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可怕的曼德拉效应,以及双缝实验

 cat1208 2019-07-17

2013年,曼德拉在约翰内斯堡去世,享年95岁。

新闻一经发布,世界各地有不少人接近崩溃,因为自己对曼德拉的记忆金融出现大量混乱。

有人清楚记得,曼德拉明明在80年代离世,甚至能够陈述当年的葬礼报道和电视片段,以及曼德拉遗孀的热泪演讲。

还有的人看过纪念曼德拉的电影,包括电影名和内容都大体一致,但这部影片从未上映,甚至从未拍摄过。

也因此,人们将这种群体性的记忆错乱称为「曼德拉效应」。

那是不是只要出现了记忆错乱,就可以称为「曼德拉效应」呢?生活中人们时常列举的一些事例,我更愿相信只是个体的记忆错误,然后被扩散放大。

比如,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X的女孩》,到底是「一起追」还是「一起追过」,大家争执不休,我更想把原因归结为朗读惯性。

还有86版的《西游记》,许多人印象深刻,里面有一集是「真假美猴王」,但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我查了很久,发现的确是有这一集,但据当年摄制组的负责人说,因为那集特效很差,观众一眼就能分辨真假,后来删掉补拍,也就没有所谓的「曼德拉效应」了。

还有争执声最大的「五十六个民族」还是「五十六个星座」,其实也好解释,因为本来就是两首歌。

在《爱我中华》里是「五十六个星座」,而「五十六个民族」是下面这首:

还有比卡丘的尾巴颜色、米老鼠的衣服、以及阿迪达斯的拼音问题,只能归结为记忆偏差,很难佐证「曼德拉效应」。

甚至是,当朋友到了约定日期还钱时,就会发生「曼德拉效应」,让出借钱的人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借过钱给别人?

那么,我们该怎么定义真正的「曼德拉效应」?除了有大范围的集体记忆错乱,还应有重要的历史残余现象,也就是各种实锤证据。

以下是我搜集的一些难以辟谣的「曼德拉效应」:

一、午马的逝世日期

香港演员午马于2014年2月4日逝世,但此前就有人传出他的死讯。

回溯2011年,有人这样问:为什么电视剧演员表,午马的名字被框起来:

再看看一些帖子的发布时间:

以及这种,提前知道了成龙会抬棺:

另外,肥猫郑则仕也被传出多次死亡谣言,前段时间在节目上被辟谣。

二、肯尼迪遇刺案

1964年11月22日,肯尼迪乘车到德州达拉斯中心街区,经过事发地点迪利广场时,不幸遇刺身亡。

许多人记忆中,当时车上明明只有四人,前排坐着司机和保安,后排是肯尼迪夫妻。

但实际上,车上坐了六个人,坐在中间的是州长夫妇:

所有官方媒体和报纸都写着六个人,案发后甚至有在医院接受采访的州长视频佐证。

但在一些历史文物里,却能证明当时车上的确只有四人。

比如刺杀事件发生后,美国著名的《生命杂志》加插大量刺杀现场的相片:

当年警方进行调查时,曾在凶案现场模拟了整个过程,采用的是四人车:

在美国一家汽车展览馆里,摆放着肯尼迪遇刺的展品车,显示是四人车,旁边标牌还写着「忠于原车的复制品」,没有州长夫妇的位置:

就连动画片《辛普森的一家》,在制作历史大事件时,用的也是四人座,要说编剧疏忽大意,显然说不过去:

三、沉思者雕像

不少人记忆中,沉思者的姿势是用右手握拳,然后顶着额头,但其实正确版本是用手背顶着下巴:

我翻遍所有互联网,都没找到左图出处

如果说普通人记错还情有可原,但有一些迹象显示,沉思者的确有一段时间是用拳头顶着额头。

比如,在一个介绍USB发明历史的视频中,沉思者是顶着额头:

一些正规书籍里是这样记载:

1997年,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教师手册里提及:with his forehead supported by his fist(罗丹制作的沉思者雕像,用拳头顶着额头。)

2004年,一本有关美国国土安全指引的书籍中,形容沉思者是一个「手握拳头顶着额头」的人:

连官方记载都如此混乱,更别说普通人了……

四、《The Berenstain Bears》

这是一套非常畅销的美国儿童图书,曾卖出2亿6千万本,还推出各种卡通动画。

2012年,一名物理学家Reece注意到这本儿童图书的名字和印象中不同,以下节录了他当时写的内容:

然后我看到书本的封面,那本在我5岁至9岁看过无数次的图画书;那本每一个字也是弯弯曲曲的泡沫字体的图画书;那本我相信每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也会叫它做Berenstein Bears的图书。

现在,封面上的名称不再是The Berenstein Bears,而是The Berenstain Bears。

网上所有资讯,包括官网、书本、歌曲、卡通短片和网络讨论区,都变成「Berenstain Bears」,在数百万人的记忆中,「e」变成了「a」。

历史仿佛全被改写,连作者都站出来辟谣,说从来没有「stein」的用法,因为他用的是自己名字「Berenstain」,绝对没写错。

结果,有人翻遍了从1985年至2003年的所有刊物,终于找到在历史被改变后,得以遗留下来的珍贵资料︰

五、电影《SHAZAM》

有个人说自己曾看过一部由迪斯尼拍摄的电影《SHAZAM》,主演是喜剧演员Sinbad:

众多网友也回忆,很肯定自己在90年代有看过这部电影,而且情节回忆大体一致:一个精灵(Sinbad饰演)试图帮助两个小孩的故事。

然而,从来就没有这部电影,不管大家怎么搜索,在任何资料库都找不到这部叫《SHAZAM》的电影。

主演Sinbad甚至公开回应:我从未拍过这部电影,互联网都是有记忆的,我拍过的电影很容查出来有哪些。

在Sinbad的声明下,有人很肯定回复:「我确定看过这部电影,是迪斯尼出品的,你演一个精灵,我连你在电影里标志性的许愿口号都记得---Shazaaam wishes,电影在1995年前上映!

接着出现辟谣的声音,说在1996年的确有一部叫《Kazaam》的电影,主演是大鲨鱼奥尼尔,但不是迪士尼拍的,是网友记错了。

这个结论很快被反驳,因为有人在录像厅成功翻出来原片。我也在一个网站找到《SHAZAAM》的外包装:

还有磁带,迪士尼的logo清晰可见:

你甚至能在B站找到这部电影的其中一个片段(有兴趣自己搜),里面出现许多违背现实的元素。

比如一部90年代拍的电影,右下角报纸写着曼德尔去世的标题:

Nelson Mandela DEAD

电影里出现「Kit-Kat」巧克力,但现实中只有「KitKat」巧克力:

还有墙上的中国地图,特别臃肿,看着像清朝时期:

这就是我目前找到的最具争议的「曼德拉效应」,亟待证实。

我看到有人扯各种阴谋论,说什么同济会、光明会穿越历史统治世界等等,仔细一想,完全站不住脚啊,因为统治世界和更改儿童图书的标题有什么关系呢?

还有人扯到宗教信仰,什么救赎、撒旦或者世界末日,更是无稽之谈了。

至于平行世界理论,倒有一点可能,因为量子力学已经初步假设了它的存在,比如著名猜想「薛定谔的猫」。

说到平行世界,还有一个真假难断的新闻。

2009年,有一名美国男子开了一个叫「The Beatles Never Broke Up」的网站,声称自己误闯进一个平行时空,并在那里偷取了一盒从未播放过的披头士唱片「Everyday Chemistry」。

据他说,在那个平行世界里,披头士从未拆伙,甚至连约翰·列农都没被粉丝杀死,而这盒录音带是在1970-1980年间,即披头士解散后的头十年所录制。

网上就有音乐资源,忠实粉丝可以下载分辨一下。

最后我再讲讲和「薛定谔的猫」有关联的「双缝实验」,这个实验,曾引起物理学界大地震,爱因斯坦穷尽一辈子也无法弄明白。

实验步骤并不难,我尽量讲得通俗易懂。

首先,我们用一把枪来射击粒子,这些粒子穿过挡板后,会在墙上显示一条粒子带:

如果挡板有两道缝隙,那么背后就有两条粒子带:

上面是粒子的行为方式,下面是波的行为方式

我们将挡板放在水面上,涟漪通过缝隙向外扩散,波峰会在墙上显示一个条纹:

如果挡板有两条缝隙,那么涟漪会相互碰撞,形成更多波峰,墙上就会有更多条纹:

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候了。

在微观领域里,我们将粒子换成电子,当电子穿过单缝时,墙上显示一条粒子带:

当电子穿过双缝时,原本应该是两条粒子带,结果墙上出现了无数条纹,变成波的形式:

物理学家猜测,可能这些电子之间相互碰撞、干涉,最终出现波的特性。

他们决定,每次只发射一个电子,这样就不会相互碰撞了。但连续发射一个小时后,墙上依然出现无数条纹:

问题来了,明明每次只有一颗电子通过缝隙,为什么还会相互干涉,形成一条条波纹呢?

这就好像在你前面有两扇门,你一次只能穿过一扇门,但现在是,你可以同时穿过两扇门……

明明电子是呈直线运动,就像子弹一样,怎么经过缝隙后就会自动散射、自动拐弯,在墙上形成一条条弹痕?

后来,科学家们在双缝面前放了一台观察仪器,看看这些电子是从哪条缝隙中穿过去。

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当机器开始观察时,电子会老老实实变成粒子的特性,墙上只有两条粒子带:

当停止观察后,电子立刻变回波的特性,墙上出现无数条纹:

这种感觉很荒谬,仿佛电子可以意识到人类在观察,然后配合演出……

科学家重复了无数实验,都是相同的结果,甚至干脆放了两台摄像机,一台有录像功能,一台没有。然后检测的结果是,可以录像的摄像机是正常粒子,不能录像的摄像机是呈现波的诡异形态。

更诡异的是,既然我们已经知道,当电子穿过双缝后,是呈现波的形态,属于已经发生的事件,可是当摄像机放在双缝后面,电子却呈现了粒子形态:

这似乎说明了,我们可以改变「历史」,通过在双缝后面「是否摆放摄像机」的动作,竟然可以决定电子在穿过双缝时的形态……

所以,围绕着「人类的意识是否可以影响实验」的话题,科学家们争执了大半世纪,至今都没有一个准确结论。

我们只能寄托于今后的科学实验有重大突破了,也可以安慰自己:

「如果最初的想法不是荒谬的,那它就毫无希望。」

参考资料:

1、作者恐惧鸟:《来自母体的数据错乱:曼德拉效应》

2、“曼德拉效应吧”整合

3、Youtube:双缝干涉实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