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昵称413468 2019-07-17

张爱玲写过很多没有善终的爱情故事。尽管如此,冷若冰霜的她,内心是一片自己都无法遏制的热烈。理智与情感的较量,让她写出了极其细腻的女性内心世界。

但是,当读到奥地利男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所写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我惊异于女性对爱情的渴望,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张爱玲曾写道: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的女主人公就是如此。而且,对于这份无止境的低微,她用自己的所有,呵护了一生。

在书里,一个成名且富有的男作家R收到一封没有署名的信。二十多页的潦草字迹,娓娓道来一个陌生女人对他的一场持续二十多年的倾慕。

这种倾慕,并非只是口头上或者心头上的思念与幻想。

陌生女人13岁那年遇到R,从此便将自己的心与世隔绝起来。她一生的所做所想无不与R有关,无论她自动献身、暗送礼物、假装邂逅,还是后来独自生子、卖身、拒嫁......,都是为了在等R的召唤。

“我不愿为婚姻羁绊,为了你,我任何时候都要使自己是自由的。我内心深处,在我的潜意识里,我还在一直做着那个陈旧的孩子梦:也许你会再次把我召唤到你的身边,哪怕只叫我去一小时。我把一切都推开了,只是为你保持自己的自由,一听召唤就会扑到你的怀里。”

1948年美国电影版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可是,这一份深沉而热烈的情感,并没有得到任何关于爱的回应。

在她13岁的时候,R只是当她小女孩未加理会。

在她18岁每天徘徊在R楼下痴痴看着楼上的灯光时,放荡不羁的R将其当作一次艳遇。

在她为养活自己秘密生下来的儿子而出卖身体时,R将她当成妓女带到家中。

对这一切,女人一直全身心接受。对于R每次都没有认出自己,女人是痛心的,但她从头至尾都不曾把真相主动告诉R。她沉浸在自我的情感世界中无法自拔,即使这是无尽的折磨。

“假如由于那些时刻,我还得再进一次地狱,而且事先知道我将受的苦,那么还愿意再进一次,再进一万次。”

生下R的孩子,让女人欣喜万分。对孩子的爱代替了她对R的部分情感。然而,11岁的孩子却死于流感。身心俱疲的女人也感染了这种当时只能听天由命的病。

她知道自己将要跟随孩子离开人世,于是在昏昏沉沉中,写下了唯一一封寄给R的信,讲了自己对R恋慕一生的故事。

1948年美国电影版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你的痴狂,究竟是爱他,还是爱“爱他这种感觉”?

高尔基曾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他认为作者斯蒂芬·茨威格是“最了解女性的作家”。书中把少女的情窦初开,女人自我奉献的渴望,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文学上,陌生女人的形象创作极其成功。

我们感动于她的痴情、执着与坚韧,因为那不是任何人都做得到。她敢想敢做的一切,是我们普通人只敢想而不敢做的,或者是我们既不敢想也不敢做的。

但是,这份爱情有个致命的缺陷——无论她如何隐忍与痛苦,她在自己痴恋一生的人面前,始终只字不提。

她误将“以自己的方式爱着你”当作“以你的方式爱着你”:

“我了解你,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你只喜欢在爱情中无忧无虑,轻松自在,游戏玩耍。你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情况下才能呼吸。我要让你在这一辈子想起我的时候,没有一丝忧虑。我宁可独自承担一切,也不愿你背上包袱。”

1948年美国电影版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这个女人其实相当聪明。她将自己与R都分析得很清楚。

但是,她为什么不告诉R关于爱与孩子;为什么不接受外来的帮助让自己受尽屈辱;为什么宁愿仅当上流妓女,而不愿意嫁给伯爵当个王宫的女主人......而只在弥留之刻,以一封信了此一生。

这样的爱,感动了谁?

R读到这封信,难道就能升腾出无尽的懊悔与爱意?

可能他依然连这个女人的面容也想不起来。或许他与我们同样,唏嘘感叹一番,将信的内容作为一个难得的题材,写出一个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然后就过去了。

这样说很残忍,但谁能说不是如此。

“情感炽热而生性健忘”的R一生,身边流连众多女人,而陌生女人只是其中不起眼的一个。尽管他会因为她在信中表达的无尽的爱意与忍辱负重而感动,无奈只是瞬间而已。

深重的情感并不是一封情书就可以建立起来的。

1948年美国电影版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人在与社会环境的博弈中,频频失手的无奈与感伤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的代表作。除了激越的情感之外,着墨不多的性本能心理也是促进陌生女人与R的格格不入的矛盾。而这些心理学的基础是作者受佛洛依德学说的影响而来。

茨威格十分推崇佛洛依德,在他的作品中处处反映着佛洛依德系的心理描述。同时,他又不局限于这些冰冷的理性分析,而是大量渗进现实的社会因素,以及厚重的情感因素。

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陌生女人一方面纯粹地奉献着自己的热烈,另一方面她也遭受着当时社会的蹂躏。

1948年美国电影版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她追求独立,为了爱情远离家庭,却因为贫困只能进入贫民医院生子,受尽医生的凌辱和其他病人的仇视;

她觉得自己一生唯有一爱,却为了儿子不在污浊下流的底层环境中长大,不得不做上流妓女,出卖身体。

在茨威格的另一篇作品《热带癫狂症患者》里,怀有热烈情感的人是一位男医生。他因放荡生活而负债累累,不得不远赴马来亚避债。在热带的寂寥生活中,他的精神发生了变异。最后为了一份畸形的爱而殉情。

而茨威格本人出身于富有的犹太家庭,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被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目睹了法西斯的猖獗,对世界感到绝望,他与当时的妻子于1942年双双服毒自杀。

他与他的作品,均反映着这种人在与社会环境的博弈中,频频失手的无奈与感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