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味异常系指口中有异常的气味。常见者有口苦、口甜、口酸、口咸、口黏、口臭和口淡等不同感觉。一般多因口腔各种唾液腺分泌唾液质与量的改变、味觉异常、消化不良、幽门螺杆菌感染、食物残渣、细菌分泌物、口腔及鼻咽部炎症等而致,亦可由经常应用抗生素、微量元素缺乏及消化道、神经内分泌、泌尿系、呼吸系等疾病引起。 由于上述病因繁多,有时不易找到,或难以治疗,患者经常遭受困扰之苦。 中医学认为,口味与心、脾、肾关系密切。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且“脾为涎”“肾为唾”。中医学系从整体出发,辨脏腑气血、阴阳失调不同病理变化而治疗疾病,在口腔病证治疗上,往往能收到良好疗效。 1、口苦 多因肝胆病证引起。 1.肝胆郁热证。 主症:口苦,舌痛,口干,两胁胀满,易怒,可有头顶痛,尿黄,便干,舌尖边红,苔薄黄干或黄腻,脉弦数。 治疗:疏肝泄热,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或龙胆泻肝汤加减,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柴胡25克、黄芩15克、半夏12克、枳实10克、芍药15克、大黄10克,生姜25克、大枣十二枚,茵陈10~80g、栀子10~15克(后下)、大黄6~10g(后下)。 大柴胡汤合龙胆泻肝汤:柴胡25克、黄芩15克、半夏12克、枳实10克、芍药15克、大黄10克,生姜25克、大枣十二枚,龙胆草9g, 黄芩9g, 栀子9g ,泽泻9g,木通6g,车前子9g,当归12g 生地12g,甘草6g。 本证主要为肝经实火与湿热而致,予治疗本证常用大柴胡汤、茵陈蒿汤加减。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加茵陈、大黄、栀子、黄芩有利胆、清热、祛湿作用。 加减:肝胆经实火内炽,头痛,口苦,目赤,舌红,舌痛,苔黄或腻,脉弦数者,加龙胆草15克、丹皮12克。便秘,口干加当归10克、白芍30克、生地黄10克。头痛,目赤,加石决明15克、天麻10去。胃热,口臭,牙龈肿胀,加黄连10克、生地黄20克、甘草10克。 2.阴虚火旺证。 本型多见。 主症:口苦而干,头晕心烦,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根痛,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滋阴降火,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母15克,黄柏20克,丹皮15克,熟地20克,山萸肉15克,山药15克,泽泻10克,茯苓15克,龟板30克,牡蛎30克,麦冬15克,云苓10克。 方中知母滋阴清热,生津止渴;黄柏、丹皮泻肝火并清泻相火;生地黄、山萸肉、山药、云苓滋肾降火,养肝益脾。 加减:胁脘痛、恶心、发热,或胆系结石者,加柴胡15克、郁金10克、金钱草30克。食欲差,便溏,加白术15克、云苓10克。 3.胆热痰阻证。 主症:口苦,脘腹胀闷,心烦,舌淡红或绛暗,苔薄黄腻,脉滑。 治疗:清胆祛痰,温胆肠加减:生姜60克、竹茹10克、半夏10克、橘皮15克、枳实10克、炙甘草10克。 方中半夏、陈皮行气消痰;枳实、竹茹行气开郁,清热除烦;茯苓健脾渗湿;甘草清热解毒,和中健脾,调和诸药。 加减:舌苔黄腻,加茵陈30克。于发热,口苦重,脉滑数者,加金钱草60克或黄连10克。 经验:口苦在肝胆郁热或阴虚火旺证多见,予常用柴芍汤(柴胡15克、当归10克、白芍12克、丹皮10、生地黄15克、白术30克、云苓10克、甘草10克),辨证加减,治之多效。如舌尖痛为心火上炎,加黄连10克、黄芩15克、竹叶15克;舌边痛为肝胆火盛,加龙胆草15克、栀子10去、黄芩15克;舌根痛为肾虚,加麦冬30克、生地黄12克;舌痛兼口苦而臭者,为胃火炽盛,加黄连10克。 2、口甜。 多因脾经湿(热)引起。 1.脾胃湿热证。 主症:口甜,脘腹闷胀,纳呆欲呕,尿黄,便溏而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沉细而缓。 治疗:清热祛湿,甘露消毒丹(茵陈30克、黄芩15克、连翘12克、藿香15克、石菖蒲18克、滑石30克、木通10克、白蔻仁15克、射干10克、薄荷12克后下、川贝12克)。 加减。方中茵陈、黄芩、连翘、藿香、滑石等清热利湿,白蔻仁、木通配藿香加强健脾祛湿作用。 加减:发热,呕吐,加黄芩15克、半夏12克、竹茹30克。脘腹胀满,便结,加大黄10克、枳实10克。舌红或绛,加生地黄15克、丹皮12克。 2.脾胃实热证。 主症:口甜口渴,喜食善饥,脘腹胀满,尿短赤,便结,舌红,苔黄干或腻,脉滑数。 治疗:清胃醒脾,清胃散(黄连10克、当归10克、生地黄15克、丹皮12克、升麻10克,藿香叶15克、栀子10克、石膏30~120克、甘草10克、防风12克。 本方主治胃中积热,具清胃凉血作用。方中黄连清胃热,配升麻散火解毒。黄连得升麻,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虑,并作为引经药。用生地黄、丹皮凉血止血,清热养阴;当归和血养血。泻黄散可泻脾胃伏火。方中生石膏为清除胃火要药,栀子清热除烦,配防风疏散脾经伏火;用藿香理气和中,又可助防风疏散脾火;甘草泻火解毒,调和诸药。 加减:胃火炽盛、齿龈红肿、便结、脉大苔黄者,可加玄参12去,并用大黄10克通腑泄热。口干,舌红少苔,脘腹胀满,加枳实10克、石斛15克。 3、口酸。 多由肝(郁)热引起。 1.肝经郁热证。 主症:口酸,胸胁胀满,易怒易躁,头晕失眠,尿黄,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疗:疏肝解郁,清热理气和血,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黄连、吴茱萸)加减。 柴胡疏肝散由四逆散(柴胡12克、枳实10克、白芍15克、甘草6克,郁金10克,枳壳12克,木香10克,川楝子10克,乌药15克。)化裁而来。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畅通气机,使郁热达外,柴胡配枳壳、木香加强疏肝理气作用,用郁金、川楝子、乌药治疗胸胁胀痛。左金丸处方:黄连(9g)吴茱萸(1.5g) 中黄连清泄肝火、胃热。以6颐1比例配吴茱萸,非但不会助热,反能调畅肝气,开郁散结。 加减:胁痛,加延胡索10元、佛手15克。口干,便结,加当归10克、白芍10~30克、石斛10克。 2.脾虚肝热证。 主症:口酸,脘胁隐痛,神疲肢乏,尿淡黄,便溏,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弦细。 治疗:健脾清肝,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柴胡10克炒 ,白芍15 克,陈皮6克, 半夏12克, 党参30 克,白术10克, 茯苓10克, 炙甘草3 克,生姜10 克,红枣10枚。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配白芍养阴清肝热。六君子汤中人参益气补中,白术、半夏、陈皮健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甘草和中,六药配伍,共奏健脾益气、补中养胃之效。 加减:肝热重,加左金丸克。于脘腹胀满,加厚朴10克。胁痛,加延胡索10克、佛手15克。 4、口咸。 多由肾虚引起。 1.胃肾阴虚证。 主症:口咸,或吐少量咸涎,口燥咽干,或潮热,腰膝酸软,尿淡黄,便干,舌红苔黄,脉细数。 治疗:滋肾清胃,知柏地黄丸合益胃汤(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加减:知母15克,黄柏20克,丹皮15克,熟地20克,山萸肉15克,山药15克,泽泻10克,茯苓15克,龟板30克,牡蛎30克,麦冬15克, 黄芪30克, 半夏15克,人参15克,炙甘草15克,独活9克,防风9克,白芍药9克,羌活9克,橘皮6克, 柴胡5克,白术5克,黄连1.5克,云苓10克。 方中知母、黄柏滋阴清热,清泻相火,用生地黄、山萸肉、山药、云苓加强滋肾降火、养肝益脾作用。合益胃汤加强滋阴清热作用。 加减:口干,加石斛15克。便干、尿黄,加当归10克、白芍15克、云苓10克。 2.脾肾阳虚证: 主症:口咸,或痰有咸味,纳差脘闷,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尿淡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疗:温补脾肾,桂附地黄汤加减:山萸肉12克, 山药12克 ,熟地24克 ,丹皮9克, 泽泻9克, 茯苓9克 ,肉桂3克(焗服), 炮附子3克(先煎),桂枝10克。 本方桂附地黄汤即金匮肾气丸,为双补肾阴阳之剂。方中地黄滋阴补肾,山茱萸、山药能补益肝肾,附子、肉桂为温阳暖肾要药。茯苓、泽泻配桂枝能化气利水,有益于通阳补肾。丹皮配桂枝,活血散瘀,增强肾气的运行,促进肾功能恢复,有利于肾之气化。诸药合用,共奏双补脾肾(阳)功效。 加减:纳呆,脘闷,加鸡内金30克、焦山楂12克。脘腹胀满,加木香10克、枳壳10克。便溏,加党参30克、白术45克、诃子肉10克。 5、口臭。 常见。多由胃火引起。 1.胃火上炎证 口有臭气、舌痛多为胃火,本证多见。 主症:口臭,喜冷饮,或齿龈肿胀,往往伴有舌痛,口干咽燥,尿短赤,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数。 治疗:清胃泄热,清胃散加减:黄莲10克,生地黄15克、当归身10克、牡丹皮12克、升麻20克。 方中用黄连清胃腑炽热,配升麻散火解毒,善治口齿风肿疼痛、恶臭,佐制黄连凉遏之弊,并可散火而无升焰之虑。用生地黄、丹皮清血中伏火,并以当归和血以利消肿。 加减:胃火炽盛,齿龈肿痛,口臭便结,苔黄,脉洪大者,加玄参12克、大黄10克通腑泄热,或用生石膏30~120克。心火上灼,舌尖红,舌痛,苔黄,脉数,加黄芩15克、栀子10克。肝火内炽,头晕头痛,目赤易怒,舌边痛,加天麻12克、石决明15克。痰火阻络,或舌大麻木,伴味觉失灵,为痰湿郁火,加半夏15克、白术30克、竹茹30克、天麻10克。肾虚舌痛(舌根痛),舌红,舌裂少津,苔有花剥,加生地黄15克、麦冬30克、葛根20克。 2.胃阴虚热证 本证较为少见。 主症:口臭口干,尿淡黄,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益胃清热,甘露饮合益胃汤化裁(石斛15克、天冬10克、黄芩15克、荷叶15克、甘草10克、沙参10克、麦冬30克、生地黄15克、玉竹15克)治之。 6、口淡。 多为脾胃虚弱(寒)引起。 1.脾胃虚弱 主症:口淡,食不知味,脘腹痞闷,头晕乏力,尿清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乏力。 治疗:健脾益胃,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人参10克,茯苓9克,白术9克,甘草6克,陈皮9克,半夏12克,砂仁6克,香附10克(现在多用木香)6克。 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汤,用于脾(气)虚痰饮,痞闷呕吐,纳减。 加减:口淡,食不知味,加焦山楂12克。脘腹痞闷,加厚朴10克。 2.脾胃虚寒证。 主症:口淡多涎,喜温喜按,纳呆,尿清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疗:健脾温胃,理中汤加味(党参30克、黄芪30克、炒白术15克、干姜10克、炙甘草10克)。 方中干姜温中散寒;人参、黄芪健脾补气,助干姜温脾阳;白术、炙甘草健脾燥湿和中。 加减:呕吐,去白术,加生姜10克。寒重,加荜茇10克。 7、口黏。 多由脾虚生湿引起。常见证型为湿困脾胃(阳)。 主症:口黏腻,纳呆,脘腹闷胀,身重体倦,尿清便溏,舌淡体胖,苔白腻,脉缓。 治疗:健脾化湿,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9克,紫苏6克,白芷6克,大腹皮12克,茯苓12克,白术9克,陈皮6克,厚朴9克,半夏9克,桔梗6克,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2枚。 方中藿香化湿,辅以厚朴、陈皮、云苓理气宽中燥湿,苏叶、白芷解表,祛上部湿邪而止头痛,加以生姜、甘草疏散风寒,助化湿浊。 加减:湿重者,去炙甘草、大枣,以苍术代白术,赤苓代茯苓。腹胀痛,便溏,加木香10克。脘闷呕吐,加蔻仁12克。 8、 中成药治疗: 1.口苦。 知柏地黄丸,适用于阴虚火胆证。每次10g,每日2次。 2.口甜。 牛黄解毒片,适用于脾胃实热证,每次3片,每日2~3次。 3.口酸 。 左金丸,适用于肝经郁热证,每次3~6g,每日2次。 4.口咸 。 麦味地黄丸,适用于胃肾阴虚者,每次10g,每日2~3次。 5.口黏。 香砂六君子丸,适用于脾虚湿阻者,每次10g,每日2次。 6.口臭。 牛黄解毒片,适用于胃火上炎者,每次3片,每日2~3次。 7.口淡 。 香砂六君子丸,适用于脾胃虚弱者,每次10g,每日2~3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