这10大高发癌中,7个和“吃”有直接的关系! 

肿瘤领域权威杂志之一《柳叶刀》,最近发表了一篇文章《1990-2017年195个国家的膳食风险对健康的影响: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系统分析》,从专业角度认真论证了:好好吃饭的重要性。



该研究表明:2017 年约全球22%死亡人口(约1100 万人)与不健康饮食相关,主要致死因素是心血管疾病和癌症。而不良饮食导致的这一致死比例,已经超过吸烟、酒精摄入等常见不良健康行为的致死比例,位居名副其实的首位健康杀手。

柳叶刀的研究共纳入了共195个国家从1990到2017年的大于25岁成年人的流行病学资料,分析了15种膳食成分如蔬菜、水果、豆类、谷物、坚果、牛奶、红肉摄入、加工肉摄入、含糖饮料、纤维摄入、钙摄入、反式脂肪酸、欧米伽3、钠盐摄入等。结果发现:在因饮食问题而死亡的人口中,因钠摄入量过多、全谷物及水果的摄入量不足而死亡的,超过了一半。同时该研究指出,改善不良饮食(高盐、低谷物、低水果摄入的膳食结构)可预防5个死亡人口的1个因饮食不当导致的死亡。



原来,每天的不健康饮食,比抽烟喝酒还要危险,每一次的胡吃海喝,其实都是一步步地向疾病靠近。

有些食物,你命中注定不该吃

循象医学研究院院长傅茂恒医生认为:

对于食物,每个人是要有些自我选择的。比如他本人,知道自己先天脾胃就不大好,所以他很少买海鲜类的食物吃,就怕吃完了拉肚子。

养生贵在自我节制,傅医生希望大家一定要去吃最适合自己的东西。

例如:你以前老是吃了虾或蟹后拉肚子,那你在饮食上就要避开吃这些东西。要是你明明知道自个儿的脾胃不行,还非得去吃,那就像拿头去撞墙,是跟自己过不去了。

也许有人会认为:我就是吃虾蟹的拉肚子,那我多去吃它,不是可以加强免疫力吗? 

傅医生认为:这正好相反。因为你要是刻意去折腾脾胃,直到食物吃进去没反应了,不再拉肚子了,这有两种可能:一个可能是你确实搞好了;但也有更糟糕的可能,那就是你的脾胃对食物已经麻木了,失去抵抗能力了,那岂不是更糟糕吗?

傅医生强调:

人一定要尊重自己身体的直观感受,因为身体是不会撒谎的。

你一旦吃了某种食物后就全身过敏,那这种食物就是你命中注定不能吃的,你更没必要刻意去吃它。因为它能排出来是好事,排不出来那倒坏事了。

如何习得自己的健康饮食力?

人,只要活着,就一定需要吃饭。吃饭是身体对外摄取营养物质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

在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人,活了一辈子,吃了一辈子的饭,却没有真正吃对过。在他们看来,饮食就是满足口腹之欲,甚至有一部分人偏听偏信,认为是好东西就该多吃,硬是为了保健而吃出病来,“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命无功”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如果吃是本能,那么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就不能不理智、不取舍、不顾忌。吃一上瘾,和瘾君子一样,等于慢性自杀。等真吃上病了,就真悔之晚矣。

那么如何才称得上是会吃饭、吃对饭呢?



傅茂恒医生认为,只有合适的才是对的, 满足身体需求的饮食才是对的饮食。所以,与其等到身体状况百出时才去就医,不如平时就在饮食与身体的供求和谐上下足功夫,在细节中做好选择,用心保障自己的身体健康。

循象健康营倡导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利用人体生理学的本能模式进行身体的梳理,旨在于通过一种科学、营养、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用最简单、有效、安全的方法,不仅改善国人亚健康状态,而且帮助大家了解自己的身体,自己的饮食习性,真正习得“饮食何为正确”的保护技能。

生活无非就是柴米油盐,一日三餐对每个人来说就是修行。一箪一瓢,一饭一蔬,饮食有节,见真性情,暗藏着人生的大幸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