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雨就这样穿越了整个中国整部中国历史——读余光中的作品有感

 伟天英 2019-07-17

雨似乎是单调的,带着春雨濛濛秋雨潇潇的刻板印象,但在余光中的反复书写中却并不显得无聊无味,这多少得益于古诗词的化用,让古典的雨降落在现代的诗篇,形成古今互文。

雨就这样穿越了整个中国整部中国历史——读余光中的作品有感

例如写早春之雨的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两首诗都提及了雨“润如酥” 和“润物” 的特点,在早春之时万物生长之际滋润大地,是讨人喜欢的“好雨”,满溢着诗人对春雨的欢喜赞美之情。同样是写春雨余光中写“一阵阵油酥细雨/沾地成泥,腾地生烟”,借用了“酥”这一形容词,让人立即联想到前两首诗,即已确定了整体喜雨的基调。除“沾地成泥,腾地生烟” 外并未过多描写雨的特点,却能由“酥” 而想及雨之润泽,丰富诗歌涵义,正是古诗化用之妙。

雨就这样穿越了整个中国整部中国历史——读余光中的作品有感

《梅雨笺》里“梅雨凄凄” “梅雨纷纷”,读来自然代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的怅惘愁绪,为诗造势,使今之余光中思乡的哀愁与古之贺铸“思美人”的惆怅交叠呼应。还有“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与“归”有关,那么余光中在化用之时仅用“巴山夜雨” 四字即能表现思乡、怀归之情,如:“ 雨在海峡的这里下着雨在海峡的那边,也下着雨。巴山夜雨。”简洁委婉又能把身在台湾心在蜀的思念明白地传达给读者。

雨就这样穿越了整个中国整部中国历史——读余光中的作品有感

古诗词化用既能增加诗歌散文的厚度,也在另一方面牵连着中国的古老文化,表明余光中心心念念依旧是华夏,这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地域。“雨” 用来象征中华文化并不难理解,华夏民族创造了诸如茶、酒、龙等多种闻名世界的文化,雨文化虽不如其他影响大,但在中国文化中亦有独特风采。作为靠天吃饭的农业大国,雨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古代神话中就有兴云布雨的龙,被认为是掌管雨水的神祇,如《山海经·大荒东经》有记载:“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雨就这样穿越了整个中国整部中国历史——读余光中的作品有感

由于多方面原因而进入文人创作视野的雨不断被赋予愈来愈多的情感涵义,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绵延不断的雨文化。雨的特点在其有节奏的声音,湿凉清寒,大则倾盆之势、小如丝丝柔针等,运用于诗中可以表达悲壮苦闷、哀愁缠婉或是淡泊清雅之意,抒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报国理想、“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的离别愁绪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的历史感慨等。

雨就这样穿越了整个中国整部中国历史——读余光中的作品有感

在近现代,雨依然频繁出现于文人笔下,戴望舒的《雨巷》中那个丁香一般结着愁怨的姑娘走在雨中是那么美丽与芬芳;现代影视中也常用雨来塑造情境氛围,增强故事感染力; 即使是不进行艺术创作的普通人也喜用雨来表达情意,常常感雨伤怀。

雨就这样穿越了整个中国整部中国历史——读余光中的作品有感

“雨” 这样常见的自然现象,在几千年来的华人眼里是一种既普遍又特殊的文化符号,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力,因此余光中选择“雨”来象征中华文化不无道理。他说雨的声音,“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 。

一旦用雨来代表中国几千年文化,余光中的乡愁就不仅限于空间上两地的距离,还有纵向历史的怀想。在他眼中,“雨” 就是贯穿历史的线索:“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那么一场雨、一个“雨”字又唤醒了他多少历史文化记忆? 这在《听听那冷雨》中有淋漓尽致的表现。余光中任由思绪飞扬,在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中追忆了二十多年前的雨,更多则是追溯到更悠远的古老历史中去了。看着眼前的雨,他想到的是他的“家园”、他的故乡在哪里?“那里面是中国吗? 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都已不再。” 化用了四首写雨的诗,分别是“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虞集《风入松·寄柯敬仲》) 、“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细雨骑驴人剑门”(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 、“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一路掠过唐宋元三个朝代,领略诗词里别样美丽又韵味悠长的大好景色,只是朝代更迭,而今不再。

雨就这样穿越了整个中国整部中国历史——读余光中的作品有感

那么在现代,余光中日思夜想的“家园”又在哪里? 他说在中文、在方块字里。“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也即是说,不论是古代的王朝还是现今的中国,使用方块字的华夏子孙,都会受文化向心力的召引而在华夏文化里找到精神归宿和心灵寄托。

《采薇》中有一传唱极广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写一位离人归家之时的感受,去时杨柳青青,归来雨雪纷飞,两相对照自是悲上心头,因此这句诗也成为离人怀归的名句。余光中写到“霏霏”细雨时是否想到了这位离人? 他说:“每天回家,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 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入更想入非非。”猜想他应是想到了,因此在他的想入非非里想的是故乡所在的中国大陆。中国大陆与台湾共享这霏霏或潇潇的冷雨,雨将两地牵连在了一起,这样想时竟能稍解对故土的思念之情了—“ 不能扑进她的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雨就这样穿越了整个中国整部中国历史——读余光中的作品有感

余光中的乡愁浅层面上是思念大陆故乡,更深层次则是怀恋五千年历史的悠悠华夏,“雨” 这一字一景足能勾起他对华夏文化的联想。从古到今雨一直存在着,古人与今人共赏杏花春雨、共听雨打芭蕉,余光中通过雨这一媒介与古代文人的情思相通,而搭建跨越历史的精神交流。他可以想象杜甫“把漂泊的暮年托付给一棹孤舟/ 把孤舟托付给北征的湘水/ 把湘水托付给濛濛的雨季” ,病倒之时亦是豪雨不歇;也在淅沥沥下着清明雨的夜晚,“一卷东坡的诗选伴我/细味雨夜的苦涩与温馨” ,在浓茶升起的袅袅白雾里看到了同样身在雨中的苏轼,“岭南的瘴气,蛮荒烟雨/便见你一头瘦驴拨雾南来”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