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

 昵称535749 2019-07-17

社论前沿

关注国际顶级刊物,聚焦前沿理论方法。2小时前

编者按:本期推送的是Jing Wang & Bei Wu 于2017年在Journal of Women & Aging发表的题为Domestic helpers as frontline workers in China’s home-based elder care: A systematic review的文章。本文对现有的实证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这些研究的重点是中国大陆的家庭佣工和香港的外籍家庭佣工。这一人群的专门研究非常有限。调查结果介绍了家庭佣工的特点,展示了护工群体所面临的多重挑战,例如身心健康相关的问题、缺乏法律权利保护、适应所在地城市生活的困难、缺乏专业培训以及被性骚扰的风险。

这是社论前沿第S1346次推送

微信号:shelunqianyan

介绍

2013年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2.02亿,占总人口的14.8%,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2273万。超过1亿的老年人被诊断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3750万的老年人有功能性问题。中国长期照料处于起步阶段,将老年人安置在相关护理机构,在某种程度上仍被指责。中国孝文化影响深远,它意味着“子女对父母的尊重、尊敬、服从、物质供给以及精神照料。”长子/长女被认为是承担着照料父母的首要责任。我国居家养老是主要的养老方式(占85%)。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一模式正被打破。2013年底,我国空巢家庭高达5千万。

在一些北美、欧洲国家里,家庭护理员主要负责长期居家养老护理的任务。而在东亚,很多中低收入家庭未能寻找到合适的护工。老年护工的角色被认为是低收入、被歧视、有经济剥削的风险的。

在中国,保姆或家政服务员主要做打扫、做饭、护理等工作。她们的工作职责并未被明确规定,而是根据雇主需要开展相应服务——这常常使得她们工作负担较重。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量农村妇女离开土地去城市工作。20世纪90年代,家政人员常被视为服务人员。而在香港,有大量的菲佣、印度尼西亚籍护工涌入,外国籍的家政工人发挥着重要的角色。在中国,由于缺乏相应法律保护,家政工人被认为是低端、危险、低工资、低福利的工作。

方法

本文作者首先梳理中国养老护工的文章,如保姆(baomu)、家政工人(domestic worker)、家庭佣工(domestic helper、in-home labor、in-home helper)。如图所示,从5个数据库中获得631篇文章,后删除了309篇重复文章,并把293篇不涉及中国的文章排除在外。一开始,作者关注“对于中国老年人有偿照料”的文章,包含文章极少。之后,作者关注“中国家政护理员的工作和生活”,并把“不涉及老年人照料”的文章排除在外,最后,保留了8篇文章,2篇讨论中国大陆的家政员,6篇讨论相关的家政员。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中国大陆的家政护理员情况,本文作者搜索了知网相关文章,并最后选择了12篇有关文章。

500

本文作者分析了所有文章的以下信息:作者、年份、标题、地区、研究设计、研究目的、变量及可操作化、主要发现。

发现

这些研究从社会学、政治学、法律和性别视角来看家政工人这一社会弱势群体,3个研究涉及家政工人身心健康。这些研究,有5个为横截面调查、1个纵向调查、3个定性访谈、2个二手数据分析、1个文献回顾和7个定性定理相结合的研究。

特点

人口统计学

年龄和性别方面,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家政工人的平均年龄增加,70%-80%的家政工人为30-50岁之间,有学者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从事制造业、服务业相关工作,而非家政工作。此外,20岁以下的家政服务员,多从事房屋清洁类工作。20-30岁、有良好教育背景的人广受欢迎,但其工资要求较高。30-45岁的人最受雇主欢迎,她们多照顾新生儿、儿童等。老年护理工作则多为45岁及以上的护工来做。外籍护工平均年龄较少,且差异较小,她们大多为26-35岁。需要注意的是,北京男性护工的比例从2000年的2.4%上升到2006年的13%。外籍家庭护工仍以女性为主导,香港男性不足1%。

教育方面,超过70%的中国家政员接受过高中教育,其中文盲率仍为3%到9%之间,拥有大学学位的家庭佣工很少见。85%的外籍佣工接受过中等教育,超过13%的人接受过高等教育。

婚姻状况方面,中国的家政员未婚/离婚率高于中国工作的外籍护工。80%以上的中国护工已婚,并至少有一个孩子。这就意味着,他们为了谋生,不得不离开家庭,去照顾其他人——她们无法完全履行作为妻子、女儿和母亲的角色。而在中国的外籍护工,由于年龄小,离家远,30%-50%的人为单身/离婚。

收入,中国家庭护工往往比外籍护工工资低,且农村户籍护工比城市户籍护工低500人民币。

健康状况

43%的外籍护工存在口腔疾病,且由于香港护理费用高昂,几乎没有人有机会定期做检查。有研究发现,文化适应良好的外籍护工,有更好的口腔健康水平。照顾老年痴呆症的患者会导致持续性压力和沮丧——他们可能随时有破坏性行为。家庭问题(婚姻不和谐)、工作问题(续约、经济剥削、雇主虐待)常导致佣工的精神问题。约有一半的中国家庭佣工有时很难管理自己的负面情绪。

对被照顾者的影响

对于老年人而言,护工可以减少其他照顾者的压力,并使得他们去机构养老的可能性降低。

社会网络

去新的城市工作,无论对于本国还是别国护工而言,都意味着社会网络的重构。工作相关的人际关系,比其原有家庭,所能提供的帮助更多。其他护工、雇主、家政机构,对于家政员来说,就像亲人一样,是最重要的社会网络资源。然而,居家保姆很难拓展社会网络,因为她们大都待在家中,缺少社交机会。

多重挑战

工作压力

居家保姆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有的被照顾者还需要24小时全天候服务。照顾老年痴呆症的家政员会报告睡眠不足。香港外籍佣工每天工作12小时,每周6天,但他们有法律保护的休息休假的权利。57%的中国佣工每月只休息1天,37%放弃休息以赚的更多的钱。此外她们还需要承担其他家务工作,如情结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她们工作很苦,有四分之一的人认为她们工作令人绝望。

缺乏法律保护

“香港劳动法”规定了外籍家庭佣工的一般权利,如最低工资、休息休假等,但仍有12%的外籍护工报告她们的工资低,此外,她们较担心合同续签问题。在中国,只有22%的佣工与雇主签订合同,16%与机构签订合同,只有2%的签订三方合同。

缺乏培训

只有16.3%的中国护工接受过职业培训,在这其中,只有40.2%的人接受了为期五天或更长时间的培训,只有6%的护工在从业前取得相应资格证书。

虐待和性骚扰

言语、身体虐待时常发生,但是她们多对这些行为保持沉默,因为害怕社会污名化,并且,如果缺乏证据,会让问题更麻烦。私人空间有限、缺乏社会支持、缺乏法律保护、性别不平等使家庭佣工面对虐待异常脆弱。22%的外籍护工遭受雇主谩骂,4%的护工遭受到各种形式的性虐待。

另一方面,接受护理者、特别是体弱的老年人,也会受到护工有意或无意的伤害。缺乏知识、培训使护工难以较好地照顾老年痴呆症患者。她们往往被老年人的破坏性言行举止所困扰,然后采取不当措施。

适应

对城市生活的适应,表现为对工作的满意与否以及对生活质量的相关认知上。工作满意度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地方言掌握程度、生活条件的满意度、照顾行为的自我效能感、与雇主的更好的关系等。在社会层面,户籍制度、缺乏法律保护、有限的社会福利和医疗服务匮乏是一系列障碍。不会说方言,无论是大论还是香港,都不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

讨论与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家政工人的工作,缓解了老年人的孤独感,减轻了家庭中照顾者的负担,此外,居家养老而非机构养老,有助于维持孝道的意识形态,减少社会耻辱感。但是,现有研究证据存在方法论上的缺陷:研究设计不合理、缺乏人口代表性,变量的操作化不合理,分析方法不恰当。中国相关研究侧重于宏观描述,但缺少足够研究证据,此外,未受雇于家政机构的佣工数量不足,存在样本选择性偏误——她们可能存在更多挑战。男性家政工的特性、工作条件研究不足,缺乏相关的田野调查。缺少纵向设计探讨家庭佣工如何影响其他护理人员和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政府应该提高护工的社会福利和医疗保健服务,因为她们更易受到身体伤害和心理健康问题。以往研究将二者分开,缺少两者联系性的研究。

本研究表明,护工合法权益保护有待加强,且需要提供更完备的相关的培训和教育计划,提升其医疗保健和社会福利水平,提供更多职业发展的机会,并促进相关工作条件的改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