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辨治心得 胃脘痛多包括在前人所述九种心痛——气、血、痰(饮)、火、冷、虚、注、虫、食之中,临床以寒(冷)、气、食、血之证较多。欲提高治疗效果,就要在辨证论治上下功夫。以下谈谈个人体会。 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病史缠绵,形羸体弱,按则痛缓,纳食不香,故多为虚弱胃痛。但有的病久生郁,郁而化热反现实象,不可概为虚证。本虚标实,可从实治疗或补虚薄实。 痛甚不解者,必须辨清寒热。寒者必胃脘引急疼痛,喜热饮、热敷,面白(青)身凉,口中和,脉迟细;热痛必胃脘灼痛,喜冷畏热,口渴喜凉饮,面红身热,宽袒胸腹,脉数弦大。 一般内伤有食、痰、气(七情)的不同,外感有风、冷、热的不同,要分辨清楚,作为处方遣药的根据。 1.内伤 (1)食:嗳腐吞酸,恶闻食臭,食思不振,痛处拒按,胃脘胀。 (2)痰(饮):痛而兼咳,痰多不思饮,痛处游走无定,舌苔白腻。或因体胖痰湿内盛,或为湿阻中焦久而生痰。 (3)气(七情):因怒而痛,痛如针刺,连及胁肋,气郁时多太息,长吁后胃脘感到舒适。 2.外感 (1)冷:形寒饮冷,伤及肺胃,脘痛气短,咳嗽胃胀,喜着厚衣。 (2)热:掌热呕泻,头重身软,难以俯仰,多发于夏令炎热季节,喜凉饮食。 胃脘痛的脉象多细弦兼滑。浮大主中虚邪盛,沉实主有食积,洪数主胃火,迟细主冷痛,沉伏属气滞,涩小为血瘀,弦滑为痰饮,滑实为宿食。这是一般的常脉,但还要注意变脉。如张景岳云:“暴痛之极者,每多沉伏细涩,最似极虚之候,不知气为邪逆,脉道不行而沉伏异常,此症邪实之脉,然于沉伏之中细察之,必有梗梗然弦紧之意,此必寒邪阻遏阳气者多有此脉。凡见此者,不得因其细、微,便认为虚脱,妄用补剂,必大误矣。若火邪作痛则不然也。辨此之法,但当察其形气,以见平素强弱,问其病因,以知新久,及何所因而起。大都暴病痛急而脉忽细伏者多实邪,久病痛缓而脉本微弱者为虚邪。再以前论虚实之法,酌之以理,参而诊之,则万无一失矣。” 除一般辨别外,还要注意胃脘久痛者,常常于舌的根部有较厚的舌苔,此象说明病根深痼。经治疗后舌前部苔已化除,但根部仍有苔者,说明病尚未彻底治愈,仍要继续治疗。再者是舌质红而无苔者,有时是胃阴虚,有时则不是胃阴虚,须结合其他三诊具体分辨。其中因中焦气虚,气不化津,津不能上布而致者,一味养阴往往效果不佳,这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道理,临床须做深入分析与观察。 (1)胃脘部属阳明经,其本质是标热本寒,临床上温通之剂使用最多,若无确凿的热症热脉,不可轻投寒凉之剂,以防伤伐中宫温育生化之气,倘用寒药也切忌过剂,要中病即止。 (2)古人有“痛无补法”之说,如无明显虚弱之象,不宜骤用补气之剂,因为气愈补愈滞。但是,若见到经过攻泻荡涤愈而复作,或再三攻荡而病愈作愈甚,脉呈浮弦虚大者,为中虚之候,则可速当酌其虚实,或专补正气,或兼治邪气,用补徐徐渐进,使脾胃强盛运化无阻,则痛自疗。 (3)治痛急需温通,则理气药为必用之品,临床上不论食滞、寒滞、气滞等。滞的产生皆因不通,不通则痛。推动气血运行的主要是气,故治胃脘痛的方剂中多配伍理气药。 (4)停食伤胃急性胃痛者,如食尚不久,胸满脘胀,痛恶难忍者,可用吐法,效果最快。 (5)里寒症状明显者,治以温通或温利。如兼外寒,则当温散,治法为温其内而散其外,邪去正复则痛止。 (6)邪郁化热者,可在行气导滞药中加炒栀子、炒黄芩、金铃子等。如有肝胃不和,除治胃之外,可再加白芍、炒黄连之类,不可妄用大寒凝静之药。若受暑热秽毒者,可同时结合选用清凉芳香清暑之品,如人丹、十滴水、避瘟散等。 (7)痰饮者,可在理气导滞药中加些化痰蠲饮的药物,常宗二陈汤或苓桂术甘汤化裁。如顽痰结聚者,可用消痰的方法,如保和丸、指迷茯苓丸等。还有一种痰食久结者,可用吐法。古有倒仓法,今人已很少用。 (8)血瘀者要投活血药,有虫者杀虫。但注意以不伤中气为宜,中病即止。 (9)虚劳久病,其痛绵绵,久治不愈,若按之温之熨之揉之则缓,饮食少进,精神不振者,须用甘温养血、补中和胃之法,可选用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归脾汤等慢慢调治,急于取效往往适得其反。 (10)若用寒凉较重之药时,必佐些甘草以缓其性,以免伤胃。 (11)胃脘痛有服药痛止,停药以后又作,再服原方无效者,多有积滞,可在前方加消导药祛积滞,或用玄明粉3~6g温开水送服,往往有效。 胃脘痛时,可按“痛在心口窝,三合共四合”的口诀,概括其临床处方重点。“三合”是三合汤,“四合”是四合汤,是说胃病表现有上腹疼痛症状者,要用三(四)合汤治疗。 三合汤是以良附丸、百合汤、丹参饮三个古方,共熔一炉,扬长避短而成方。由高良姜6~10g、制香附6~10g、百合30g、乌药12g、丹参30g、檀香(后下)9g、砂仁3~6g组成。 如果痛处固定不移,病程又久者,可在此方中再加失笑散(蒲黄6~10g、五灵脂9~12g),即四个药方合用,则名四合汤。 凡是久痛难愈,或服其他药物不效的胃脘痛,应用此方均有效果。这是经过临床实践检验四十余年的经验方,随症加减运用,常常收到奇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